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鄉盛開“楓橋”花
初冬時節的中條山已是寒氣陣陣,但當記者走進舜鄉垣曲的山山溝溝時,卻感受到一股股濃濃的暖意。
在“湯都之城”王茅鎮下亳村,新建的“村風家訓館”內,一塊塊板面、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家訓,吸引參觀者留足觀看,流連忘返。這不僅是全縣第一個“村風家訓館”,也是垣曲學習“楓橋經驗”,推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垣曲縣堅持“黨建引領、以人為本、‘三治融合’、共創和諧”的發展理念,將“楓橋經驗”與基層黨建相結合、與鄉村振鄉相結合、與文明創建相結合、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社會治理,使舜鄉大地處處盛開“楓橋”之花,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目標。
自治聚民心
在垣曲農村和城鎮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不僅維護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凝聚了民心。
“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只有始終依靠黨建引領,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不會迷失方向。”垣曲縣委書記楊彥康在基層調研時說。
目前,垣曲縣從農村到城鎮社區都推行了“黨建+綜治”模式,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從而形成了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全縣11個鄉鎮都建起了標準化綜治中心,設有矛盾調解室、心理服務室、監控研判室和黨員群眾服務大廳,并將“七站八所”統一入駐中心,輪流執勤、合署辦公、聯合接訪,協同解決群眾難題,唱響了城鄉綜治“大合唱”。該縣還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撤村并莊工作,按照人口規模和當地條件,將全縣各村分為中心村、偏遠村、移民村和非移民村等,根據不同類型,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基層自治。
走進皋落鄉嶺回村,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上豎起的毛澤東雕像,顯得格外高大。“維護核心、圍繞中心、堅守黨心、不忘初心”這條固定標語,十分醒目。村黨支部提出的“以理念鼓舞人,以黨員帶動人,以精神感動人”口號,在村民中引起了共鳴。村里還建立了村民理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和鄉賢參事會,并將《村規民約》編成“三字經”,通俗易懂、易記。該村還利用微信平臺,推進自治工作。村“兩委”牽頭,分別建起了“先鋒群”“巾幗群”“務工群”“產業群”等8個群,10個居民組也分別建起了“居民群”,在群里宣傳政策法規、通報工作進展、表揚好人好事,做到了一網管控全村大局。這個省級文明和諧村,多年來一直堅持“四議兩公開”,保障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全村連續15年無發生一起刑事和治安案件。
今秋,長直鄉峪里村一位70多歲的老年人因病去世。兒女在操辦喪事時,既不使用吹鼓手,也不在飯桌上擺煙酒,一桌飯“八涼菜一燴菜”,沒超過百元。除親戚朋友外,村民和鄰居都不在主家用餐。喪事辦完招待吃飯僅花了5000元,比以前要節省一半。這位村民之所以這樣做,歸功于今年10月上旬村里紅白理事會經村民同意,制定了用餐標準,并將飯菜花樣用圖片和文字公布于眾,讓各家各戶相互監督執行。“理事會組織機構,不是掛在墻上走形式,而是節儉實惠真理事。”村民高興地說。
垣曲縣城居住人口目前達到13萬,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年來,該縣農村自治見成效,縣城內5個社區推行的居民自治也有特色,不僅社區主任、副主任都由居民選舉,大事小事也由居民參與決策。同時,充分發揮了社區工作人員、業主委員會人員、網格管理人員、“一小區一民警”及平安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在社區108個網格化管理中,共確定網格長、網格員、院長、樓長、單元長、巷道長643名,安排警力25名。縣城社區還建立了一支500人的平安志愿者隊伍,人員大多是退休干部、退休民警、退休教師等。每天這些志愿者身穿紅馬甲,戴著紅袖章,在所住的小區內,或縣城大型活動、集會地和人口聚集的公共場所,制止不文明行為、調停矛盾糾紛、發現安全隱患、舉報違法線索、反饋意見建議。縣政府出資,為平安志愿者們每人每月補助30元手機費,并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較好地發揮著政法機關的耳目和城市社區的助手作用。
社區自治管理,不僅體現在規范的網格化管控上,還突出了為居民辦實事、解憂愁、重服務。城南有個民發小區,前幾年大門無人看、清潔無人搞、安全無人管,小區因緊靠街道,失盜時有發生。居民說,民發小區亂惶惶,何時才能真正“發”起來?2016年,這個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推選退休干部馬觀望當上了小區“掌門人”。開始居民有顧慮,觀望老馬能不能干出樣子。
馬觀望走馬上任兩年來,不負眾望,實事辦了一樁樁,憂愁解了一件件。首先硬化了小區道路,清理了排水道;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了門衛和清潔工;粉刷了樓墻,建起了7塊“今日說法”黑板報;排練演出了掃黑除惡、尊敬老人等內容的文藝節目。如今,民發小區環境優美、秩序井然、面貌一新,成了全縣小區自我管理中的一個先進典型。馬觀望也贏得了大伙贊譽。
城東惠民移民小區,居住的880多戶1500多口人,是從10個鄉鎮80個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而來的。作為一個移民安置區,住戶來自四面八方,人員結構復雜,不少人法治觀念淡薄。為了實現“三治融合”,達到共建、共治、共享,小區管委會建起了黨員群眾活動服務中心,辦起了小區衛生室,創辦了編織、制衣等6個“扶貧車間”,吸收近百名移民在家門口打工,每人每月可掙到2000元。這種“管理精細化、服務零距離”的做法,安定了社區民心。
德治贏民意
垣曲是帝舜故里,素有“舜鄉”之稱。舜,以孝事親、以善聚人、以德化民,這一“修身齊家平天下”的理念,成為中華德孝寶貴的文化遺產。
“舜的思想精髓就是孝心孝德,它是一種傳統美德。在城鄉德治過程中,我們應把公民的道德教育滲透其中。”垣曲縣委副書記、縣長麻軍澤在學習“楓橋經驗”、推進“三治融合”總結會上說。
今年重陽節前夕,在歷山鎮德孝廣場,一場以“人間百善孝為先,九九重陽享健康”為主題的愛心行動,吸引了許多村民。一批愛心人士和村民共同為百余名老年人義診、理發、照相、洗腳,涌起了一股敬老孝親暖流。“我們歷山鎮是帝舜德孝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晚輩應該把好傳統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神后村一位百歲老人的孫女激動地說。
2018年重陽節,該縣從農村到社區開展了吃可口敬老飯、送敬老慰問品、演敬老節目、賽敬老被褥等系列活動,尊老愛老之風空前高漲。這是垣曲縣德治的一項內容和表現。
在新城鎮左家灣村,德孝文化墻吸引眼球,尤其將中華傳統24孝內容用文圖形式上了宣傳櫥窗,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里建起了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一日三餐可口暖心。中秋節為老年人送敬老月餅,重陽節請老年人吃“敬老飯”,還請老年人坐公交車到縣城看新變化。昔日貧窮落后、臟亂差嚴重的貧困村,經過治理改造,如今成了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尊老成風、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
在皋落鄉嶺回村“道德講堂”,村民們正在聆聽村黨支部書記常仁科講德義孝善和創辦全縣第一個“愛心超市”的事跡。臺上講得頭頭是道,臺下聽得津津有味,村民們很受教育和鼓舞。今年10月,這個村按照全縣開展的農村“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要求,由道德評議會組織,吸收村民代表參與,根據統一制定的“守法誠信、孝老愛親、創業奮進、衛生健康、文明新風”這五星的標準,認真評分,細致考評,最后在全村518戶中評出238家星級文明戶,分別給予了授星掛牌。
目前,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通過試點,以點帶面,已在垣曲農村全面展開。市委組織召開現場會予以推廣,讓垣曲的這一經驗在全市開花結果。
德治不僅與垣曲農村創建星級文明戶相結合,還與簽訂贍養老人協議書相結合。長直鄉魯家坡村共有113位老年人,除退休人員外,還有94位老人每月缺少零花錢和生活費。有的子女主動給錢,有的卻遲遲不給,使老人難開口、難為情。今年6月,該村由孝善養老協會組織,讓老人子女分別簽訂了《贍養老人協議書》,要求老人子女在每月上旬將每位老人最低的200元贍養費,自覺繳給村養老協會,由協會逐一發給老人,并辦理《孝心證》。村里還建立了子女贍養老人監督制度,規定每月公示一次,半年評比一次,表現好的子女上“紅名單”,給予表揚獎勵,差的則上“黑名單”,并以取消各項補貼作為處罰。這一辦法實行以來,全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風。中秋節時,魯家坡村除召集老年人一起吃團圓餃子,還對評選出的10位孝星、6個好婆婆、6個好媳婦、3個五好家庭,披紅戴花請上臺,大張旗鼓進行了表彰。村里正在興建“敬老大院”,竣工后將對老年人全面開放。
魯家坡贍養老人的做法,已在全縣農村推廣。王茅鎮下亳村除了讓子女簽訂《贍養老人協議書》,還與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相結合。在今年8月舉辦的“荷花節”期間,黨員和村民主動作志愿者,為游人當向導,提供便利服務。村里將七大姓氏家族的家訓,統一制作成“家訓牌”掛入各家各戶,并從娃娃抓起,倡導小學生背誦家訓。該村還設立了“善行義舉榜”,定期表揚好人善事,把40名有影響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壽星及星級文明戶的照片作成燈箱,掛在村中綠色長廊里,讓村民向先進看齊。前些年,村里有兩位迷上邪教的村民,在德治的感召下,現已改邪歸正,融入溫暖的“大家庭”。
近兩年,垣曲縣先后涌現出道德模范10名、“運城好人”8人、“最美家庭”100戶,縣上對其給予隆重表彰。其中,還有1戶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法治保民安
“要實現全社會長治久安,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在法治建設上下功夫,在治理有效上做文章。”垣曲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堅在基層調研時說。
法治宣傳就像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那些“法盲”人的“心結”。縣司法局除了在農村和社區設立普法“墻頭詩”、發放普法手提袋、口袋小冊子、普法紙杯外,還創新法治宣傳,力求喜聞樂見受教育。幾年來,由縣委法治建設領導小組策劃、退休干部盧付合夫婦參與攝制的普法方言短劇已達100余部。他們按照“垣曲方言、群眾演員、身邊故事、舉案說法”的要求,完善了“誰執法、誰普法”的工作機制,30多個拍攝地成了普法基地,千余人參加劇目演出,成了普法人,除利用電視平臺播放外,還在網上傳播,點擊率超過了500萬人次。這些普法方言短劇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達到了“拍一部劇、釋一部法、解一個惑、育一群人”的目的。縣司法局還利用全縣10個電影隊,借助公益電影下鄉放映的機會,到農村、進校園開展了“法治微電影”巡映活動,效果明顯。縣電視臺則在黃金時段開設了《法治垣曲》欄目,每周一期,收視率越來越高,成了有影響的名牌欄目。
法治宣傳在垣曲不是司法和宣傳部門唱“獨角戲”,而是方方面面共奏“普法曲”。全縣農村十多個莊戶劇團都編排法治小戲,每年會演一次。舉辦的“法潤舜鄉”文藝晚會,安排行政機關、鄉村、學校、社區等各行各業文藝愛好者參加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縣文化館“舜之聲”合唱團演唱的《掃黑除惡之歌》,唱響了舜鄉大地。古城鎮允嶺村和長直鄉峪里村分別采用板話劇、垣曲镲等形式向村民宣傳法律法規,很有地方特色。目前,全縣村村都有法治宣傳墻,村村都有《村規民約》,村村都有“一警五員”和法律顧問。
如何卓有成效地抓好法治建設?垣曲許多鄉村和小區都在積極探索,尋求新途徑、新方法。新城鎮西峰山村緊靠縣城和礦區,在全縣率先建起了幫扶單位“縣官”、包村“鄉官”和“村官”“‘三官’駐村解憂難保平安”的工作機制,并推行“專業巡邏+義務巡邏”相結合,現在全村治安秩序井然,矛盾糾紛大幅下降,連續多年無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皋落鄉皋落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境內有3家企業和一家有規模的專業合作社,務工者有300余人,僅本村就有160人就近打工。村黨支部、村委會與企業、合作社攜手共建法治大格局,將普法延伸到產業基地和生產車間,讓務工者自覺遵守法律和村規廠規,努力爭做守法人。長直鄉西交村近年來有200多人外出打工,有個青年在務工時曾犯法被判刑,刑滿后不思悔改,又因盜竊“二進宮”。村黨支部抓住這一反面典型,除舉一反三在村民中開展警示教育外,還向外出打工者每人發出了一封《誠信守法公開信》,要求在外給西交村爭光,樹立良好形象。縣城怡然明都小區,業主與物業齊抓共管小區法治建設。“門衛值勤看好門,住戶護好自家門,處處裝有‘電子眼’……”,居民用順口溜的形式,稱贊小區法治工作做得好。
源頭化解各種糾紛,做到矛盾不上交,是垣曲縣在法治建設中的又一特點。
結合“三基建設”,該縣縣、鄉、村都先后建起了矛盾調解中心,做到人員、場所、經費“三到位”,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當地,消滅在萌芽之中。目前,全縣鄉鎮建起人民調解委員會11個,村級調解委員會188個,社區調解委員會11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6個,全縣調解員達853人、專職調解員27人。同時,在城鄉還出現了“老吉調解室”“高山調解室”和“郭宏調解室”等品牌調解室十余個。
春風化雨,全縣上下形成了強有力的矛盾“大調解”格局。據統計,今年以來,垣曲各級調解組織共排查矛盾糾紛1017起,調解成功997起,成功率達98%,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皋落鄉老屋溝村第一書記范保珠,經常走東家進西家,了解家情,掌握實情,有糾紛當場解決,避免了矛盾激化,被大伙稱為“和事佬”。嶺回村10個居民組都有自己的調解員,一般矛盾糾紛在居民組就解決了。王茅鎮白水村有個老“上訪戶”,從老村莊到搬遷后的新村,先后上訪十余年。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根據其反映的問題,面對面調解,心貼心溝通,通過排憂解難,使這位上訪戶的問題得以解決。如今,她熱心公益,做起了義工。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垣曲的推廣與實踐,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鄉風文明、安居樂業。近年來,全縣共涌現“法治好人”20人、平安法治單位60個、平安家庭350戶。全縣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3.5%和18.4%,連續多年發案數量保持全市最低。人民群眾從“三治融合”中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眾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