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如何突圍蝶變 ——對運城市開發區創新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發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創新轉型的主戰場、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如何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兩級對開發區創新發展的新要求,率先走好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路子呢?近日,我們對全市7個開發區進行了調研。
運行態勢平穩 挑戰機遇并存
近年來,全市開發區總體發展態勢平穩,在經濟運行、產業集聚、對外開放、體制創新、招商引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全省推進開發區創新發展政策,給開發區發展帶來了機遇。
從經濟運行看。開發區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代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全市7個省級開發區,前三季度,共完成生產總值221.84億元,占全市1066.9億元的20.79%,同比增長18.2%,高出全市平均增速8.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21.02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135.1億元的15.6%,同比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67.18億元,同比增長30.7%,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7.4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137.22億元,同比增長25.2%。在招商引資上,招引項目89個,總投資386.38億元,到位資金29.97億元,開工率56%;在建項目137個,總投資503.95億元,已完成投資150.89億元,新增完成投資70.5億元。在轉型上,17個新建轉型項目完成14個,完成經營收入870.4億元,占任務820億元的106.14%;投資強度每畝320萬元,占任務的106.62%;產出強度每畝131萬元,占任務的145.56%;稅收強度每畝4.23萬元,占任務的212%。
從產業布局看。開發區站在全市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享受著各類產業政策紅利。全市7個省級開發區,根據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基礎,先后確定了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制藥、新材料、鋁深加工、精品鋼等主導產業,現有企業5476家。其中,規上企業166家。2017年各開發區主導產業運行平穩,較好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運城開發區大運汽車產值111.37億元,稅收3.4億元;鹽湖開發區石藥銀湖產值4.26億元,稅收0.53億元;絳縣開發區亞新科產值8.5億元,稅收0.36億元;風陵渡開發區大唐電廠產值11.8億元,稅收0.42億元;永濟開發區中車機電產值26.06億元,稅收1.47億元;河津開發區陽光集團產值97億元,稅收5.6億元;聞喜開發區建龍集團產值140億元。
從挑戰機遇看。在高質量發展新常態下,全市開發區在投資強度和產出強度上,從平均數字看超過考核指標。但從單個開發區考核,在產出強度和稅收強度上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煤焦化和鋼鐵等傳統產業,在資源利用率、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技術含量”上存在挑戰。如全市發展較好的運城開發區,已被省政府同意申報國家級開發區,但從考核的五大類18項指標看,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工業增加值、年度稅收收入完成外,其他還有差距,特別在利用外資和年進出口總額上差距較大。從機遇看,習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示山西要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開發區建設作為對外開放新高地、轉型綜改的主戰場,省、市先后召開開發區改革創新會議進行了安排。市委書記劉志宏、市長朱鵬把開發區改革作為全市十大關鍵性、引領性改革親自抓,這些都為開發區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產業人才制約 創新轉型乏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市開發區縱向看成績較大,省級開發區在數量上已達到7個,橫向看差距明顯,發展水平不高、塊頭不大、活力不強、引領不足。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傳統建設方式和運作模式難以為繼,存在主干產業同質化、傳統工業比重過大、缺乏專業人才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發展定位不明,產業聚集不夠。去年,我市將7個省級開發區和24個產業園區整合為14個開發區,要求各開發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理。但在實際發展中存在產業定位趨同,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不足等問題。有的開發區缺乏科學的產業規劃,產業布局隨意性大;有的開發區依賴傳統路徑,招商引資過程中強調土地、政策優勢。如鹽湖開發區和運城開發區都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確定為主導產業,風陵渡開發區主導產業也包含生物制藥;河津、新絳、稷山都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浪費現象。絳縣開發區范圍內的衛莊、安峪鎮屬于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不符合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各開發區產業門類較多,企業只是在數量上簡單匯合,企業關聯度低,傳統產業和一般制造業仍占主體。除永濟的煤電鋁一體化試點、河津的鋁材深加工外,大多園區都缺少產業鏈條支撐、上下游配套不到位、產業鏈條較短。
體制機制制約,專業人才缺乏。通過對7個省級開發區的調研,發現專業人才短缺,是制約開發區發展的普遍問題。
在領導層面,今年,7個省級開發區新配了領導班子,但原有的4個開發區,基本上是原班子成員,在開發區工作時間長,年齡偏大,專業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較慢。3個新成立開發區班子成員,大多從各部門抽調,內設機構領導和人員配備還不到位,運行機制尚未理順。在專業人才層面,除鹽湖開發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1名管理人員外,其他原有省級開發區都是在內部員工中進行聘用,存在低素質循環問題。個別單位一些人員對聘用工作不理解,談開發區發展的少,談個人進退的多,干事創業的氛圍不濃厚。如運城、絳縣開發區聘用人員和分流人員都沒有正式文件公開發布。
創新驅動不足,轉型綜改乏力。在“領導班子任期制、全員崗位聘任制和績效工資制,加快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管理運行機制”的“三化三制”改革上不徹底。年薪制方面,運城、風陵渡開發區未實行績效工資制。專業化招商方面,還停留在簽訂委托招商協議層面,效果不明顯;運管分離力度不大,融資、建設利用市場化手段較少;國際化僅限于對外貿易,開放平臺建設、國際合作等沒有實際進展;除運城開發區外,其余省級開發區今年實際利用外資仍未實現零的突破。新興產業占比較低,7個省級開發區,2017年規上工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90.24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854.55億元的10.56%,比全市占比低3.86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占規上工業總產值9.92%,比全市占比低3.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在新建轉型項目任務14個中,實際完成投資超億元的項目只有3個。
加快創新轉型 突破發展瓶頸
省委書記駱惠寧在全省開發區會議上強調,要把開發區打造成引領轉型發展的載體、創新體制機制的先鋒、擴大招商引資的主體、培育現代產業的引擎、創優營商環境的窗口、激發干事創業的平臺。市委書記劉志宏在全市開發區會議上強調,要充分發揮開發區牽引市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作用,推動開發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全市開發區由數量發展向質量提升、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建設向軟環境取勝轉變,我們認為重在加快創新轉型,突破體制機制制約。
一要堅持規劃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規劃要求,立足大運城建設的全局,按照“一區五帶”產業布局,結合本地經濟基礎、產業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科學確定開發區的空間布局、產業定位和建設運營模式,實現錯位發展,避免無序競爭。運城開發區重點打造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以大運汽車為龍頭,帶動發展汽車城,形成園中園,加快國家級開發區升級步伐。鹽湖開發區聚焦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大數據四大主導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方向發展。聞喜開發區重點打造中西部精品鋼基地,探索和建龍集團管運分離模式,按照“大鋼鐵、大物流、大園區、大服務”的總目標,重點抓好300萬噸熱軋卷板、140萬噸冷軋和60萬噸無縫鋼管等項目建設,促進產品高端化、終端化、鏈條化。河津、永濟、鹽湖、平陸、聞喜5個開發區,重點打造國家級鋁鎂合金產業基地,加快鋁鎂合金創新中心建設,推動鋁鎂合金制品向工業級產品、信息家電產品、航空航天航海等軍民融合領域發展。河津爭取煤電鋁材一體化改革試點落地,永濟爭取鋁電聯營試點。
二要堅持改革導向,突破體制機制瓶頸。要全面對標“長三角地區”開發區運管分離的先進經驗,在重監管、強服務、提效能上先行先試。發揮“三制”改革的激勵作用。加大機構改革力度,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消化冗余人員、優化機構設置,真正形成“大部制、小政府”格局。認真落實績效工資制,支持開發區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實行彈性工資制,對通過市場化選聘的招商人員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推動“三化”改革縱深邁進。引進專業機構,培養專業人才,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在專業化上下功夫;引進市場化機制,開展市場化競爭,推行市場化評價,在市場化上求突破;利用“一帶一路”和省級農產品出口平臺等重要機遇,建立國際化渠道,引深國際化業務,在推動國際化上有新作為。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的競爭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干事創業的活力。圍繞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三化”目標,堅持人才配置的市場導向、人才引進的高端導向、人才培養的專業導向、人才發展的國際導向、人才服務的精準導向,大力引進人才,探索實施特崗特薪、特職特聘。結合市委開展的組織建設“三個計劃”,選調一批懂經濟會經營的優秀干部,到開發區主戰場錘煉,讓開發區成為干部成長進步的“練兵場”。
三要加快轉型創新發展,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開發區要順應大勢,以促進“兩化”深度融合為抓手,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形成有特色有影響的產業園區。大力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三年提升行動,對標中國制造2025,推動生產設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供應鏈條網絡化。要認真落實傳統產業基礎改造三年專項行動,大力實施新一輪工業重大技術改造工程,支持企業通過科研攻關、技術改造研發新產品、催生新產業,促進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引進一批大企業、好項目和高端研發機構,大力實施“五小企業”創新創業計劃、加快企業“小升規”步伐。實施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大力推動“雙創”工作,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產業鏈完善和價值鏈的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