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溫水中的青蛙”——消除企業“專精特新”之路上的文化盲點
位于日本山形縣山形市旅籠町的百年腌菜老店“丸八腌味”曾經是一家有著130多年歷史的腌菜專賣店,自創業以來利用當地各種蔬菜制作腌菜,門庭若市。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腌菜的需求量不斷降低,腌菜店就把店鋪改造成餐廳,保持腌菜業務的同時利用古色古香的風格吸引游客,一度成為網紅景點。
但是他們的業務重心始終在傳統的腌菜上,增加的餐飲服務并沒有從根本上給這家腌菜店帶來真正的活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游客數量驟減,成了壓倒這家百年老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丸八腌味”于2020年5月31日正式關門。
一提到工匠精神,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專注”“聚焦”“執著”這類詞,但是為什么像“丸八腌味”這種匠人企業會面臨“消失”的危機呢?不少企業會陷入一種誤區,認為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個產品”,但是,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或者重大的市場環境變化會讓企業迅速陷入絕境。
“工匠精神”是個人做好工作和企業做好事業的基礎,但是不是一成不變的桎梏和故步自封的理由。如果是這樣,就成了企業文化的“盲點”,現代社會的發展只有把“工匠精神”與“創新文化”緊密、完美地結合,才能適應越來越快速變化的時代。
另一家日本百年企業名叫“柳屋”,做的也是與食品有關的生意——生產蟹肉棒的設備,大家在吃火鍋時必不可少的蟹肉棒就是由柳屋研發的。但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柳屋不生產蟹肉棒,而是制造生產蟹肉棒的設備,現在柳屋全球市場占有率已到達70%。
柳屋最早的產品是魚糕,自1932年創立以來,40多年間柳屋僅僅是在山口縣市場占有率為20%的小微企業。1975年,第三代社長柳屋芳夫為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決定投入大量時間和財力來改進公司的產品結構,他訪遍日本的魚肉加工企業,做足市場調研。
在調研中,客戶的反饋和“差評”為公司改進設備或研發新產品,同時滿足客戶需求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全球消費者普遍對蟹肉的接納程度高于魚肉,但蟹肉的價格比一般的魚肉高很多,怎樣才能滿足大眾消費者對蟹肉的需求呢?基于對用戶飲食習慣的洞察,柳屋芳夫當時決定研發以魚肉為原材料的、具有蟹肉外形和味道的蟹棒,最終提煉出“蟹味魚糕”這一差異化產品概念,并決定研發蟹味魚糕制造機。這就是老幼皆宜的“蟹棒”的雛形。
同樣是做傳統食品起家,日本這兩家百年企業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命運。“丸八腌味”一直固守在“遵守既定標準和師傅的教導,長期反復操作,練就基本功”的階段,在“逐漸突破傳統局限”的路上剛剛邁出半步,嘗到了甜頭就故步自封。而柳屋延續著企業創始時的食品基因,從這個基因出發,從食品走向食品工業,進而走向食品工業服務解決方案,既傳承了傳統,又突破了傳統,奠定了在蟹肉棒設備制造領域的全球冠軍地位。
因此,專精特新企業要想做強做大,不僅需要企業家的個人英雄主義,還要積極構建組織的創新能力。消除故步自封的文化盲點,企業創新的速度和成果才會大踏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