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工信部召開發布會對《規劃》進行了解讀。根據《規劃》,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規劃》包括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4個部分,可以歸納為“二四六四”,即“兩步走、四大任務、六個行動、四項措施”。
《規劃》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其中,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四大任務”,包括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十四五”期間,還將開展“六個行動”,具體為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
《規劃》提出推進智能制造的總體路徑是: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
《規劃》提出未來15年通過“兩步走”,加快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規劃》提出了2025年三項具體目標: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四大任務”包括:一是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二是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三是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四是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六個行動”包括:
行動一: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
1.關鍵核心技術
2.系統集成技術
行動二: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
1.智能場景
2.智能車間
3.智能工廠
4.智慧供應鏈
行動三: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
1.裝備制造領域
2.電子信息領域
3.原材料領域
4.消費品領域
行動四: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
1.基礎零部件和裝置
2.通用智能制造裝備
3.專用智能制造裝備
4.新型智能制造裝備
行動五: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
1.研發設計類軟件
2.生產制造類軟件
3.經營管理類軟件
4.控制執行類軟件
5.行業專用軟件
6.新型軟件
行動六: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
1.標準體系建設
2.標準研制
3.標準推廣應用
4.標準國際合作
“四項措施”分別是:強化統籌協調、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深化開放合作。
在這份政策中,提及“智能制造”關鍵詞共計78次,“應用”32次,“創新”28次,“智能化”15次,或許從這些反復強調的關鍵詞中就可以看出,國家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堅韌性和迫切性。
復盤全球歷史上所有的大國,無一不是科技制造業的大國。一個國家想做大做強,就要實現關鍵技術零件自主、通訊安全自主、國防體系自主... ... 實現所有的自主可控,不被人卡住脖頸,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