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制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該如何走?
日前,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小散特專特點突出,數字化轉型任重道遠。研究發現,從轉型整體情況來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初步成效,超過半數企業處于踐行實施階段,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處于數字化轉型領軍梯隊;從轉型投入來看,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效滿意度高、信心足,近年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轉型投入持續升級,投入重心向購買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傾斜;從轉型路徑來看,呈現出從單點應用向全面轉變的特征,企業轉型更深入,全流程賦能質效更均衡。
疫情過后,制造業中小企業
數字化轉型之路該如何走?
一、升級生產模式,優化生產環節,提高企業盈利水平
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實現工廠內外各類生產要素的泛在連接以及靠近邊緣的計算分析,既包括各類消費產品的遠程接入與數據預處理,也涉及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工業設備、系統的互聯互通和實時分析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工業數據智能分析支撐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價值挖掘。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深挖工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的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作用,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
一是推動信息化大規模部署,解決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問題,信息系統和工業軟件遷移至平臺,依托平臺實現客戶關系管理、財務人力管理等應用,帶動信息化成本降低和大規模部署;
二是推動工業數據深度分析挖掘,解決產品和服務價值提升的問題,基于平臺的大數據匯聚和分析能力,實現設備、生產、管理等場景的深層次優化和服務增值;
三是推動業務商業模式的創新,解決跨領域資源靈活調配和協同協作問題,通過平臺進行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各環節的實時連接和資源共享,以實現不同主體間的高效協作和供需精準對接。
例如東方國信子公司北科億力基于Cloudiip平臺研發的鋼鐵行業解決方案,應用于全國210座高爐,每年降低冶煉成本20億元。為企業降本增效,同時也體現出平臺創造的價值。
二、破解缺少資金的情況下,中小制造企業的平臺建設
經過多年發展,平臺核心關鍵技術加速成熟,大企業聚焦具體場景、圍繞特定需求、定制化的開發一套完整的平臺方案已經不存在無法克服的技術壁壘。但是,如何低成本、快速、靈活的向中小企業提供通用化平臺應用服務,依然是平臺技術體系中的核心難題。
以中小制造企業的業務為中心,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可能是一種模式,也不可能一步建設到位,而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就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平臺建設模式。在國內也有很多小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適合中小企業的初期建設,可以迭代更新和發展,例如:寄云、云智易、iNeuOS工業云操作系統、青云QingCloud等。也是中小制造企業,在疫情過后,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選擇。
三、共享人才資源,化解中小企業人才難題
人才是智力資源的載體,工業互聯網借助信息技術,將人才所具備的工業知識、管理知識、IT知識等智力資源形成工業機理模型,這是工業技術軟件化的過程,封裝為工業APP或工業微服務軟件產品,提供給中小企業在內的廣大制造業企業使用。將企業對人才的聘用轉變為對智力資源的直接使用,通過共享模式重新組織了智力資源對制造業賦能的模式。
一方面,中小企業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快速尋找、購買、應用工業APP等軟件產品,獲取所需智力資源。另一方面,基于工業APP所包含的智力資源,中小企業的普通員工也能夠完成高技術工作,通過圖形化拖拉拽的方式構建業務功能,企業不必過度依賴高素質人才開展業務,賦能中小企業實現迭代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