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如何管理90萬人
入職比亞迪,收獲一個家
走近比亞迪,人們可以先從出租車司機嘴里感受到這座超級大廠在坪山地區的“排面”。
比亞迪總部位于深圳坪山區,距離深圳市中心大約1.5小時車程,按地理位置來說,甚至更靠近另一個城市惠州。按照司機的說法,比亞迪幾乎憑一己之力帶動了整個坪山的經濟。“十來年前,坪山還是遍地荒野,到處都是矮破小的舊房子。”2007年,比亞迪總部在坪山建成之后,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新建的馬路連接起坪山與外界,物流運輸車水馬龍,這個荒涼之地突然熱鬧起來。
比亞迪在坪山的地位有多高?在比亞迪總部門口,甚至有一條公路被命名為“比亞迪路”。
姜熠住在比亞迪惠州工廠附近,在坪山的比亞迪六角大樓(即比亞迪全球總部)上班,每天通勤需要坐著班車穿梭于惠州和坪山之間。有時候姜熠也會乘坐云巴去坪山高鐵站,云巴類似于地鐵,區別是前者在空中運行,是比亞迪自己研發的交通工具,始于坪山高鐵站,終點在比亞迪六角大廈,銜接起比亞迪的宿舍和工廠。“云巴有兩條線,東區和西區的宿舍都能通往六角大樓。”
做比亞迪的員工,通勤有多便捷?比亞迪的總部園區里甚至就有云巴站點,刷員工卡即可通過閘機,云巴直接從六角大樓里穿過去,運輸著一批批比亞迪員工。
園區宛若一個小型社會,辦公樓、工廠車間、宿舍、食堂,還有供員工休閑健身的籃球場,幾乎覆蓋了員工所有的工作、生活需求。
為了安置員工,比亞迪在深圳和惠州的工廠附近拿地,為員工興建福利房。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已建成亞迪村、亞迪二村、亞迪三村。員工可以低價購買亞迪村的房子,安了家,子女的教育需求便隨之而生。比亞迪還與深圳中學合作辦學,創建了亞迪學校和亞迪幼兒園,覆蓋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員工子女符合條件即可入學。
在比亞迪總部宿舍區,籃球場上擠滿了五六歲的孩子,穿著比亞迪工服的家長們在場邊看護著肆意玩耍的孩子們。大多數公司禁止辦公室戀情,但比亞迪鼓勵雙職工家庭。在比亞迪上班,買比亞迪的房,開比亞迪的車,子女在比亞迪的學校上學,對于一些老員工而言,人生的許多個重要階段,都與比亞迪緊密相連。
在比亞迪的企業文化里,比亞迪鼓勵員工以廠為家,也要愛廠如家。
比亞迪90萬人了
如今,比亞迪這個家,越來越大了。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比亞迪的員工數量翻了四倍多。
2020年是一個分水嶺,在那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家公司保持著22萬人的體量,而在2020年之后的三年,比亞迪像是突然坐上了急速攀升的火箭,先后增長了6.4萬人、28.2萬人和13.3萬人。到了今年9月13日,這個數字突破了90萬,也就是說,今年截至目前又有20萬人走進比亞迪。平均每個工作日,都有約970人入職比亞迪,走進流水線密布的工廠,或者明亮寬敞的辦公室。
單是近三個月,“比亞迪整車加零部件(業務)就招聘近20萬人,提產近20萬臺,各基地都處于滿產狀態。”不久前,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何志奇在社交平臺上透露。
在這樣的膨脹速度下,比亞迪已經成為全球員工最多的車企,同時也是員工規模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比亞迪正處于公司歷史最好的時期——2023年,超過302萬輛車銷往全世界,創下超6000億元營收、300億元凈利潤。也就是說,過去一年,比亞迪平均每天凈賺八千多萬元。
數以萬計的應屆生因此而受惠。過去兩年,比亞迪招聘了近五萬名應屆畢業生,年輕人給比亞迪的稱呼也從“迪子”進階為“爹迪”。在就業形勢飄搖不定的2023年,拿到比亞迪的offer并進入這家巨頭公司,給了應屆生姜熠足夠的安全感——985碩士畢業生姜熠拿到的offer里,比亞迪是待遇最好的一家。
就在前一年秋招,20萬份簡歷涌向比亞迪,官方招聘網頁甚至一度卡頓、罷工。經過一系列嚴格篩選,最終新入職的員工里,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畢業生數量超過了以往二十多年的總和——早幾年,比亞迪并不是大多數應屆生的最佳選擇。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需要比亞迪,而比亞迪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新鮮的血液。2024年走進比亞迪的1.13萬校招生里,近七成是碩士和博士,近八成入職了研發崗位。
經常穿著標志性工程師夾克現身的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希望他一手創辦的企業,能擁有更多的工程師——這是他眼中,比亞迪能在智能駕駛領域后來居上的核心力量。眼下,超過10萬名工程師為比亞迪效力,還不夠,未來十年,這個數字要達到20萬。
比亞迪的觸角,也在伸向更寬闊的海域,而出海的重要一步也是鋪人。
負責海外業務的王驍,2019年就進入了比亞迪。據他回憶,“2021年我們的團隊擴充了大概一倍的人,2022年又翻了一倍”。到2023年,王驍所在的團隊已經從4人迅速擴張到三十多人。
2021年,是比亞迪出海的重要節點,以挪威為起點,比亞迪正式宣布“乘用車出海”計劃。“2021年之后,一下子賣到了四十多個國家。”按照王驍的說法,光是翻譯這些最簡單的事情,就需要很多人來做。
2022年9月起,比亞迪先后宣布在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巴西、匈牙利建設新能源乘用車工廠。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經把新能源汽車推向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
如何管理90萬人?
打卡機制在所難免。不少員工在社交媒體透露,比亞迪一天需要打三次卡——“上班一次,午休一次,下班一次”。
比亞迪的員工規模膨脹得太快了,以至于管理制度很難在細枝末節上做到更完善。作為經常需要外勤跑市場的銷售,王驍也需要一天按規定打三次卡,這讓他覺得“有些不靈活”。
人太多了,錢怎么花就需要更加謹慎。弗迪電池研發工程師孫穎覺得,繁瑣的審批制度讓人有些頭疼,采購原料或者實驗用品需要層層審批,超出預算的需要繼續向上審批,“我們事業部搞定不了的,還要借助其他事業部,又需要跨事業部的流程”。但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伸手的人多了,不規范流程就意味著無窮的隱患。
比亞迪業務體系龐雜、人數眾多,每個部門的管理方式略有差異。以事業部為主體框架,比亞迪從一開始的3C事業部,一路擴張到電池、汽車、軌道交通相關業務,2019年底,比亞迪將這些事業部拆分,成立了五家“弗迪系”公司,產品涵蓋動力電池、三電系統、車用照明、模具等,并可對外銷售。
工程院和規劃院屬于比亞迪的兩大研發中心,負責硬件和軟件的研發。一般來說,拿到一個新項目,工程院和規劃院會先拆解大體的車型,按照車身、底盤、電池等分配給不同的部門。孫穎告訴每人Auto,“分配給我們的是一個宏觀的參數,比如功率多少、動力性能什么樣。我們拿到后還需要再拆解電池的化學體系,進一步細分需求。”
比亞迪工程師李川也跟每人Auto確認,比亞迪的項目會把任務劃分得很細致,“在別的公司可能一個人既要追項目的進度,還要兼顧異常處理,一個人要干完所有的活。但是在比亞迪,每一個對應的模塊都有專門的人來處理。”因為拆分比較細致,重復的事情做多了速度也會相應提高,會帶動一整條業務線的效率提升。
對于新入職的員工,比亞迪通常會為其配備一個導師。在導師制的培養機制下,比亞迪希望新人能快速上手,以適應公司高速擴張的生產需要。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化太快了,“今天友商出了這個功能,明天我們就要跟進”。為了比同行更快一步,多位比亞迪員工向每人Auto確認,比亞迪內部實行賽馬機制,即同一個項目往往有多個團隊同時在做,大家都搶著快點做出Demo立項,誰先立項項目就是誰的,后續的榮譽和激勵才有可能攬入懷中。
為了防止泄密,不同部門之間“防護森嚴”,在比亞迪,規劃院的文件別的部門是沒有權限打開的。
關于比亞迪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除了玻璃和輪胎,比亞迪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造的。這樣的造車方式被稱作垂直整合,一大好處是能把生產成本壓縮到最低。
如果經過核算,發現自產某個零部件并不劃算,比亞迪也會采用外部供應商。但外部供應商想加入“迪友圈”并不容易,在比亞迪供應商嚴西看來,客戶更重視供應商的配合度和成本控制,“因為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比亞迪自己做,他們能把成本控制得很好,所以也希望供應商能夠同樣把成本做低”。
李川告訴每人Auto,比亞迪一般會預留項目30%的份額給到內部供應商,剩下的70%就拿出去招標,如果內部供應商中標,就可以拿到中標份額再疊加提前預留的30%份額。
隨著比亞迪業務和人員迅速擴張,對供應商的管理也在加強。嚴西舉例,比如,供應商不能直接和工程師單獨溝通,所有的問題必須在企業微信群里討論,而且這個群里必須要有采購或者SQE(供應商質量工程師)對接供應商,“相當于對接供應商的窗口”。
建設更多工廠,用AI和機器替換人
比亞迪能登頂全球新能源銷冠,離不開背后的工廠。截至目前,比亞迪在深圳、西安、長沙、常州、撫州、合肥等全國九個城市已經建立了整車工廠,同時,比亞迪還在投建海外工廠。
這些工廠和源源不斷涌入的工人,保障了比亞迪的產能。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突破300萬輛。
陳汶是比亞迪深圳工廠的一位員工,負責比亞迪漢的生產。他所工作的產線是一個直徑超過50米的圈,圈外每三到五個人為一撥,三十多個人斷斷續續地圍成一圈。陳汶負責把一臺車全部的零件都配齊、掃描條碼、放在自動化的車上,小車再順著履帶流轉到組裝產線上。
這一個步驟有兩三個人一起做,因為車跑得太快,陳汶和同事們經常要拖著又沉又硬的勞保鞋,一邊掃描一邊跟著車跑——小車的速度不能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完成生產目標。
產線沒有停過,工人兩班倒。陳汶上白班,早上7點50分到車間開個小會,然后8點開始一直工作到晚上7點左右。中間有一個小時休息時間,通常每個班次還有3個休息時間,每次十分鐘。
在產線上,效率就是一切。
比亞迪員工李笑妍所在的車間是做電路板的,負責水洗和噴涂膠在電路板上,李笑妍負責目檢。每個車間的上班時長都不一樣,早上8點上班,李笑妍一天工作10個半小時。在備件充足的情況下,李笑妍和同事們每天要完成3500件的產量,幾乎是產線的最大效能。為了完成產量,產線需要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如果有人想上廁所,要舉手示意讓組長找人頂崗才可以走。
為了讓效率更高,李笑妍所在的產線,自動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她聽同組資歷較久的同事描述,之前沒有新機器的時候,不良品率一直有些高,“日產量也就一兩千”,換了新機器之后,產量也跟著上去了。
為了激勵大家生產得更多、更快,車間還按照崗位制定了“超產獎”,李笑妍曾被借調至某車間支援,在那里如果能達到一定產量,每位員工就會得到55元/天的超產獎。
產量提高的同時,產線工人還需要對合格率負責。如果一個產線留下批量不良品,就要面臨處罰。“之前有一個型號的電路板,是搭載在百萬豪車品牌仰望上的,領導曾經預警,如果有不良品流傳到客戶手里,就會面臨4級處罰”,按照李笑妍的說法,4級處罰就是直接開除,并且之后都不能再進入比亞迪。
但在未來,這個工作勢必將被機器取代。隨著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少工人的崗位已經被機器取代,姜熠觀察到他所在的流水線,一些原先給工人坐的座位已經被機械臂占用了。
引入更下沉的經銷商,賣更多的車
作為傳統主機廠,早期比亞迪采用經銷商模式,2015年,比亞迪開始試水直營模式,當時還專門成立了新能源車直營管理事業部。
2019年,新能源市場還沒到爆發期,蔚來汽車瀕臨倒閉,國產特斯拉才剛上市,一直做油車經銷商的張偉認定新能源是大勢所趨。2019年他加入比亞迪經銷商網絡,開始時他們只有二十多個人,現在公司人數已經翻了三十倍。
張偉覺得,自己是陪比亞迪苦過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光靠賣車沒辦法維持員工的收入,張偉就去拉一些其他品牌的售后業務,以此勉強維持。
日子真正開始好起來是2021年3月,比亞迪宋PLUS DM-i正式上市,“像開了掛一樣,(這款車的)提車周期基本上要三五個月,而且隔半年還漲一次價”,真正體現了一車難求。張偉的門店銷量也從之前一個月賣六七十臺爆發式增長到兩三百臺。
單店爆發的能量匯聚起來,助推著比亞迪銷量一路高歌,從2019年不足50萬輛,到2021年的73萬輛,之后更是成倍增長。到了2024年,比亞迪更是以一個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膨脹。單是10月,比亞迪就站上月銷50萬輛的高峰,單月環比增量堪比部分車企全年的銷量。
比亞迪越賣越好,對銷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王傳福警醒經銷商,經銷渠道不只是賣車而已,用戶也是經銷商的資產,通過轉介紹、口碑傳播等方式,老用戶會給經銷商帶來更多收益。比亞迪已經把 “賣一臺車,交一個朋友” 這句話寫進每一家4S店的內部紀要。
張偉的門店一直秉持著王傳福的理念,“不管客戶能不能買車,只要進店至少要有一瓶水,然后要微笑服務”。隨著銷量見長,張偉甚至還給客戶準備了三種飲料小吃。張偉覺得這是在樹立品牌形象,“這些東西成本不高,但能帶給客戶很好的體驗”。
比亞迪對待經銷商一直采用 “扶優扶強” 的戰略。對于現有的經銷商,一方面鼓勵他們做大規模,把服務擺在最核心的位置;另一方面希望他們保持長期主義,甚至于一家幾代人都可以成為比亞迪的經銷商。
作為一個老經銷商,張偉明顯感受到客戶群體在發生變化,剛開始,“我們的客戶基本上要買10萬以內的代步車或者買菜車”,隨著比亞迪技術的突破和品牌形象的樹立,張偉觀察到客戶的預算更高了,已經“提升到十五六萬甚至二十萬元”。
這樣的變化帶來最直接的效應就是,經銷商變得富裕起來。張偉是跟著比亞迪富起來的那批人,在穿越周期之后,他們希望像王傳福說的那樣,“一代一代往下傳”,“敢于出發夢想才能抵達”。
在銷售環節,王傳福是下了苦功夫的。“前不久,我在部分省市的一線門店巡查”,今年6月,在比亞迪2023年股東大會上王傳福透露,和同行相比,比亞迪銷售人員的士氣要高出不少。為了統一培訓銷售,在比亞迪內部,有個專門的 “鐵軍訓練營”,這個訓練營成立于2020年底,王傳福明確表示,“比亞迪開辦鐵軍訓練營,就是要把服務做好”。
經過訓練的“鐵軍”銷售們,習得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迎客、雙手遞水、說歡迎話術,銷售不能跳過步驟,否則績效考核會被扣分。
不時出現的秘采(工作人員裝作顧客,進店檢驗服務流程是否合格),令銷售們時刻緊繃著神經,“你不知道哪個是來暗訪的”。暗訪人員通過針孔攝像頭錄下全部流程,逐句檢查錄音,完成一個流程打一個勾,以此逐項累加分數,要達到86分才合格。
分數不達標,可能會受到3萬到20萬元不等的處罰。這不是一筆小數目。一位銷售告訴每人Auto,在昆明,比亞迪銷售賣一輛車提成100至400元不等。
被處罰過的門店,立刻開啟自查模式。下班之后,銷售們一對一地演練服務流程,自查合格后再去找公司指定的培訓師審查,如果被發現不符合規則,第二天將面臨暫停上崗,直至徹底合格再重回崗位。
引入更下沉的經銷商,吸引更多人才,賣更多的車,這是比亞迪的“野心”之下,最樸素的想法。
因此,越來越多的經銷商想來分一杯羹。今年6月份,比亞迪旗下高端品牌騰勢陸續開放加盟。目前,比亞迪已有3000多家經銷商,比2021年翻了三倍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