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風景常新
44歲的楚翠香是渭南城區的“老公交”人了,1996年來到渭南公交公司擔任票務員,負責從火車站到樂天大街的11路公交車的票務工作,當時的票價根據路程長短為0.2元~0.5元。上班時間是早上5:30到晚上8:30,實行兩班倒,正常情況下中午12點到1點交接班。
“票務員不僅要口語報站,還需記熟公交路線,及時提醒乘客下車。我跟著師傅上車第一天就練習報站名,當時比較害羞,張不開嘴。為了熟悉環境,我下班后就把公交沿線的主要建筑都記下來。”回顧往昔,楚翠香笑著說,“那時候11路車也就是從火車站到啤酒廠,現在11路已經開到了故市鎮上,從南向北擴大了好幾倍。如今火車站雖然位置沒變,但是有了廣場,環境更好了。一路上的景色也都全變了。狹窄的道路如今寬闊平整,路邊四季常青,高樓林立。啤酒廠如今已經搬遷到經開區了。”
隨著公交車的轉型升級,楚翠香的工作也跟著轉型了。2000年,我市的公交車基本實現了全程一票制。2008年,渭南公交開始實行無人售票和語音報站。當時,楚翠香被調到公交公司機關,如今已是公交公司勞資科科長。她說:“當時渭南城區只有4條線路,38輛車。如今渭南城區現有327輛公交車,24條線路。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1994年,肖發賢進入公交公司工作。當時作為2路公交車司機的他,開著老解放牌公交車,操作機械剎車、機械方向盤,因為笨重所以很費力,一天下來,兩個胳膊都抬不起來。腰酸背痛,腿都挪不動。
“雖然很累,但是很開心啊。那時候公交車是城市大部分人出行的唯一選擇,每天都是滿滿一車人。”肖發賢說,“現在人們的出行越來越多樣化,私家車的數量與日俱增,隨處可見出租車。甚至坐在家里用手機可以直接叫滴滴,而且還有共享單車、電動車,選擇性是越來越多了。”
2006年,肖發賢被調配到公交二分公司(公交二隊)進行線路管理。主要管理1路、12路、309路公交車的線路。他告訴記者,開了這么些年的公交,從汽油車、柴油車、混合動力車到新能源車,作為公共交通,渭南公交在推行綠色出行方面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2010年之后,是公交事業發展最快的階段。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渭南城區加快“西進北擴”的步伐,公交公司也緊跟其后,不斷增加公交線路,延長公交站點,并對公交車進行“升級換代”,逐步實行空調車、新能源電動車,市民也逐步習慣刷公交IC卡乘車……
在時間的洪流中,這十米車廂內幾經變化,窗外也是風景常新。作為公交人,無論是楚翠香還是肖發賢,他們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地堅守在公交崗位上,默默見證了渭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