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慢火車”的堅守 飽含濃濃情誼
21世紀以來,我國的鐵路發展進入黃金期,從2008年的京津城際到2018年的廣深港高鐵,從普速“綠皮車”時代的跨越發展到高速鐵路“動車組”時代的“復興”逐夢,中鐵正以其獨有的“氣質”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不用再為中轉換乘的奔波勞累而煩惱,因為高鐵早已修到了家門口;人們也不用再為一票難求的歸鄉無望而沮喪,因為高鐵早已實現了“公交化”運營。但是在高速、高鐵擔綱主角的新時期,仍有一些“慢火車”行駛在偏遠山區,為“保障民生,精準扶貧”而堅守。
諸如,在焦柳鐵路南段,每天仍有一趟7266次綠皮“慢火車”,載著鐵路沿線百姓穿行在湖南西部山區。全程途經大小40站,票價最低1元,20余年未曾漲價。因行駛時間長,火車司機們親切地稱它為“慢慢游”;又因票價便宜,在沿途各個縣鄉小站停靠,當地人叫它“公益小火車”。?
“小慢車”契合著人民群眾的需求,承載著鐵路部門始終如一的民生情懷,是新時期奮斗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7266次列車途徑的縣區,多為貧困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在這些地區開行上座率不足百分之四十的“慢火車”,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但是卻極大的改善了山區百姓的生活質量,為這些地區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是一項“謀在當下,贏在未來”的民生之舉。小車慢行暖人心,一列列“小慢車”把脫貧的東風吹到了百姓家門口,把惠民的暖意照進了百姓心坎里,成為當地群眾進城、就學、求醫、趕集、回家的“生命線”。
“小慢車”承載著沿線百姓的夢想,謀取著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從根本上助力著他們邁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扶貧的目標不僅是要使貧困人口擺脫物質貧困的現狀,更要幫助他們走出物質貧困帶來的精神貧困的狀態,破除脫貧“等、靠、要”的現狀。在貧困山區為人民打通致富路,開行致富車,促進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擴大農產品銷路,提供就業致富機會創造了條件。7266次列車開行20年來,始終保持著低票價,站站停的特色。從麻陽站到吉首站,坐大巴需要30多元,而火車只需要3元。沿線老鄉花費很少的錢就能將農產品運到縣城販賣補貼家用。通過自己的勞動,老鄉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
也許,未來有一天,高鐵會通達貧困山區。但只要人們有需要,公益性質的“小慢車”就會承載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濃濃情誼,繼續開行下去,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持續注入新的助力。文/韋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