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
五步組合論、戰略十步法等管理方法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
企業管理雖然沒有統一不變的全能方法,但有一定的規律,規律就是我們在試驗過多種方法后梳理出來要遵循的原則。相對于其他學科,企業管理成為專門學科較晚,而且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原則有不同的變化。
我曾任職多家企業,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規律和方法、形成共識來指導企業的發展,由此才有了五步組合論、6S 管理、戰略十步法、價值管理四要素、經理人標準等工作方法。
這些理念方法都被廣泛使用過,并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經歷了市場和時間的檢驗,是相對成功的,這是其珍貴之處。
五步組合論
企業是有機的生命體,它的每一個局部功能之間都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我們容易把它們看成是孤立的、分割的。
一些人讀過MBA,MBA一般有一二十門科目,看起來挺豐富,但是這些科目之間實際上很少建立聯系。MBA的課程沒有講企業在實踐中到底如何做,沒有講財務和人是什么關系,人力資源和戰略是什么關系,戰略和評價是什么關系,選擇經理人和戰略有什么聯系等。
五步組合論就是內部管理各個環節、各個元素間的邏輯關系,不僅把企業管理的每個環節和要素都說清楚,而且可以把它們互相之間的邏輯關系說清楚,如圖1所示。
大部分企業出現問題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又會產生很多新的矛盾,我們往往用另一個妥協來解決前面的矛盾。比如和別人合資解決技術問題,卻發現因為引進技術而犧牲了管理權和對企業的掌控權。所以不能只局部地看問題,必須把問題排列好,系統地加以解決,要用五步組合論把內在的邏輯關系連接起來。
第一步,選經理人
一個嶄新的股權和管理權分離的企業,第一步應該是選經理人,用科學的方法選經理人最重要。要有公開與可行的標準,所選的經理人一定是能夠帶領公司進步的人。管理者必須清楚地表明提拔此人的理由,對員工要有清晰的導向性,而不是僅僅下達一個任命文件。
五步組合論對國有企業、家族企業更適用,因為所有制形式決定了選誰當CEO,同時也關聯著治理結構(如董事會、監事會等)。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的治理結構,最終落到實處的都是選個適合的CEO。如果CEO選錯了,其他一切做法都沒用;如果CEO選對了,大部分問題會迎刃而解。
在選CEO的過程中,股東的導向性容易出問題,如公正性、價值取向有誤等。股東可能想選個能力平平但對股東好的,業績其次。可是CEO實在很重要,未來公司的決策都與CEO息息相關。
選CEO是第一步,任何業務的開始,無論大小,先要確定負責人是誰,負責人的潛力標準是什么。如果公司業績表現不好,開個小會重新選CEO,可能只需要三分鐘,但是對公司未來的發展而言,風險是很大的。
第二步,組建團隊
經理人上任后,面臨的任務就是組建團隊,這是很嚴峻的考驗。大企業的CEO都有足夠的權力,通過個人意志把企業凝聚起來。管理者能不能在不斷監督、不斷糾正的過程中,給經理人足夠的用人、組建團隊、帶領隊伍的權力?
組建隊伍很考驗經理人的能力。比如是民主還是集權?組織架構如何設置?怎么對員工進行評價和激勵?內部監管怎么進行?其中包括了文化機制,職業生涯的設計、培訓、溝通。完成所有這些工作,目的是建立一個積極、創新的團隊,經理人再按每個人的特點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樣團隊才可以成長。
作為經理人,領導力非常重要。領導力能不能訓練出來?人作為個體是很難轉變的,但作為組織的一分子就很容易轉變,因為人是環境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所以領導力是可以訓練與培養的。但是要做優秀的經理人,最大的難度是“均好”,要平衡,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
經理人要抓重點、抓大事,有帶動公司轉型的全局觀。每年做好最重要的十件事,做好能影響組織架構、影響團隊、影響財務報表、影響戰略方向的事情,要發揮團隊的作用。經理人要敢于為團隊成員承擔責任,這樣團隊才能不斷地向前沖鋒。
團隊有韌性也是非常關鍵的。不是任何時候、任何事情對團隊都公平,所以有韌性、有毅力、能經受挫折,對經理人也是基本要求。
優秀的經理人是資源的組織者,能目標明確地把集團內外部所有資源組織起來。把每個員工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最好的環境中工作,是經理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優秀的經理人要提升對自己、對團隊的標準,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和總結經驗。做人要坦誠,要直接,要有心靈的契約,這樣員工對經理人才有期望值。
評價經理人有很多的標準,但優秀經理人最核心的、必須具備的就是:責任感、使命感、激情、學習力、團隊精神、誠信。經理人必須從能力到心態,以高標準塑造自己,否則就不會進步。
第三步,發展戰略
戰略以團隊為基礎,應該在團隊的默契和統一目標之下討論。使命、目標一致才能討論戰略如何執行。很多公司請咨詢機構提供有關行業選擇、競爭方式選擇的戰略咨詢,中糧集團也曾經請麥肯錫做過戰略咨詢。
麥肯錫的咨詢報告有厚厚的五大本,但麥肯錫不負責后續的監督執行和方案落實,中糧集團也沒按照咨詢報告系統地去落實,只做了部分容易落實的事情,這樣是不行的。戰略不能破碎地做,要整體地、系統地推進。
第四步,形成市場競爭力
戰略做完以后,就是執行力和管理的問題,包括產品技術、成本、價格、市場、品牌、人才、財務、資金等。如果前幾步因素不具備,后面根本不成立。在清晰的戰略基礎上,每個經營層面必須形成真正的競爭力。MBA課程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升經營能力上。做企業,要看準趨勢,訂好戰略,利用好先發優勢,可能一下子就能做起來了,但對后入者來說就比較難了。
第五步,價值創造與評價
選經理人,組建團隊,發展戰略,形成市場競爭力,以上四步最終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評價。評價的過程就是價值創造。比如對盈利、股東價值、員工價值、客戶、公眾、政府、銀行、客戶供應商、傳媒的評價等,廣泛的評價體系和不同的評價角度使企業面對巨大的、多方面的壓力,面臨不斷更換經理人的風險。
“價值創造”的概念是從英文翻譯來的,是投行常用的概念。投行做任何決策和建議前都先問,這是不是價值創造。比如一家企業新并購一家啤酒廠,企業想要盈利第一, 某些費用能省就省。
投行不建議這樣,這樣做會降低企業價值。價值有不同的層面,最低層面是盈利,上面還有無形價值,如文化價值、品牌價值、資本市場價值。
例如,中糧地產的商業物業是新業務,就是價值創造,其商業模式伴隨著市場發展將有很高的成長預期,即使它的價值沒有立即體現在數字上,但已經超出了簡單的當期盈利。所以,成長預期也可以是價值評價的一個維度。
股東的投資取向是重要維度之一。如果股東的投資取向是希望短期內盈利,忽視長期價值,可能會把系統管理的過程擾亂。關注價值創造,會幫助我們用長遠眼光看待和評價業務。
品牌價值也是價值評價的重要維度。華潤的蒸餾水業務“怡寶”以前沒上市時,資本市場都不看好。但華潤飲料業務跟麒麟全面整合后,蒸餾水業務作價超過60億元,市場徹底承認了“怡寶”的品牌價值,“怡寶”管理團隊的價值也得到了實現。
在五步組合論的循環過程中,每項因素都需要經理人逐一處理。由此可見,管理者面臨的是一個很復雜的矩陣,同時也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希望整個戰略制定以后,團隊的能力能夠一起提高。
6S 管理體系
華潤、中糧、中化等企業,都在推廣分解6S 管理體系。在企業運行過程中如何管理企業,從中可以看到人和事情的關系。
第一,戰略單元管理體系(BU、事業部)。一方面戰略單元本身有行業的戰略性;另一方面戰略單元管理體系有對戰略的理解和驅動性。
第二,全面預算體系(業務、市場)。過去編預算是財務部的事,現在不是,有些企業甚至只做工作計劃而不做預算,明年做什么、賣什么產品、占多少市場,不再把數算出來,因為這個數算出來也基本上沒有意義。全面預算系統是真正把業務搞清楚。
第三,管理報告體系(當期、主業、真實)。過去都有財務報表,但是拿財務報表來管理不行,因為財務報表把歷史上非現金性的、會計處理的東西都做到一起,很難評價。而管理報告系統剔除歷史、會計原則等,專門對主業的當期競爭性做出評價。這樣團隊的責任很清晰,而且很容易評價。
第四,審計體系(內部運營合規建設)。審計體系是內部審計,主要以合規性審計為主。比如給別人放賬、貸款,把貨賣了錢沒有收回來,這些會計是審不出來的,但從企業來講,需要考慮這個業務應該如何放款,如何確定最高的負債比例。
第五,業務評價體系(標桿、市場、歷史)。對業務的評價過去靠預算,比如某年要賺1億元,年底賺了1.2億元就需要表揚,如果只賺8000萬元就需要批評,這樣預算就變成了討價還價的系統。而所謂以標桿、競爭對手、市場、歷史來評價,預算評價只占10% ? 15%,如果達到預算,最多只能得15 分,還有85分怎么辦?一定是依據標桿、市場、歷史進行評價。
第六,管理團隊及經理人評價體系(團隊、創新、潛力)。企業最難的事情,就是戰略性的投資要經過一個長時期,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培育。度過困難階段,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難的事情,更是最沒人想干的事情,但是應該讓最好的管理者去做。
否則企業某一年盈利了,但經理人離職了,相關業務也隨之減少了;換了領導班子,企業就不行了;企業做了幾個交易型的生意掙了錢,但并沒有戰略性基礎,無法被拉到增長軌道上來。
所以如何評價團隊經理是一個難點,能賺錢的不一定是好經理,不賺錢的也不一定是壞經理。這里涉及對企業發展階段、創新性、潛力的評價。
把這六點連在一起,運營就開始了,每年都會分解成投資、業務運行過程等進行評價。如中化集團的體系正在變成一個自動周轉運作,每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體系。
戰略十步法和價值管理四要素
戰略十步法講的是如何制定戰略,如圖2所示。理解它并從邏輯上弄通,就能逐步形成公司的戰略定位。
中國中化在戰略十步法的基礎上經過戰略研討,提出包含企業公民、客戶導向、股東取向、員工發展在內的價值管理四要素理論,如圖3所示。這是中國中化企業價值創造的坐標體系,也是對標管理坐標體系四要素。
這個坐標體系的中心是出發點,包括黨的領導、使命和價值觀。
第一個要素是企業公民,包含HSE(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還有誠信合規、就業、稅收、慈善扶貧、社會形象(即社會責任)。
第二個要素是客戶導向,包括企業戰略、科技創新、卓越運營、客戶服務,最終達到的目標是客戶群體滿意,即客戶滿意度。
第三個要素是股東取向,包括國家戰略、股權結構、股東利益、股東風險。對于國有企業,股東好也就是國家好。
第四個要素是員工發展,包括經濟收入、工作環境、能力提升、認可尊重、職業發展、使命與自我實現。員工完全將企業利益和自身利益聯系在一起,就達到了企業與員工關系的最高境界。
經理人標準及素質要求
企業還有個難題,就是什么樣的人是優秀的經理人,這是全世界范圍內的難題。很多人去通用電氣學習,我去學習的時候還是韋爾奇時代,韋爾奇講4E,Energy(活力)、Energize(激勵)、Edge(膽識和決斷)、Execute(執行力),這4E是通用電氣對經理人的評價。
后來換了伊梅爾特,伊梅爾特把4E換成了專業、學習、創新和尊重人,重新解釋了對經理人評價的要求和理解。當然他把通用電氣的戰略也轉變了,把過去并購甚至金融為主的業務,轉變成了需要更多的工程師,不需要更多的會計師。
伊梅爾特做了16年就被換掉了,外界認為伊梅爾特沒有跟上數字化、互聯網經濟時代,雖然他一直非常努力。
對企業內部來說,評價一個經理人的標準很多,包括學習、激情、團隊、創新、敬業、廉潔,每個人都會說出不同的內容。
我認為標準有兩個作用:
第一,選人時有一定依據。每個標準都可以打分,比如是否誠信、是否有擔當,從1分到10分,如果大家都有這個看法,就有一定的準確性。
第二,如果不斷推動這些標準,讓大家覺得這個標準是企業追求的、是企業推崇的,那么大部分人就會去效仿、學習,標準慢慢就會起到作用。
我認為經理人70%是天生的,30%是培養出來的。只有經理人的性格特點里有這些特質,才能被培養出來。所以,當所有理念性、政策性、宏觀性的東西都具備了以后,對經理人的判斷就變成了最難、風險最大、收益也最大的事情。
標準可以分為思想素質標準和工作能力標準,這方面的內容可以羅列得非常多,企業要有意識地不斷修正、完善、使用、推動標準,這和執行戰略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