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型三系雜交小麥科技攻關獲重大突破
10月29日,從運城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獲悉,F型三系雜交小麥研究與應用項目前不久通過了國家驗收,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F型三系雜交小麥科技攻關主要環節已經完成。下一步,將大規模開展強優勢小麥雜交種選育和測定,力爭盡快選育出適合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及我省不同生態區種植的高產、優質、高抗的雜交小麥新品種,實現三系雜交小麥的大面積推廣。
F型三系雜交小麥研究與應用項目是由我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主持,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9家單位聯合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目前,該項目已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國家驗收,表明F型三系雜交小麥科研攻關的主要指標已經達標。F型小麥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度達到100%,大于國家規定不育系不育度95%的標準;F型小麥雜交種的恢復度達到95%—100%,超過國家規定的85%標準;已初步選育出增產15%以上的小麥雜交種,超過國家規定增產8%的標準。這些指標取得了國際性科研攻關的重大突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雜交小麥科研成果同雜交水稻一樣具有重大國際意義,是全球糧食增產的重大核心技術。從上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小麥生產國都大規模地開展了雜交小麥的科研攻關。但小麥是一種特殊的6倍體植物,其遺傳機理非常復雜,故研究的難度極大,至今沒有順利實現大面積推廣。
F型三系雜交小麥是我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主任馮樹英及其科研團隊歷經40多年自主創新完成的國際性重大科研成果。F型小麥雄性不育系及其選育方法2010年7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11年1月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并3次列入國家重大科技研究,即2011年國家“863”計劃、2012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馮樹英表示,通過國家驗收,只是完成了第一期任務,接下來大規模選育雜交小麥新品種的任務還很繁重。一是加快F型小麥雄性不育系的擴大繁育,為全國各參與單位雜交小麥新品種的篩選提供更多的母本種子;二是加快適應不同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和廣適的雜交小麥新品種選育,爭取盡快育出超標品種;三是加快現有F型雜交小麥三系材料的升級換代選育,為今后實現增產20%以上的育種目標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