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行業、推動供給側和消費端的深刻變革,并應運而生了一大批數字文化新業態、新模式。這些新業態已經成為文化行業中最富活躍度和成長性的力量之一,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了大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也深刻改變著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推動著文化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化行業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將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求我們加快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推動文化行業向更廣空間和更深層次發展。
202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數字文化建設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規劃》圍繞大力發展網絡文化、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三個方面,著力豐富數字文化產品、激活文化存量資源、發展文化新業態、培育文化消費新模式,以數字技術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
化需求。
延續《規劃》中網絡文化、文化數字化和數字文化服務的規劃思路,數字文化的內涵可以從文化的數字形態和數字的文化表征兩個角度來理解。文化的數字形態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內容的數字化呈現,如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工作就是實現文化數字形態的重要途徑。數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數字化的文化環境和數字文化所蘊涵與表達的文化信息,既包括數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數字化環境自身的文化特征,
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數字空間的文化形態。
數字文化迎來新政策
數字文化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在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的過程中也發布了很多數字文化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既有側重公共文化數字化,也有側重文化產業數字化。
2019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網信辦、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在國家大力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推出的文化科技專門政策。《意見》提出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2020年5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此后全國各地相關部門開展了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一系列實際行動。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出了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決策部署。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大力發展網絡文化,加強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打造若干綜合性數字文化展示平臺,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回顧過去幾年的政策脈絡可以梳理出數字文化政策的“三個不變”:
(1)數字文化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主線不變;
(2)堅持創新驅動數字文化發展的核心動能不變;
(3)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數字文化發展方向不變。
這“三個不變”既是新常態下我國數字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又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遵循。而在“三個不變”中,也存在發展重點、發展節奏等方面的“變化”。
(1)發展次序由過去多頭發展向新基建統領先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適度超前,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關注點從單純文化產業發展向產業和政府治理并重轉變。數字新基建的縱深推進,帶動了數字文化產業持續壯大,同時也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政府的服務能力和治理體系邁上新臺階;
(3)推進主體的轉變。在整體驅動方向上,我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綜合協調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協同作用,政府側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產業側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