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股份,文化重構
浙江五谷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鄉鎮集體企業,其文化類型是宗族型文化與層級型文化的混合,需要增強市場的敏感度與靈活性。本文以該公司為研究對象,闡述轉型期企業應構建創新型與學習型文化,建立管理新的流程、構建與之適應的企業文化從而打造企業持續性的核心競爭力。
■ 文/李紫巖
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力量的沖擊與誰不確定事件頻發的雙重壓力下,中小制造企業的轉型已經成為了企業生存以及良性發展的關鍵一招。
戰略變革理論指出企業轉型變革4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做支撐。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指導,規定了一種行為規范體系,有利于內部協調,保證企業內部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同時影響企業整體的戰略取向,不同類型的文化會影響企業做出激進保守等差異化偏好的戰略選擇。當社會環境變化時,僵化或者傳統過時的企業文化可能會導致企業成員抵制變革,增加企業適應動態外部環境的成本。
我國制造型企業的文化源于企業發展歷史與生產特性,通常具有家長式、命令式的管理文化,企業文化也相對保守。本文以浙江五谷銅業股份有限公司(831893;五谷股份)為例,通過企業文化結構理論、競爭價值模型對企業文化進行研判測評,表明該企業的文化類型是宗族型文化與層級型文化的混合,習慣于依靠共享價值觀與情感連接進行內部管理,強調和諧統一與有效有序,但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與靈活性。
基于此,筆者認為轉型期企業應構建創新型與學習型文化,加強思想文化宣傳引導并將其貫徹到企業機制流程中;同時應注意尊重企業的歷史文化,過于激進地否定企業的歷史傳統會導致企業轉型的混亂。為了企業能夠在持續的轉型變革中獲得成功,企業和企業內部的員工必須塑造新的心態和行為模式,建立管理新的流程、構建與之適應的企業文化從而打造企業持續性的核心競爭力。
01.亟待重塑企業文化
卡麥隆和奎因提出了競爭性價值觀模型,他們通過“靈活性一穩定性”和“關注內部一關注外部”這兩個成對的維度把不同組織分成四種文化類型,創新型文化、市場型文化、等級型文化、宗族型文化。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測量出企業文化的差異對企業效率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將企業文化重塑的過程理解為對企業惰性的診斷、批判、沖擊和消減過程,以及對企業慣性的提煉、補充、整合、延伸、提升和發展的過程。
可見,企業文化重塑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螺旋上升的過程。企業文化重塑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源泉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企業惰性的削減,另一個是對企業慣性的整合和提升。通過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判斷與適應狀況,以及對企業內部協調、效率狀態的研判分析,基于企業歷史文化傳統,在肯定原企業文化的優勢與成功之處的前提下,對企業文化進行適當的變化與塑造,最終使得企業文化可以更加順利地適應外部環境的改變以及企業自身戰略與機制的改革,打造可持續的競爭力。
本文研究對象為五谷股份,其主營漆包圓銅線(電磁線)、多股絞線和鍍錫銅絲。該公司前身是一家鄉鎮集體企業,扎根于農村,是當時中國經濟的獨特產物。2015年2月17日,該公司掛牌新三板。企業創始人黃和欽初中畢業后經公社選拔到社辦廠學習金工技術,技術出身賦予了他吃苦能干、學習上進的品質,創始人的品質也影響到了企業整體的行為方式。
在五谷股份的生產車間中,標準化的生產流水線、隨處可見的安全標語與安全設施、每日進行的安全檢查體現著公司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精益管理的關注以及對員工的關懷。企業出產的產品、品牌商標也是企業文化的可見化體現。五谷股份在公司總部的四樓建設了自己的企業文化館,充分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傳承性以及對于企業優秀歷史文化的肯定。文化館記錄的歷史起始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早期。
文化館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展示企業發展的軌跡,二是展示公司創始人黃和欽董事長個人發展的歷程,三是展示與企業發展相關聯的歷史社會發展情況。文化館對企業發展歷程的記錄,集中體現著五谷股份對文化傳承的重視,也是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發到新世紀新發展的真實寫照,見證了改革開放中國鄉鎮企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五谷股份的核心價值觀是“敬業、自信、和諧、傳承”;企業愿景是“塑品牌,促進企業百年成長”;企業的使命是:“企業為人類進步而成長”。
企業在核心價值觀中還特別強調“兩大精神”,一是勤勞務實的創業精神,二是擁抱未來的工匠精神。這融合了企業傳統的艱苦奮斗文化以及擁抱新變化的開放文化,在肯定、承認企業歷史的前提下,為企業逐步灌輸與轉型的精益化管理、數字化管理相適應的學習型文化的新思想。企業轉型期間,五谷股份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十分重視企業精神與文化的傳承。企業提出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以及企業文化奠基百年發展的理念。企業倡導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文化奠基企業百年發展的信念,這也是五谷股份“傳承”的本質所在。
02.存在內部文化沖突
為了對企業文化進行更加客觀、準確、細致的診斷,通過競爭價值模型與組織文化評估量表對五谷股份進行文化測評。通過對企業文化更加細致的測評,來具有針對性地系統構建、重塑五谷股份的企業文化。此次針對五谷股份的員工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供收匯80份有效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三個部分,包括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受訪者對企業文化現狀的感受以及對理想企業文化的描述。其中,通過對現狀文化與期望文化的對比,可以為企業文化轉型方向提供參考。
問卷信度分析。信度包括內在信度與外在信度。內在信度分析用于衡量調查問卷的某一類問題是否屬于同一概念或者具有內在一致性。根據競爭價值模型,擁有強文化的企業,其四個文化維度的表現應當具有一致性。本文運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來代表內在一致性(結果詳見圖1)。
根據信度數據,企業市場型文化與層級型文化的信度值較低。此次調查采用的組織文化評估問卷,其設計原則是為了顯現出企業文化表現的平均狀態。部分維度信度值較低,可以看出企業內部存在一定的文化認知分歧問題,需要加強文化的宣傳,并讓企業文化融入到規章制度與員工的認知中。企業在轉型期文化的構建較易出現部分成員不適應、不認可的狀態,需要提升文化的認可度與文化效率。
企業文化類型測評。根據競爭價值模型劃分的宗族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市場型文化與層級型文化,匯總組織文化評估量表數據可以得出五谷股份企業文化類型的分布狀態(圖2所示)。
數據結果顯示,企業目前的文化類型屬于宗族型文化與層級型文化的混合,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宗族型文化。說明企業關注對于內部的柔性管理,習慣于依靠共享價值觀與情感連接進行內部管理,強調和諧統一與有效有序,追求團結一致的文化氛圍。五谷股份這種企業文化氛圍的形成也是承襲于企業歷史上人情強連接的傳統,這種凝聚力也是企業當初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根據測評結果,企業成員期待的理想企業文化類型是活力型文化與宗族型文化的結合,企業成員對于企業的強情感連接感到滿意,期望企業的管理可以更加柔性化,并且提高企業的靈活性與創新性,讓每名員工都有發揮自我的空間。企業目前正處在精益化、數字化的轉型期,文化也在進行相應的轉變,需要足夠的規范性、創新性來更好地支撐企業未來的發展。這也與企業員工的理想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對新技術的適應、對員工自我發揮空間的提升都需要五谷股份進一步在企業中培養宣傳學習型文化。
文化測評不同層級對比分析。企業高層領導是企業文化的創建者與直接推動者,尤其是對于轉型期的企業,領導者為提高企業轉型效率易出現急切的心理,而員工面對新變化易產生保守抗拒的心態,可能導致管理層與普通員工“文化認知斷層”的出現,此時,統一管理層與員工的認知,提高一線員工對于文化建設的積極主動性與凝聚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通過OCAI量表的問卷數據結果,整理了不同管理層級對企業現狀文化與期望文化的差異(如圖3所示)。
對于企業目前文化狀態的認知,管理層與普通員工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現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員工對目前企業文化的滿意程度要低于管理層,企業文化的建設沒有貫徹到企業具體管理的各個方面。而在制造型企業的轉型關鍵期,由于外部環境遇冷以及企業內部架構的調整,容易出現企業員工對文化感知出現困惑以及不一致的情況,需要企業高管把握好變革的自由度,及時、頻繁地將企業新文化、新思想灌輸給企業所有的成員,維護企業的根基以及內部認知的統一性,避免內部文化沖突。
03.避免企業文化 “浮于表面”
通過對案例公司五谷股份的研究,筆者針對中小制造業在轉型期構建企業文化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是明確方向。具體來看,著力培育創新型文化與學習型文化。公司要鼓勵創新與挑戰,對產品、技術進行創新不應該僅僅是高層管理者的工作。企業管理者需要積極聽取基層員工關于創新創造的想法并給予肯定,以在全公司培育充滿創意的工作氛圍,調動員工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將企業文化系統性貫徹落實到具體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建設應當滲透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讓每一位企業成員都切身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力量,避免出現文化建設“浮于表面”的現象。企業應努力將企業落實到具體的制度流程,包括生產制度、人事制度等。同時注意整合企業成員的想法,提高文化一致性。
其次是措施建議。比如:改進企業核心價值觀及企業使命。核心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內核,潛移默化地指引著企業的成長方向及其成員的思維行事風格,不可草率大幅變更。同時作為企業內各項制度政策的評判標準,核心價值觀應該是企業歷史積累與時代要求的結合,不應拋棄歷史隨意改變,但也不能落后于時代環境。企業將價值觀設定為“敬業、自信、和諧、傳承、創新”后,需要加強對企業內部成員的宣傳,得到企業成員的高度認可。
整理宣傳組織故事與典型事跡。組織故事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優秀典型人物事跡體現了企業精神。通過對組織故事與典型事跡的宣傳可以將內在的文化概念具體化、生動化,激勵員工進行效仿,向員工傳遞企業精神。關于企業成長的故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敢為人先、勇于冒險的企業精神,可以在經過語言潤色編撰成生動的小故事后組織企業成員進行學習。
完善團隊建設與人員培訓系統。為創建適應的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培育活力型文化,企業應重視團隊建設,同時應注重團隊共同價值觀的培養、創新靈敏力與創意決斷力的打磨,鼓勵辯論與嘗試,避免出現以級壓人的命令式分工現象的出現。普及新入職員工培訓工作,開展工作技能培訓以及公司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關心員工職業規劃。做好基層負責人、年輕骨干的培訓工作,根據崗位需求進行有效培訓,規范培訓管理流程,從需求、目標的分析,到計劃的設計與實施,再到最終評價反饋,讓每一次的培訓都遵循相對固定的流程。企業應切實落實培訓工作,將培訓工作規范化、常態化,全面提高員工職業技能、創新學習能力以及思想水平。
參考文獻:
① Hofstede G,Neuijen B,Ohayv D D,Sanders G.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2):286-316.
② 林樂.A公司企業文化評價與提升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