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團隊助力三門峽市精準治污
今冬霧霾天氣頻發,近期,由中科院大氣所、化學所、安光所十幾位專家所組成的專家團隊蒞臨我市,利用多種先進精密監測儀器,對我市大氣環境進行“天空地”全方位跟蹤監測,為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提供科技支持。
我市地形特殊,擴散條件復雜。此次聘請中科院專家組進駐我市開展大氣環境科學監測和分析研判是我市大力推進環境攻堅、科學防治污染的重要舉措。在污染過程中,專家組根據觀測情況和研判結果,適時提出管控重點和措施,增強了污染防治工作的技術性和準確性,極大地提高了大氣污染防治效率。
本次專家會診就是在此前監測研判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污染源分布,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管控建議。專家組調配的監測儀器包括顆粒物化學組分監測儀、多軸差分吸收光譜儀等8組高精尖監測設備,持續對我市市區、周邊區域大氣環境狀況、污染特性、氣象、地形影響等進行全方位精度探測和掃描。
11月份以來,根據專家組會商結果,我市相繼啟動重污染天氣Ⅲ級黃色預警響應及應急減排措施、輕中度污染管控和Ⅱ級橙色預警響應及應急減排措施,從城市道路揚塵、交通運輸、工業排放等方面強化管控,降低污染排放。應急響應啟動后,專家組24小時指導管控,根據氣象條件及時提出管控建議,市領導坐鎮指揮,第一時間發起管控指令,各級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從建議性和其他減排措施、強制性減排措施、公眾健康提示等方面積極開展應急響應工作。同時,啟動大貨車入市禁行、車輛限行、貨運車輛清潔行動等專項行動精細化管控市區揚塵排放,各項管控措施多管齊下,合力控污。
據專家組跟蹤監測分析,11月1日—25日,我市2018年礦物氣溶膠對PM2.5和PM10的貢獻僅為2017年同期水平的50%和57%;整個預警期間PM2.5濃度降低2%—10%,平均降低7%,多種管控措施有效遏制了污染過程中PM2.5濃度的快速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