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力量 萬榮縣扶貧扶志紀實
“黃河涌大愛,孤峰戰場擺,精準扶貧進村寨……”漫步于萬榮縣廣大農村的街頭巷尾,隨處可以聽到《萬榮新時代》的歌聲。
扶貧先扶志。今年以來,萬榮縣以“新萬榮精神”為統領,充分發揮精神支撐和文化滋養作用,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扶貧扶志正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中發揮著滴水穿石的無形力量。
精神激勵:不愿再當貧困戶
初冬時節,南張鄉王家村村民李紅升的蔬菜大棚里,處處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昔日的貧困戶成了村里的產業帶頭人。
李紅升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女兒上大學,兒子上高中,一家4口每年花銷至少3萬元,這讓患有骨性關節炎的李紅升家庭陷入貧困的境地。
然而,扶貧講習所里一次次的宣講,讓李紅升的思想逐步產生了積極的變化。“看到別人都是積極向上的態度,我也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自己也要爭口氣。”2016年年底,李紅升夫婦在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承包了6個大棚,邁出了脫貧致富的第一步。2017年,李紅升家依靠大棚純收入4萬多元。
在貧困村里開辦講習所,縣鄉村三級干部分批次開展政治理論、實用技術、脫貧技能等講習,是該縣扶貧扶志“五個一”的一項內容。脫貧攻堅以來,該縣開展了以“開辦一批講習所、編印一本書、進行一次集中宣講、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為內容的“五一個”扶志扶智工程。目前,全縣貧困村均開辦脫貧攻堅“講習所”,已舉辦200余期。《新萬榮精神萬榮人》一書已出版印發,收集脫貧攻堅典型稿件70篇;在8個鄉鎮開展“新萬榮精神萬榮人”宣講百余次;編排“挺起你的脊梁”專題晚會進行巡演;編唱《新萬榮精神萬榮人》歌曲、舞蹈,提升貧困戶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以貧窮落后為恥,以勤勞實干為榮;以懶惰后進為恥,以競相脫貧為榮”的新萬榮精神引領下,萬榮縣的貧困戶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鉚足勁你追我趕、各顯其能,譜寫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脫貧勵志故事。
文化浸潤:育人育心助幸福
“快樂蘋果”“平安果”……賈村鄉玲義工藝店里,一個個荷包精致而靈巧。做文化產品,依托文化實現脫貧致富,賈村鄉張李馮村貧困戶賈治明和妻子裴臨意唱出了一臺“文化致富戲”。
2015年,因為孩子上學和照顧生病老人的沉重負擔,賈治明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次閑聊中,這對夫婦萌生了做荷包的想法。如今,玲義工藝店生意火爆,這對“荷包夫婦”忙得不亦樂乎。
“萬榮是文化大縣,要充分發揮這方面優勢,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來助推脫貧攻堅,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指數。”該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鵬凱說。
近年來,該縣以貧困村為重點,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七個一”工程,使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開展“文化下鄉”系列活動,完成送戲下鄉150余場,公益電影放映2600余場等,實現了貧困村送戲下鄉全覆蓋。同時,利用縣消夏晚會、春節文藝節目展演等契機,搭建“百姓舞臺”,并把優秀節目選送到省市級舞臺上。
文明涵養:爭創五星奔小康
皇甫鄉靈池村68歲的貧困戶董玉芳因為長期義務打掃村里巷道衛生,在星級文明創評中,被評為靈池村“五星級文明戶”。永利村貧困戶王紅偉當選“五星級文明戶”以來,自覺承擔起了村里矛盾調解、義務巡邏等工作。
像董玉芳和王紅偉一樣,在萬榮縣,通過文明創評,百余戶貧困戶成了“星級文明戶”。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大力弘揚新萬榮精神,實現文明促脫貧,成了該縣星級文明創建中的一個創新性做法。目前,萬榮縣有135戶貧困戶成為“五星級文明戶”。
該縣還創造性地廣泛開展“扶危濟困、善行萬榮”等文明創建活動,縣鄉村三級干部與貧困戶結成親戚,幫辦實事;28家重點企業與26個貧困村結成對子,發展產業;在外人員回饋家鄉,捐資千萬元以上,匯聚起了“共建萬榮,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脫貧窮摘帽,攻堅富路開,小康大道闊步邁……”歡快的歌聲中,透著脫貧致富的自信。正如該縣縣委書記杜中偉所說,在新萬榮精神的感召下,廣大貧困戶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脫貧奔小康的勁頭一天比一天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