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王陽明,做事曾國藩。
生活不順時,不妨學學王陽明,明心見性,用出世心做人。心有定力,能屈能伸的在各種境遇中應對。世事紛擾時,也不妨學學曾國藩,下點笨功夫,用入世心做事。一張一馳,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作者:桃花星球
1
學王陽明,做人心有定盤人生在世,永遠有層出不窮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情感的、事業的、孩子的,也有人際關系的,諸如此類,它們讓人焦慮、痛苦、壓抑、身心俱疲。如何能夠平衡好這些精神困境?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用一句話總結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解釋一下就是,一切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人心上。心態就是一切的天理,能做到心有定力、知行合一,并且積極踏實地生活,眼前的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王陽明的人生路很不平坦。他先是科舉落第,考了好幾年才入圍官吏的行列。可還沒等做出啥成績來,就在職場遭遇了宦官劉瑾專權,被施了廷杖,下了詔獄。九死一生,從大獄出來,又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棧做了驛丞。當時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前往貴州路途遙遠,苦不堪言。但吃苦事小,路上劉瑾派了殺手來暗害他,才更兇險。王陽明很沮喪,一路斗智斗勇,用假裝跳水自殺的方式逃脫了加害,跋涉千里才到了任所。可到了目的地,危機依然沒有解除。龍場是不毛之地,吃喝住宿都成問題,而且瘴氣很重,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憂。人生很絕望,王陽明很無奈。這時他意識到要讓自己的心先靜下來,才能解決問題。生活由此有了希望:沒地方住,就搭個草棚子,下雨就躲到巖洞里;沒吃的,就和同行的人買鍋壘灶,耕田種菜,甚至挖野菜解決。但日子實在太苦了,王陽明很快就病倒了,侍從也病倒了。當時既沒有醫生也沒有藥,只能求助當地的神巫,死馬當活馬醫。一天,雷雨交加,病痛困苦的王陽明帶著仆從又躲到了巖洞。巖洞里有一副棺材,他帶著絕望躺了進去。置之死地,王陽明拋開了所有內心束縛,突然領悟到了“圣人自任”,從內心去找尋“理”才是正道,由此開創了“心學”,成了一代宗師。世間事最大的不過生死。煩惱和問題等同家常便飯,日日存在,從古到今都沒改變過。直面內心,解決問題,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人生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心的機會。事不由己,心由己。心想扛,確定扛,事才能過去。陳丹青在被問到煩惱怎么解決的時候說:煩惱沒辦法,就是扛??!有些事你得去做,一輩子的經驗告訴我,哪怕畫一幅畫也有時候很煩,尤其畫到半道,非常煩的。但是慢慢地這事就出來了,就好了,就過去了。與其在不順中沉淪,不如靜下心來思索解決之道。不值得的感情,要丟;生活受挫,要敢于重來;很累的社會關系,結束就好,不必強融。在自己的心上不斷構建經驗,修煉內心定力。鍛煉看問題的眼力,增強內心智慧,才能甩開焦慮,有條不紊地把控人生。2
學曾國藩,做事踏實守拙很多人都常感慨:社會浮躁,急功近利比比皆是。看到身邊人開店火爆,就跟著做生意;看到同事炒股發財,就去投資;看到有人成了自媒體達人,也辭職孤注一擲......很多人不再相信積累,速成在這個時代成了熱門詞。當好高騖遠代替了踏實做事,走捷徑取代了刻苦勤奮。似乎每個人都在焦慮、在攀比,唯恐自己錯過風口,被時代、被他人落下。“但曾國藩卻說:“唯天下之至拙,才能勝天下之至巧”。
蘇軾《南鄉子》中說:“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3
以出世心做人,用入世心做事很多人可能還記得《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泌。歷史上的他曾經在四代君王的身邊侍奉。少年的他受唐玄宗召見,曾當著玄宗的面說人要“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他認為,過好一生最重要的是活得有彈性,做人忠于內心,做事張弛有道。事實上,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份彈性宣言。受楊國忠排擠,他便入山為道,遠離是非;安史之亂爆發,他又主動出山,以賓客身份為唐肅宗建言獻策;大唐收復失地之后,再拒絕了高官厚祿,退隱山林;唐代宗即位,國家遇到危機,李泌再次出山,成為軍事參謀,挑起大梁;唐德宗成為皇帝后,又把李泌召到自己身邊,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他這一生,風雨有之,高光有之,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都心之若素,腳踏實地。接受能接受的,做好能做好的。工作的苦、生活的難、情感的痛;被同齡人落下、被各種聲音綁架、被各種焦慮裹挾......人一生需要不斷遭遇困境,然后不斷改變心境,不斷增強內心彈性。一切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接納生活的心態,和做事的良好心境。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打開的是內心的謙遜、堅定、融匯、包容。曾國藩倡導躬身入局,把自己置身危機中去磨煉,是負責任,不怕事,不退縮,能擔當。“煉心”思維,會重塑人的價值觀;“入局”意識,才能改變目前處境。煉心與入局,都是在修自己的彈性和韌性。張弛有道的內心,才能帶來生活的張弛有度。就像泰戈爾說的:“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場對種種困難無盡無休的斗爭,一場以寡敵眾的戰斗?!?/span>生活不順時,不妨學學王陽明,明心見性,用出世心做人。心有定力,能屈能伸的在各種境遇中應對。世事紛擾時,也不妨學學曾國藩,下點笨功夫,用入世心做事。一張一馳,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