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紀實
從一個“吃糧靠供應、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和中國十佳小康村——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用20多年的不懈奮斗,堅持以集體經濟為主體,融合股份、外資、聯戶、個體、混合等所有制經濟,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之路。2017年,該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億元,集體積累資金達到15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8萬元。
找準發展路子
龍門村地處呂梁南麓、黃河之濱、秦晉交界的禹門口,全村總面積12.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呂梁山前沿和黃河灘地。過去土地貧瘠、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村黨委書記原貴生回憶說:“1996年,我剛擔任龍門村黨委書記時,連日常工作的筆墨紙張都得賒賬。”
窮則思變。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經過村“兩委”班子集體討論,大家認為只有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龍門村才有希望。利用本村石灰石資源豐富,同時靠近杜家溝煤礦、王家嶺煤礦主產區,具有發展水泥和焦化產業的有利條件,該村黨委從3萬噸小焦爐起步,采用集體為主,個人、聯戶、股份共同參與的方式籌措發展資金,于1996年建設了國內領先的“紅旗三號爐”焦化廠。依托焦化廠成功發展滾動,該村積極落實產業政策,不斷淘汰落后產能,自覺向規模上檔、產業循環、環境友好、資源綜合利用、經濟可持續方向發展。
2005年對焦化廠進行提標改造以及兼并重組形成200萬噸規模;依托焦化廠焦爐煤氣、煤焦油,2012年建設三萬噸濕法造粒炭黑生產線;依托炭黑資源優勢,2013年與安徽黑鈺新顏料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國內領先的生產工藝,生產高級汽車漆用顏料,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跨越;2009年與國有企業山西五色石有限公司實行跨所有制股份聯合,控股實施大型水泥熟料配套余熱發電項目,依托熟料延伸150萬噸水泥粉磨站、100萬立方商砼項目;2013年與國際大捷貿易公司合作,實施擴建1050米鐵路專用線項目,顯著降低集團物流成本;依托自有沙石、水泥、商砼優勢,2013年成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打造了禹泉麗園高檔住宅區等項目。與此同時,利用地緣優勢和文化稟賦,開發黃河濕地、禹鑿龍門、魚躍龍門、紅色龍門、古渡龍門文化旅游產業,向綠色生態發展要效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該村堅持共生共濟,走環境低負荷、經濟可持續的道路,打造循環經濟鏈條,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形成焦化、建材、發電、精細化工、運輸、房地產、旅游等7個支柱產業,建立起煤焦化—炭黑—黑鈺顏料、焦化—煤氣—燃氣發電、建材—余熱發電—商砼—房地產開發3個循環經濟鏈條,煤矸石、脫硫石膏、粉煤灰得到充分消化,生態環境根本改善,被山西省確定為“循環經濟示范點”。
硬起了“腰桿子”
“厚”了家底,“直”了腰桿。龍門村蝶變的底氣來自于日益增長的集體經濟。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主動提升標桿,找準定位,樹立目標,在做優、做實、做強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龍門村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優勢,打造旅游景區,實施產業轉移,實現綠色發展,帶領群眾共同富裕,讓鄉親們的幸福指數再上一個新臺階。
龍門村曾是陜甘晉豫四省船運碼頭,是“禹鑿龍門”“魚躍龍門”典出之地,又是抗日戰爭阻擊日軍侵占大西北的“禹門口戰役”發生地。該村在發展循環經濟穩定農業產業基礎上,先后打造“八館”——黨建展覽館、龍門展覽館、民俗文化館、民居、教育變遷、泥石流災害警示展覽館、警示教育館、大禹文化館、中國名村展覽館、圖書館”,建設“四園”——街心公園、魚躍龍門文化園、益壽園、禹門口黃河濕地公園,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優秀傳統文化陣地。該村至今已舉辦十七屆大禹文化節,每年5月23日,各路商賈云集,文化繁榮,魅力彰顯,成為河津市的文化盛會。2017年,該村在龍門古渡實施“明清文化街”和禹門“上山棧道”文化景觀建設,開發黃河大峽谷地質文化旅游,成為秦晉交界的文化名片。
公生明,廉生威。該村以黨建為統領貫穿于龍門經濟文化建設的始終,堅持辦事謀事、用人用財在陽光下作業、在制度內行事,用嚴格的制度堵塞漏洞、筑牢堤壩,贏得了群眾信任。為建設一支政治可靠、思想堅定、作風過硬的組織隊伍,杜絕黨員干部在權利使用、經費使用上犯錯誤,村“兩委”制訂了系列制度,從會議、學習、組織生活、督查,到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等重大事項,堅持“四議兩公開”,全面推進決策民主化、辦事程序化、財務公開化。多年來,該村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公益事業投資數十億元,所有開支必須經過七道關口審核,項目負責人年底公開向群眾交賬,不僅杜絕了“一言堂”現象,更減少了決策失誤。截至目前,龍門村開工建設的項目沒有一項因不符合規定而引起群眾不滿。
溫暖了“心窩子”
“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礎,村集體有錢辦事,才能做好公益事業,扶持老弱病殘,實現共同富裕。”原貴生說。
龍門村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不動搖,集體經濟在全村的經濟比例中占86%。村黨委先后出資2400萬多元,為每個村民在企業中入股,定期為群眾分紅。全村3600多口人,每年的福利性、資本性、優惠性、保障性等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實現了全村共同富裕。目前,該村已全面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目標。
該村從1996年開始,堅持每年實施“五個一”工程,把發展成果與村民共享,全面提升村民收入,全民同步奔小康。20多年來,該村以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先后投資兩億元,建成32棟高檔住宅樓;投資4000萬元建成“幼托、小學、初中”連片的標準化校舍;投資200萬元建成鄉鎮等級龍門村醫院;投資1000萬元建成龍門村文化活動中心;投資2000萬元建成商貿大街;投資6000萬元建成集會議辦公、餐飲住宿、健身休閑、旅游接待于一體的“新龍門客棧”,形成了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小城鎮。
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該村逐步建立了醫療、養老保障機制。村民養老、醫療保險全部由集體買單,村民住院看病在國家新農合報銷的基礎上,剩余部分由村集體全部報銷,村民看病不花一分錢。每年聘請市醫院專家醫生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驗。60歲以上老年人分齡段每月領取380元、420元、460元、500元的養老補貼,百歲老人每年領取兩萬元養老補貼;這兩項福利在我市農村可謂是先行先試,徹底解決了村民后顧之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該村在全面提升教育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每年投入100萬元補貼教育事業。設立學生獎學金,職工和村民子弟考入一本院校獎5000元、考入二本院校獎3000元,并對優秀教師予以重獎。
為集聚人氣,留住人才,創優投資環境,龍門村規定,外地人只要在村里打工超過10年,就會被授予榮譽村民,和村民一樣享受分紅、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如今,原本只有3000多人的龍門村,外來人口已達六七千人,榮譽村民120多名。來自河南、安徽、甘肅等十幾個省份的打工者和管理人才在這里扎下根,甚至連美國、法國、伊朗的專家也在村里長住。全村產業興旺、村民生活富裕、村級治理有效,演繹了一段現實版的魚躍龍門新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