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卡圓點,經濟場中的藝術風景
藝術設計對于開拓新的經濟發展空間,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以藝術之力傳承品牌清香之韻,展現品牌新時代文化生命力,助推經濟發展。洞察市場,傳承經典,把握潮流,自成焦點。
■ 文 / 石一
波點的全稱是“波爾卡圓點(Polka Dots)”,是指由同一大小、同一種顏色的圓點以一定的距離均勻排列而成的圖案,簡稱“波點”。“波爾卡”一詞最早來源于波蘭,在19世紀中期,波蘭曾刮起一陣“波爾卡”舞蹈之風,且在較長時間內,比爾卡音樂唱片的封套都是使用圓點圖案來做裝飾,所以久而久之,便將此類圓點稱為波爾卡圓點。
黃金年代:歷久彌新的波點元素
“波點”這種藝術元素誕生至今,以其奇特、神秘又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果被設計師們喜愛,以多種方式呈現在舞蹈、服裝、建筑、電影、繪畫、音樂等各領域。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波點的輪回有增無減,幾乎每兩三年一個周期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而波爾卡圓點最風光的時刻還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那是美國人心中的黃金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商品空前繁榮。從1945年到1960年,逾60%的美國家庭開始進入中產階級社會,就業率居高,工資上漲,美國經濟學家稱其為“豐裕的社會”①。該階段,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侵入大眾意識。藝術不再強調獨一無二的美,開始追求大批量的商品化生產,以大眾媒體為載體的商業藝術形式開始蓬勃生長。
同時期,美國“嬰兒潮世代”(指1945年?1965年出現的人)中的第一批孩童成長為青少年,成為沖入市場的新一代消費者。該消費群體誕生于二戰后美國經濟的成長期,財力強勁,消費能力驚人,僅少女們每年在口紅上花掉的金額就高達820萬美元②。強大購買力帶來的是青少年群體對個性文化的推廣,他們試圖通過理想化的方式來表達叛逆和自我,反抗頑固與暴力。例如,爵士舞與搖滾樂出現并受到追捧;現代派文學與電影興起;視覺藝術上則表現為波普藝術③的流行,該種藝術風格擺脫傳統藝術的桎梏,貼近大眾文化,被大量使用在商業產品的包裝設計上,其中就不乏色彩炫目,圖案排列大膽新奇的波爾卡圓點。如同電視劇《廣告狂人》描述的畫面那般,波點跳動在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大街小巷的廣告頁面上,色彩豐富亮麗。象征著獨屬于那個年代美國的繁華、熱情與自由。
進入21世紀后,遠渡重洋而來的波爾卡圓點在我國市場也頻頻煥發出新的商業生機。除了各大高奢時裝品牌的波點系列產品,各種與波點有關的空間設計體驗屋也成為各地熱門打卡點,餐飲領域,更有咖啡品牌推出2021圣誕波點杯。有趣的是,在探索有關波點設計的市場現狀、潛力及消費群體時,似乎能夠在當今的中國市場發現美國五六十年代的影子。
在經歷2000年到2010年代“中國經濟失衡”后,資本形成占比總額在進入2010年下降,簡言之,中國經濟不再依賴投資推動。去工業化疊加人口紅利的消退,中國經濟增長換擋,PPI上升成為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的標志,中國經濟在由一個由投資主導的工業化經濟體系轉向一個由消費主導的后工業化經濟體系。
除消費主義盛行外,與美國五十年代火熱的廣告業相對標的是,以抖音、淘寶直播為代表的多類短視頻媒介的火熱,藝術要素被包裝成各種形式被大眾傳播。而在消費群體上,以“Z世代”為代表的新青年們則在某種意義上擁有與美國“嬰兒潮世代”青年相同的獨立、自我的精神內核,在消費行為上追求藝術與個性的表達。相似的消費背景帶來了更多的關于波點藝術經濟價值的思索。
歲月不居,當風光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波點藝術與同樣傳承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芳香一道走來,民族工業披上時尚外衣,是否成就又一個黃金年代的新焦點?
藝術設計:助推經濟發展
市場的選擇向來是多方因素制衡下的最優解,被選擇的波爾卡圓點同樣如此。那么這些密集排列的小圓點到底具有什么魔力,被品牌方如此青睞呢?
可以明確的是,首先,波點作為一種藝術要素,為經濟活動帶來了具體收益。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使得各種形式與藝術結合的設計產品應運而生,借助波點元素的商品呈現出藝術品的特征,在經濟性方面體現出生態性、可持續性以及性價比三要素。藝術要素的流行趨勢永遠是循環的,波點作為一種經典的基礎設計元素,被應用于品牌產品上,大大降低了品牌方的設計時間和成本;經典不僅保障了產品設計的永不過時,更意味著用戶將用更少的時間和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在品質為王的承諾下,波爾卡圓點的出現似乎是壓縮獲客成本的另一條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優秀的藝術設計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也能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而產品藝術設計綜合效益的多寡也是企業競爭力高低的體現。
從整個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的話,人類的發展依賴于物質產品,物質產品的生產則無法脫離于藝術設計,這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必須要消耗某些設計產品。更具創新性的藝術設計產品,將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其次,波點的應用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擴大了產品的適用范圍。借助于波點元素的藝術設計不再是對客觀世界的簡單反映,更是強調創造性與個性力量的內心表達。利用淺色系的底色,波點可以應用于家居上,傳遞溫馨與舒適感;通過大波點和多色彩的碰撞,可以在各大高奢品牌T臺秀上獨領風騷;將波點元素與空間劃分協調起來,可以應用于室內設計,營造多樣性的空間感;波點元素被插畫師應用到咖啡奶茶等飲品的紙杯上,既美觀又吸睛;與傳統品牌的合作既契合復古氣質,又能表達前衛態度。借助波點設計,產品兼具復古感與未來感,科技感與藝術感,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審美附加值,在“顏值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場愿意為這樣的產品買單。
最后,利用波點元素進行的藝術設計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是協調人和環境、個人和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種手段。而經濟屬性是藝術設計區別于其他藝術活動的首要特征,并貫穿于藝術設計活動過程的始終。波點的奇妙之處在于不同的大小、色彩和排列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從不計其數的設計圖紙中選出一種并變為實體,最終推向市場實現其經濟價值。在此創作過程中,對原有版本的經濟價值分析、市場需求預測、設計方案內容的評估以及對用戶體驗的及時反饋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紅色圓點與水波紋、菱形邊框等元素交相輝映,更顯藝術質感,精巧設計,保障品質。
消費群體:打造新青年符號
合理的市場預估既離不開對設計物本身經濟價值的探討,更離不開對消費群體的分析。
誰將主導未來市場?“Z世代”新青年們是被不少商家們給出的答案?!癦世代”指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即95后和00后。Z世代在全球約有18.5億人,人口占比為24%。在中國數量達2.6億,其中00后占比10.6%④。
中國的“Z世代群體”,生活在中國經濟與信息技術的變革期,他們經歷了大國復興的過程,并與互聯網同步成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對國產品牌更加包容和喜愛,互聯網文化的浸潤使他們更注重于個性與自我的表達,在萬千商品中更快鎖定新焦點。豐裕物質條件下長大的新青年們有著與眾不同的消費習性,總的可表現為三方面。
一是偏愛社交性消費但又不依靠傳統社交模型。由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形成各自的圈層文化,這是不少新青年們熱衷的交友方式。同圈層內,他們不滿足在社交中成為被動者,更希望加深自身的參與感,消費體驗的分享往往成為圈層內的熱門話題。別致的包裝識別感、長駐的香氣、以及玫瑰金工藝的極致觸感都能觸發新一波的社交分享欲望。而圈層之外,“出圈”成為近些年的熱門詞匯,新青年們秉持著小眾但開放的態度,在接納圈層外文化的同時也希望能夠憑借流行與個性化的表達完成“出圈”之舉。對波點經典元素進行再創造,引起新潮流。
二是注重顏值追求,新青年們對顏值的追求滲透至產品的細節里。他們在選擇產品時,更青睞于具有設計感、時尚感的外觀造型。波點作為一種有著一百多年應用史的設計元素,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大型分散波點體現出活潑奔放之感,小型密集波點則展現了歐式優雅的獨特韻味。對于設計師來說,不同大小和不同的顏色乃至不同分布規律的波點相互組合,能夠帶來極大的創作空間,進而為人們帶來不同規模程度的視覺體驗。
三是在消費行為中展示自我,表達內在情感。新青年們個體展示的愿望十分強烈,他們把消費作為樹立個人形象,折射精神世界,發布個性宣言的方式。日本著名的藝術家草間彌生,通過波點元素與外界進行溝通。幼年的視聽障礙讓草間彌生眼中的世界籠罩了一層斑點狀的網,她利用藝術元素描繪自己的內心,打造出一件件繽紛絢麗的波點作品,圓點使死板的事物之間有了連續性與靈活性。草間彌生認為,波點元素是自然界傳遞信號的一種獨特方式,“地球也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利用這種自然界的藝術元素展示自我內心也是當下新青年的表達方式。
四是消費行為依托網絡媒介,APP ANNIE最新報告顯示,目前超過90%的Z世代用戶擁有智能手機,獲得第一部手機的平均年齡是10歲。Z世代群體的成長軌跡與20多年來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節點相互交織。他們的思考習性、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都離不開網絡媒介的潛在塑造。網絡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自由性等特點最大程度激發了新青年們的多元化消費,網絡媒介不僅提供給了新青年潮流、時尚等最前沿資訊,也提供給他們更為快捷的支付渠道。把握潮流,在隨性與理性間堅持自我。
“奔涌的后浪”為品牌的成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想象空間。新青年以跨圈層、跨地域、跨組織的可交流的青年文化話語為基礎,自由自在地結成新的消費同盟,將集體感受力和自發行動力構建在他們共同分享的消費理念和價值觀念上。藝術設計助推新青年文化形成,消費行為則是將新青年文化與經濟鏈接起來的紐帶,借助這根紐帶,方能洞見市場趨勢,自成風格,成就“焦點”。
結尾:經典永不過時
當代社會,人們的物質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追求優質生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將感性的藝術元素融入理性的市場經濟中,不僅拓展了經濟發展的領域,還提升了藝術的境界。但好的設計遠遠不能只存在于外觀包裝上。興起于德國的包豪斯運動認為,藝術設計的功能和實用性才能創造持續的消費者市場,該活動也使現代設計一步一步地趨于理性和科學。在此之后,德國開始將經濟和技術力量注入藝術設計產品中,并不斷提高其設計價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藝術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藝術所表達的思想、審美和風格,盡管同為波點元素,但不同時代的經濟條件,就會呈現出不一樣風格的藝術設計。如果說風靡于19世紀的波爾卡圓點是時裝舞臺上的裙角一裾,是廣告頁面上的神秘圖案,那么21世紀在這里流行的波爾卡圓點則是潮流的符號,是自我的表達,是個性的宣揚,是市場的新焦點!
① ②來源:《美國經濟史》
③ 波普藝術,一種主要源于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復制。
④ 來源:《世界人口數據展望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