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新一年人力預算的7條原則
做人力預算的簡單邏輯應該是:業務戰略–人員編制–人力預算。業務戰略的增長點在哪里,人力資源就需要重點投入在哪里。
以我所在企業為例: 公司戰略報告中預測渠道A將高速增長、渠道B將低速增長、渠道C將逐漸萎縮。相應地,未來一年的人員編制增長就應該主要集中在A渠道,B渠道應該控制人員增長,而C渠道需要逐步縮減人員規模。
此外,做人力預算時還需要考慮到對未來的投資。這里指的不僅是未來一年,而是未來更長的時間段。比如,有沒有必要為未來儲備一批研發人員?應屆畢業生?
人力預算制訂不應該簡單地完全服從財務部門分配的數字,而是又一個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的反復過程。
從上到下是指財務部門會根據公司整體預算,向HR部門分配一定的人力預算金額;從下到上是指,HR需要結合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提報相應的預算訴求。
兩個金額不會完全相等,需要HR和財務、業務部門的反復溝通、測算和協商,最終確認三方共同認可的一個金額。
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耗時,甚至會持續數周。但是這樣的博弈過程必不可少,只有這樣反復溝通、測算,來年的戰略才會更加清晰,預算數據也更加客觀。
在預算的協商過程中,HR不應該簡單地加數字或是減數字,而是牢牢地做到從業務需求出發來制訂計劃。
在于業務部門協商預算的過程中,應該由HRBP發揮主要作用,因為他們理應是最了解一線業務實際需求的人。HRBP們確認好了實際需求后,最后再統一交給C&B來匯總。
人力成本中最主要的就是薪酬成本。如果將薪酬預算按性質進行拆分,然后分別來統計和測算,最后的結果會更清晰。
基礎包:基于現有人員的薪酬成本,包括第二年的薪酬自然漲薪。如果明年人員編制減少,影響的也是基礎包。
增量包:基于明年業務增加產生的薪酬成本,公司來年開拓的新業務、新渠道所產生的人力成本,都放入增量包。比如:渠道A的銷量預計增長50%,因此而需要多招聘的人員所對應的預算增長,就在增量包。
戰略包:基于公司戰略,需要從上到下來重點投入的新項目,產生的人力成本進入戰略包。比如:公司要為未來5年儲備一批應屆生,這筆預算進入戰略包。
基礎包的預算采取“節約歸己”,年終節省的預算可以進入部門獎金池;增量包和戰略包則采取“節約不歸己”,年終結余被公司收走。這種機制的設計,可以讓業務部門在預算的使用中更加精打細算。
在預算制訂過程中,遵循這些底線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以及更容易接近實現財務目標。
常見的幾條:人員編制增長要低于公司收入增長、人力成本增長要低于公司收入增長、人力成本增長要低于公司利潤增長,等。
以我所在企業為例,2022年迄今業務增長超過30%,而人力成本增長只有約10%。
我曾經和一位HR負責人交流,他拿這幾條底線和自己做的人力預算一對比,大吃一驚:公司業務預計增長30%,而他做的人力預算增長達到了50%。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旦人力成本增長超過了業務增長,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可能會成為公司的累贅。尤其在業務下滑時不得不縮減人力成本而引發的人員裁減,更成為很多HR避之不及的噩夢。
做得好的人力預算,應該實現幾個關鍵的人效指標提升。其中包括:
● 人事費比(人力成本/營業收入)持續下降
● 人均營收(營業收入/員工人數)持續上升
● 人均利潤(凈利潤/員工人數)持續上升
● 人均收入持續上升。
在制訂人效指標時,可以對標行業領先水平的公司,找到雙方人效水平的差距,并致力于不斷縮短這種差距。
財務里的固定成本是指隨著業務量增減而固定不變的成本,比如:固定資產折舊、后臺管理費用等,而變動成本是指根據業務量增減而隨時發生變化的成本,比如原材料、包材、促銷等。
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來看,固定成本需要嚴格管控,而變動成本可以靈活控制。
人力預算中,基本工資屬于固定成本,因此調薪預算和人員編制需要嚴格控制;浮動獎金屬于變動成本,根據業績實現情況來計算,可以適當靈活掌握。
在人員編制方面,業務前臺人員屬于浮動成本,如銷售、生產等容易根據業務量起伏變化,可以靈活掌握;中后臺人員屬于固定成本,如財務、人事、IT等,需要嚴控增長。
任何美好的計劃最終能否落地,還是取決于過程管理。年度人力預算的過程管理,需要把計劃落實到每季、每月,隨時做好動態管理。
隨時關注全年人力預算的進度,對任何時候出現的數據異常,不輕易放過,深挖背后的原因,直到徹底解決問題。
只有用這樣的一種精神做好人力預算管理,才能夠讓HR團隊的工作水平每年都更上一個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