永濟:運城副中心城市建設“風景獨好”
新修的環湖路猶如一條玉帶從湖邊飄過,一眼望不到頭。正是三九天氣,永濟市伍姓湖卻是煙波浩渺、水鳥鳴叫、蘆葦輕搖,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畫,令人心曠神怡。“白云冉冉生,玄鶴雙雙叫。極地與穹天,居然不盡其中妙。”明代永濟詩人楊博描寫的伍姓湖這一美景,如今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2018年,永濟市委、市政府按照年初向運城市委作出的重點承諾,以大運城建設為背景,在生態宜居上出實招、求實效,運城副中心城市建設“風景獨好”。
生態治理,天藍水更清
伍姓湖是華北半干旱地區罕見的一座大型濕地和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控制面積約27.5平方公里,2001年被確定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上世紀60年代,因伍姓湖上游多處攔壩蓄水,加之工業、生活污水排放和發電廠粉煤灰堆積等因素,導致伍姓湖污染嚴重、水體惡臭、濕地萎縮、生態環境惡化,昔日“波光渺茫,泛狎鷗鷺”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
2018年,在上年度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的基礎上,永濟市繼續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山體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上持續發力,尤其是《永濟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修編,重新定義了伍姓湖在該市生態工程中的戰略意義。
伍姓湖生態修復保護治理工程啟動后,永濟市委書記徐志英、市長孫中全親自擔任總指揮,多次召開論證協調推進會,編制了《伍姓湖濕地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住建、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共同參與。工程投資7600萬余元,建成一條650米長的平坦引道和一條景色迥異達16.7公里長的巡湖路,栽植喬木灌木43種16000余株,花草植被38萬余平方米。與此同時,該市拆除破舊違建20處3000余平方米,清除各種垃圾4000余立方米。修建圍欄20公里,以保護濕地動植物棲息生長,恢復伍姓湖原本生態。
伍姓湖只是該市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重頭戲之一。除此之外,該市實施的總投資5477萬元的涑水河入湖口人工濕地建設工程,目前施工用水、用電、網絡、道路已基本到位,預處理區建筑圍墻已完成80%;總投資3100萬元的涑水河入黃段水生態治理工程,已完成5.7公里的河道疏浚,一、二、三級沉水植物塘正在進行土方回填,兩個潛流濕地正在開挖填筑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徐志英說。
修路架橋,出行更通暢
1月12日,在拓寬改造后的永濟市趙杏立交橋上駐足,長年在外開飯店的栲栳鎮農民尚江紅感慨萬千:“離開家鄉僅僅一年時間,這條一到逢年過節就擁堵不堪的路就通暢了許多,我們為市委、市政府點贊!”
趙杏橋是永濟市區北面出行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區域交通量的快速增長,現有橋梁難以滿足交通實際需求,尤其是逢年過節時段,往常兩三分鐘的路程,需要近半個小時才能通過。
“必須拓寬橋梁,打通交通咽喉!”2018年年初,永濟市將此項工程列為重點承諾之一。
2018年4月1日,趙杏立交橋項目正式開工。工程總投資2106萬元,建設里程0.63公里,跨越運風高速,全線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橋面寬度36米。
5個月時間里,施工人員頂風冒雨,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抓緊工期,力爭使惠民工程早日惠民。9月18日,工程主體及安全防護設施、路標路牌及橋梁的亮化全部完工,從根本上解決了市區道路通行壓力。
同樣可圈可點的是大西高鐵引道建設項目。
大西高鐵的通車,打開了永濟對外開放的大門。然而,高鐵站距永濟市區30公里,市民乘坐高鐵,需經現有省道、縣道和鄉村道路,穿三鎮八村方可到達,正常情況下需近1個小時車程,逢年過節交通高峰期至少提前2個小時出發才能到達。永濟北站日交通流量較大,現有縣道、村道不堪重負,交通堵塞和事故頻繁發生。
為改變這一狀況,永濟市決定實施高鐵引道建設項目,并將其列為2018年實施的重點工程之一向運城市委進行了承諾。項目總投資3.4億元,南起黃河大道,途徑栲栳鎮和張營鎮,向北經高鐵永濟北站,進入臨猗縣境內,與省道小風線銜接,全長35公里,采用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路面寬度達24.5米。目前已完成路基工程,春節后將進行瀝青路面施工,預計今年7月份將全面建成通車。屆時,將徹底解決市民通往永濟北站的交通通行壓力,形成高效集約、符合協調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及旅游業的發展。
全域旅游,處處是景點
1月11日,記者走進永濟市堯王洞天景區,看到規劃投入上億元的一期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古街、山門、長廊等已基本建設完工。據工程負責人介紹,工程預計今年“十一”可基本具備接待游客條件,正式對外開放。屆時不但可以拉動介峪口村民增收,而且還能為永濟旅游增加新的內容。
腳下青石板,身旁是晉南民宅,背后是巍巍中條山。介峪口村,僅僅只有167戶520口人。近年來在永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村依托青山綠水,大做旅游文章,僅去年在綠化方面的投入就高達38萬元。
記者在該村看到,村東原先閑置的制磚廠,如今已變成了玫瑰園,村中廢棄的碾麥場修繕一新,陳列著石磨、石碾、石臼等,寄托著縷縷鄉愁。
“綠色生態就是我們村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資本。空氣新鮮、鳥鳴花香、綠樹掩映,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將整個村子打造成一個大景區。”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志軍說。
和介峪口村一樣,新街村、水峪口村、太寧村、東坦朝村……永濟全域旅游的“美麗鄉村”令人應接不暇。
永濟市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獨特的資源,認真探索農旅融合模式,是該市近年來不懈探索追求的農旅融合新路子。去年以來,永濟市緊緊圍繞“四基地一名城”建設目標,充分利用生態農業、城區建設、文化旅游等多重要素,推動旅游業與各產業、各行業的深度融合,將文化旅游業列入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高位推動、持續發力。先后出臺《實施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行動方案》,明確“八個全域化”戰略舉措,高起點、大手筆編制《永濟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為永濟構建了“一核、一城、兩帶、一區”的空間布局,“全域發展,全民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業融合,永濟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國有旅游景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組建了“山西鸛雀樓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開展全域旅游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市旅游綜合執法體系、旅游信息服務中心和旅游體制機制改革領導組等機構,制訂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推進計劃》等,全市上下形成了黨政主導、市鎮聯動、各方參與、合力推進的創建格局。
2018年,永濟市接待游客1177萬人次,同比增長25.5%;實現門票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24%。全市累計發展“農家樂”130家,吸納就業0.46萬余人,帶動超過2萬人受益……一串串喜人的數字,印證了全域旅游“永濟模式”的碩果累累。
天藍水清,宜居宜業。永濟,這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小城,正在大運城戰略指引下,朝著“運城市副中心城市”的目標奮力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