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脫貧困我不還——記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三門鎮黨委書記王麗萍
三門鎮因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所在的黃河“人門”、“神門”、“鬼門”三門而得名。它是自然條件惡劣的國家級貧困縣平陸東部山區貧困程度較深的一個鄉鎮。全鎮14個行政村中,就有12個貧困村,391個貧困戶,1175個深度貧困人口。
1970年4月出生的王麗萍,大學本科畢業之后,1999年3月積極服從組織安排,毅然告別工作了10個年頭的縣政府機關,下到貧困程度較深的平陸縣東部山區從事鄉鎮工作。30年的工作歷程,20年她都是在這窮鄉僻壤度過,她從一個花季少女磨煉成一個巾幗女杰。在這里,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副鄉長、黨委宣傳委員、鎮長,一直干到鎮黨委書記。
歲月的輪回更替,她變得是年齡、容顏、工作崗位,不變的是那顆“為民服務、脫貧致富”情懷和決心。她連續三次放棄調動的機會,雖然多次被省、市、縣授予“三八紅旗手”、“先進個人”和“優秀黨委書記”等光榮稱號,但忍受了諸多的撇家孤寂、孝老撫幼、積勞成疾的折磨和痛苦,她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使命和擔當,默默地堅守著、奉獻著。
整地—整出豐產田
三門鎮,有將窩、劉莊等8個村分布在垣面之下與黃河之上的向陽坡上。這些村,要么易地扶貧搬遷形成空殼,要么這一片那一塊耕作不便。多年來群眾生產靠人背肩扛,收成靠天雨照顧,收入毫無保障。
這些村村寨寨,農業發展的出路在哪里?農民增收的渠道在哪里?無疑是擺在眼前的大難題。
面對復雜的地理條件和艱巨的工程量,群眾認為不切實際,認為是搞政績工程,認為是搞形式主義。面對群眾的不理解,她帶領鎮村干部,一家一家走訪,一戶一戶動員。
2013年以來,王麗萍和她的同事們經過多方爭取,在國土部門的支持下,完成寨后等9個村的平宅造地、平溝造地等土地整理項目,增加了農田7700畝。這些整理的土地不但地塊大了、地面平了、連成片了。而且,實現了排洪、灌溉、道路三配套。面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缺失,他們將這些土地承包給有能力、會管理、懂經營的大戶手中,進行機械化耕作、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促進了增產增收,使群眾受益匪淺。
修路—修出便民道
行路難是制約三門經濟發展的瓶頸。上任伊始,王麗萍就把道路建設做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去抓去干。她提出了“圍繞中垣、沿河兩主干,開通望原至徐滹沱、席家坪至禹廟、寨后至過村三條線,實現“一大四小五個循環圈”的道路建設整體思路。多年來,她到縣城、下運城、走太原、上北京,不知跑了有多次,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因為沒有起步資金,她能省就省,出門盡量坐公共汽車,住最便宜的旅店,一天只吃一頓飯,也是常有的事。有時為了見到領導,一等就是一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18年底,王麗萍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先后爭取資金近5000余萬元,完成了望原、獅溝等12個貧困村的通村路,高標準完成了黃堆至淹底、席家坪至禹廟、寨后村至過村等4條循環路和147公里的街巷硬化,形成了鎮進村、村連村、戶通戶的交通網絡,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引水—引出幸福泉
三門鎮兩道垣之間的劉莊溝上游是平陸70年代初建設的大河廟水庫。然而,通往該鎮的涵洞、渠道由于年久失修,基本報廢。天旱了,放不來水。天澇了,水又白白的排向溝里。所以三門鎮多年都是“天澇種不成,天旱種不上,溝里在流水,垣上在等天”,農民吃水難,農業無保障。
多年來,王麗萍不僅爭取項目投資,而且親自帶領全鎮干部群眾投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在水利建設上,邁出了五大步。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爭取以工代賑和煙水配套投資1000多萬元,歷時近10個月,開鑿盤山渠道、打通穿山涵洞、架設引水管道,把6100米外的大河廟水引向了三門垣。2013年4月至9月,又爭取以工代賑資金200多萬元,建塘壩、鑿山石、鋪管道5800米,經過5個月的艱苦奮戰,把西流溝的天然水引到了望原垣。同年,投資525萬元,完成了將窩水庫除險加固、將窩溝流域治理、馬村等六村的人畜安全飲水3項工程。2015年,投資500萬元,完成了三門村黃河提水和其它村機井電灌配套提水工程。2016年至2018年,又投資490萬元,完成了12個貧困村的19處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為三門鎮貧困群眾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些工程的實施中,王麗萍同機關的男同志一樣,鑿石筑涵、挖渠背管,有時在山上一呆就是一個整天,啃干饃、喝涼水,毫不示弱。當清凌凌的泉水流進三門兩道垣的時候,群眾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這掌聲中,充滿了群眾對王麗萍書記的一片贊譽,一片感謝!
調產—調出增收業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產業增收則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和鞏固脫貧的重要支撐。三門垣土壤、氣候、水份適宜,小麥生長期長,品質十分優良,被確定為全省有機小麥示范基地。在保證萬畝有機小麥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她帶領全鎮黨員干部群眾,圍繞“人均一畝干果林,戶有一名務工人,村村都有經營體”的目標,“黨支部帶領、村委會服務、合作社經營、社會化幫助”,最大程度撬動農業產業發展。
2011年以來,她引進的優質大紅袍花椒品種,在退耕還林地先行種植6000余畝,至2018年又發展至14000余畝。同時,為了實現花椒的就地轉化增值,又搞起了花椒深加工企業,讓單一的花椒顆粒銷售變成花椒粉、花椒油、合成調味面的綜合銷售,讓“山姑娘”進了城市、上了超市,群眾也增了收入。
連續多年,她帶領鎮村干部、群眾多次外出參觀學習,實地考察,精心動員,率先帶動,成片栽植,以點擴面,大范圍推廣。僅一年時間全鎮3個村連片種植中藥材4000余畝,使中藥材成為了溝坡村發展經濟的又一項致富產業。
針對中條山下的有利條件,她適時倡導產業發展“上規模、抱拳頭、打品牌”。目前,全鎮組建了花椒、藥材、養殖等專業合作社21個。同時,利用黃河古棧道、三門峽大壩、米湯溝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各項產業齊頭并進,形成了經濟增收的絕對優勢。
萬畝有機小麥示范基地、千畝藥材生產基地、萬畝花椒生產基地等產業競相發展,養豬養雞示范基地、農機合作社等配套服務相繼跟進,使三門鎮靠產業增收的步伐大大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扶貧—扶出新天地
三門,做為平陸這個國定貧困縣的深度貧困鎮,脫貧攻堅的任務繁重而艱巨。賦職三門以來,她“借機、借力、借勢”,利用大好的扶貧政策,“見縫插針、擠縫插針”,積極爭取國家投資、整合涉農扶貧資金,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扶貧產業開發,使貧困三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踏上三門的土地,路、林、管網配套齊全,排水、用電、網絡應有盡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大為改善,中廣核的風電設施比比皆是高聳入云,村村建起了群眾活動中心、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文化廣場,13個村建起了設施、器材、藥品齊全的標準衛生室并配備了經過正規培訓的鄉村醫生,243家貧困戶喬遷進了危房改造后的“新居”,11340畝退耕還林地恢復了植被,農村電網改造和變臺升級實現了村民動力用電全覆蓋,為每個貧困戶交納大病和房屋保險并實施了健康扶貧雙簽約服務,對貧困婦女全部免費進行了兩癌篩查,全鎮居民全部參加了新型醫保、新型社保,農村低保五保應保盡保,60歲以上的老年人領取到了養老金,幼兒入園、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中高職學生、大學生也都領上了補助資金。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她還多方聯系、廣開渠道,組織產業技能培訓和外出參觀學習達到4579人次,擴大務工門路,促進自主脫貧。介紹545貧困人口外出務工,選派61名貧困人口擔任護林員,增加家庭收入。吸收150余名貧困人口,參加造林扶貧專業合作社,實施生態綠化和黃土高原治理項目,增加人均收入。新上的5個包裝袋加工車間、7個農副產品收購站、加工廠,使不少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就地掙錢。同時,通過土地租賃、資產承包、經濟林開發、基地建設和光伏發電,全力壯大集體經濟促推貧困村經濟破零和脫貧致富。
三門鎮的群眾談起扶貧攻堅和村鎮變化,感慨地說:黨的扶貧政策真好,關鍵是我們還有王麗萍這樣一群好領導啊!
“我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是一個農民的女兒。農村的廣闊,農業的重要,農民的貧困,我深有體會。今后,我要繼續發揮一個婦女干部敏銳的智慧,自強的精神和扎實的作風,繼續用自己真誠的服務、熱心的幫助、精心的努力,為百姓群眾脫貧致富做出更大的貢獻,三門鎮變化不起來,我就沒有調回城的打算。”這是王麗萍書記面對10000多鄉親父老發出的鄭重誓言,也是她的莊嚴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