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數字化思維,開啟供應鏈未來
后疫情時代,經濟環境變得愈發的不穩定、不確定、復雜且模糊。為了更好地預測和應對中斷和波動風險,企業亟需用數字化思維變革傳統供應鏈,使供應鏈朝著更加智慧、敏捷的方向發展,以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和應對時代復雜挑戰。
傳統供應鏈正面臨挑戰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顯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市場需求模式不斷變化,為應對外界諸多不確定影響因素,企業需關注提升運營的效率與質量。供應鏈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自然也備受關注。目前,傳統供應鏈錯綜復雜、包羅萬象,受技術和管理制約,正面臨如下挑戰:
01 可視性有限
對于許多企業而言,數據的難以訪問導致供應鏈可視性幾乎無法實現,而供應和制造的多層復雜結構又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可視性挑戰。由于缺乏對供應鏈上下游數據的了解,導致企業無法準確的了解供給情況和市場需求,難以主動應對潛在的風險。
02 預測能力不足
市場需求持續波動,而企業傳統的預測時序模型多依賴于歷史銷售和運營數據。但過去的數據無法完全復刻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這種預測方法可能導致供需規劃和執行不準確,引起庫存過剩或庫存不足等問題,導致供應鏈周轉不靈。
03 工作流程低效
目前企業供應鏈各環節仍存在諸多效率低下的工作流程(例如:人工匯總、分析等) 和意外支出(例如:最后的加急運輸),而這將會導致企業運營、運輸、庫存成本的增加和利潤的減少。
04 響應速度遲緩
企業隨著自身的發展,其流程也變得日益復雜與多樣化。并且由于各組織的目標不一致,導致各組織在行動決策前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忽視了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難以實現整體供應鏈的協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企業增強快速響應的能力和提升用戶滿意度。
數字化供應鏈閃耀登場
當前新興數字化技術的涌現與日益普及,為傳統供應鏈的變革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數字化供應鏈是將現代數字技術和供應鏈模式進行結合,通過大數據、自動化、物聯網、云計算、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通供應鏈各個環節中信息交流的壁壘,從而實現“數字驅動”的供應鏈管理。
相較于傳統供應鏈而言,數字化供應鏈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多種渠道實時獲取數據,可以實現供應鏈端到端的可視,更具敏捷與柔性特征;同時數字化供應鏈可以實現數據獲取和利用的最大化,為企業智慧決策提供依據,增強了企業應對不確定風險的能力。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路徑
數字化供應鏈憑借其智慧、敏捷的特性可以有效處理傳統供應鏈難以解決的問題,那么企業應該如何進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呢?
01 建立端到端的普遍可視性
企業應該借助AI技術最大程度地整合自身數據、合作伙伴數據、 外部數據和設備數據,以便全方位地實時了解自己的產品信息,將非結構化的實時數據轉變為有助于預測中斷的洞察,從而實現從需求到執行的端到端的普遍可視性。這樣既有助于發現供應鏈的短期短板,也能夠衡量上游和下游影響,為長期決策提供支持。
02 提高預測與需求感知的準確度
目前,大多數企業的供應鏈規劃人員仍舊使用電子表格等工具來進行數據的匯總與分析,這就對員工的統計分析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而現階段AI 、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可以突破人力局限,使得預測與需求感知建模更為便捷、高效,并且可以根據實時更新的運營數據和用戶行動不斷學習,持續調整改進以自動執行與決策,進一步提高了供應鏈的準確性和響應速度。
03 構建智能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提升運營效率,但現實中企業仍舊無法避免效率低下的規劃流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進行溝通協調。智能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可幫助識別低效環節,簡化復雜的運營分析,并將人力資源從單一、重復的工作流程中解放出來,向更高價值的工作進行調整轉移,從而實現了運營效率的提升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04 提升持續協作的快速響應能力
企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生態系統和組織結構日益龐大,而各組織目標的不一致和接洽流程的規定,導致企業難以協調并對問題及時做出響應。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有效的溝通渠道,供應鏈上下游才能迅速形成合力,快速響應并高效解決問題,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