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企業家需要危機領導力
2022年5月18日晚,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蘇勇教授做了一場主題為“疫情下的企業應對之策與危機領導力”的線上公益演講,下文根據演講錄音整理所得,有刪減。
丘吉爾說過“我們一定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能夠把危機當成一種難得的經歷,當作對企業能力的考驗,這對每一家企業今后的長遠發展未嘗不是一個機會。
企業家的應對之策
疫情當前,企業家更要挺身而出。因為他們肩上有眾多員工,員工背后有許多個家庭。如果我們平時覺得CSR(企業社會責任)或者ESG(社會、環境、企業治理)似乎更多是外加的要素,那在當下疫情的困難時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就更為凸顯。 當前形勢錯綜復雜,變化日益加速,不確定性增加。企業處于VUCA時代,面臨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這就更加考驗企業家的能力。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會議報道提到:“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會議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提得非常全面。會議指出:“實施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要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所以預計今后經濟方面寬松會是主基調?!耙U大國內需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強化土地、用能、環評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彼源龠M消費一定會加大力度。黨中央的這些精神給企業家下一步的經營策略提出了重要方向。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以前中國有一句話叫“以不變應萬變”,現在看來可能是不合時宜的。“以不變應萬變”就是你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最后就可能導致失敗。在這樣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一定要“以變應變”,不能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還有一位經濟學家熊彼特,他關于企業家精神有很多精辟論述,他說“企業家最本質的功能就是經濟體的攪動器,它防止經濟活動落入成規而死氣沉沉”“企業家天生有破壞靜態均衡狀態的傾向,因為這是一個成功的創新所必須的?!睂θ魏我粋€企業家來講,創新是永恒的主題。
當前,企業經營面臨很多新情況。
1.數字化變革
我們講到數字化都會引用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那就是柯達公司的破產。柯達公司曾經在光學膠片領域做到世界第一,但今天已經輝煌不在。它不是沒有技術,1975年柯達就擁有世界上第一項數碼專利,但始終沒有投入商用,未能有效實現產品數字化,所以這個曾經世界第一的企業破產了,這對眾多還遠沒有做到世界第一的企業來講,啟示是非常深刻的。
2.企業組織結構創新
我主持的《改變世界——中國杰出企業家管理思想訪談錄》大型研究項目訪談過小米的雷軍,小米只用了不到9年的時間,就從一個新創企業做到世界500強。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打造了一個開放性平臺,它不僅僅連接個體,有了大量的“米粉”,也連接企業組織,通過連接企業可以和1.3億件硬件設備連接,這樣它就能在短時間內變強大。
我擔任獨立董事的一家企業地處浙江,他們生產小家電產品,一方面有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加入小米生態圈,為小米做定牌產品,這是一種雙贏。小米的品牌很強大,營銷也很有力,而這家企業的制造能力很強,這樣一種強強聯合就得到了雙贏的局面。
要組織結構創新,打造無邊界組織,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協同。在互聯網時代只有協同才能提升效率。以前的企業組織形式都是源于科斯提出的“在一個屋頂下的企業”,因為可以做到各個生產部門之間內部交易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高效率整合全社會資源,做大朋友圈,形成生態圈。
3.激勵方式創新
現在企業員工從60后到00后都有,每一個年齡段的員工具有不同的特征。60后根本就沒有想過辭職;70后會問為什么要辭職;80后說“老板不給我漲工資”就辭職;90后說“領導讓我不爽”就辭職;00后說“領導不聽我的意見”就辭職。
這告訴我們,針對現在的員工構成,管理方式、激勵方式要創新。激勵方式需要多樣化,既要有企業統一的價值觀,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能“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也要尊重員工個性,鼓勵員工個性化發展,鼓勵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海爾集團提出“人單合一”的理念,人就是員工,單就是訂單、市場,把每一個員工的工作和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到壓力傳遞,從而把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來,在企業平臺上創建一種小微組織來實施創業。
4.營銷方式創新 直播帶貨現在已經很多,出現了體驗店、O2O、顧客參與等多種新樣式。在這次疫情中,如果沒有團購,很多市民可能連吃飯都成問題。隨著防疫工作的進展,團購形式也與時俱進。
企業家的危機領導力
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談到:“領導者的優秀資質是什么呢?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一,具備使命感。第二,明確地描述并實現目標。第三,挑戰新事物。第四,獲取眾人的信任和尊敬。第五,抱有關愛之心。”
西方有很多優秀的管理者,東方像日本、中國等也有很多優秀的管理者、優秀的企業家。
學管理學的朋友都知道邁克爾·波特曾提出“五力模型”,它是用來形容一個企業如何面對競爭和新進入者的威脅等。
我也創新地提出一個 “危機領導力五力模型”:感召力、影響力、前瞻力、決斷力、控制力。
管理和領導有區別,管理是“把事情做對”,對領導已經決定了的事情,管理者需要做對即可。領導是“做對的事情”,需要把控方向,做戰略決策。所以這五個方面更加適合我們現在的領導力。
1.感召力 《孫子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勝?!焙笕擞盅a充了兩句:“同舟共濟者興,風雨同舟者贏?!钡臼⒑头蛘f過“要贏得大家的信任和尊敬”,這里面就體現了感召力。在疫情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中,領導的感召力需要發揮更大作用。
最近有一篇報道,國際SOS組織發布了《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報告顯示,受訪企業普遍面臨員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嚴峻挑戰。因為全球都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問題,疫情不僅對員工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對心理健康造成威脅,這一點在中國也需要給予充分重視。2022年心理健康問題將成為降低員工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就更需要企業家身體力行地去感召員工,共克時艱。
2.影響力 現在企業家要強調“跟我上”,而不是“給我沖”。
大家都知道松下這個品牌,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講過:“當員工有100人的時候,我必須站在員工最前面,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的時候,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的時候,我只要站在員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加到5萬人甚至10萬人的時候,僅是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虔誠之心來帶領他們?!彼云髽I規模不一樣,企業家領導方式也不一樣,但還是要始終如一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3.決斷力 諸葛亮有一句話:“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尤其是在面臨疫情風險情況下,更是考驗企業家決斷力的時候。例如,怎樣果斷止住經營中的“出血點”,不賺錢的業務要關掉,否則就會出血不止,直至把企業拖垮。
疫情當前,大家更要牢記一句話:“先做強,再做大。”中國很多企業家都希望快速擴張,因為覺得中國市場面臨規?;鲩L的機會,所以要攻城略地,把規模做起來。但現在看來,面臨VUCA時代,光有規模,只做大,如果不強,最后一定會把企業拖垮。
4.前瞻力
就是要有預見性?!吨杏埂分杏幸痪湓挕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領導人要做對的事情,需要具有前瞻力?!秾O子兵法》有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痹赩UCA時代,不確定性、模糊性等越來越強,更加考驗我們的前瞻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創新,做好預案,制定好對策。
疫情終將過去,后疫情狀態下企業應該怎么辦?做好準備了沒有?
有的企業家給我反饋,他們在考慮一個問題:怎么樣增強供應鏈、資金鏈的韌性。以前在商學院的課程中,都提倡JIT(準時化生產),最大限度控制原材料庫存,把握好生產節奏,這樣能夠使企業效益發揮到最大,效率能夠提高。這樣做沒錯,但那是在外部環境確定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方法。
而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家在思考,今后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要多備一些原材料庫存,以防供應鏈發生問題,企業還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正常生產,而不至于被某一個因素影響經營大局。
疫情以前我去外地調研過一家企業,他們領導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最近一段時期,我們定期在做一件事,隔一段時間盤點一下,如果明天起企業沒有一分錢收入,賬上資金還能夠維持企業多長時間的運轉?”他們企業按照自己的生產規模、產品特點、市場規律等諸多因素得出一個比較安全的閾值,這些都是有前瞻力的思考和行動。
5.控制力
企業管理中管人最難,這點大家都認同。而且現在隨著員工構成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元化,對人的管理難度越來越高。
我認為人力資源管理主要關注兩點:第一,剛柔相濟;第二,恩威并施。
剛柔相濟指既要有剛性的規章制度,也要有柔性的人文關懷。至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要靠每個企業家的領導藝術。恩威并施指既要有很好的物質激勵,也要有一些懲罰性的措施,這就體現出控制力。
有一項調查,其結論是在這次疫情中,有人情味的公司更受歡迎。公司所謂的人本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員工在平時可能更多體會到的還是領導說一說,或者在墻上的標語口號。但是在這次疫情帶來的危機之下,企業到底是不是這樣去做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有人情味的公司更受歡迎。
加強企業控制力還有一點就是賦能一線,像任正非講過的一句話,“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賦予一線員工于更多的資源和權力,當然也要有一定的管控措施,然后讓一線的人能夠做決策。這在VUCA時代的企業經營中是非常有效的,不僅能夠提升員工的成就感,而且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給每一位企業家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考驗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和危機領導力,更需要彰顯企業家精神。讓我們一起頑強應戰,創新求變,共克時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