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數字化戰略” 中國制造業重塑新優勢
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必選項”的當下,中國制造企業置頂“升級戰略”、加碼構建全新數字化產業生態的熱情格外高漲。
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擁有70多個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的數量達到4000萬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超過35萬家工業企業已接入云平臺。從坐看“云卷云舒”到“加速上云”,再到攜手共建云生態,中國制造業重塑新優勢的“壯志凌云”清晰可見。
數字化轉型的“十八般武藝”
“當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既是趨勢也是必然。任何的數字化本質上是要解決企業發展的效率、內生動力和質量方面的改善和提升,是對企業的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從技術的角度上講,在于更充分地挖掘和發揮工業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航天云網總經理柴旭東認為,一定要從戰略層面上認同數字化轉型,把它作為支撐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路徑和重要手段。
事實上,航天云網本身就是航天科工集團為率先布局工業互聯網產業而成立的一家企業,目前已經成長為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其通過工業互聯網服務于智能制造、協同制造和云制造等三類制造模式,并以此來支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要做數字化轉型,首先要找好切入點,結合自身定位,在供應鏈的產業生態找好相應位置,通過數字化發揮價值。同時,要從方法論的角度上,以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手段開展智能化、數字化的服務和轉型。”基于這一認識,航天云網致力于攜手全球合作伙伴聯合創新,構建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SAP就是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作為較早切入中國數字化領域的全球知名軟件公司,SAP深度參與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進程。
“云正在加速全球企業的業務創新與轉型,尤其在大中華區,各行各業都在通過數字化轉型應對后疫情時代的市場變化。不管是構建數字化基礎架構,還是通過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目標,所有行業和企業的行動都與云息息相關,上云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SAP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紀秉盟認為,中國的“雙循環”戰略致力于擴大內需,促進高端產業出口,這不僅有利于中國重塑制造業,還將各類網絡的效率和自動化程度提升到全新水平。
以威力傳動為例,這家國內領先的變速箱和控制系統制造商憑借精細化設計在業內聲名赫赫,其外齒輪設計的制造精度可達到國標6級甚至更高。借力SAP的ERP云商務套件,威力傳動得以將供應、銷售和庫存流程集成一體,提高了流程效率,加速了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為解決客戶應用工業互聯網上“云”的痛點,聯想集團探索的步伐邁得更穩更遠。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更多企業客戶傾向于按需、按實際使用來付費的類似公有云模式。但受限于數據隱私和業務安全的要求,他們無法把數據和應用程序轉到公有云上。
基于這一考量,聯想與SAP合作推出了一款基于全球業務的解決方案。這款可部署于客戶數據中心的私有云版本是一個全新的交鑰匙解決方案,確保客戶既可以將數據中心保留在企業內部,又能夠安全地暢享云的便利。
顯然,以數字化變革改革構建全新產業生態,不僅僅是步入云端而已,它需要推動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鏈接。在即將到來的全云時代,如何重新審視價值鏈,借助外力協同創新,更好地打通各環節、聯通上下游、挖潛力做增量,都是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修課。
從借力500強到晉升500強
“數字化轉型主要是把數字技術和先進的工業技術進行完美融合,實現生產方式、生產效率的革命性變化。”這種解讀代表著大部分制造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思考方向。新冠疫情的考驗,則讓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有了更具象的認知:最具韌性的公司是那些積極擁抱新技術、加速轉型業務流程并實現全面數字化的公司,而那些僅采用了云架構但并未真正將核心業務數字化的企業,其表現往往乏善可陳。
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不僅僅是技術轉型,本質上更多指向由數字化驅動的戰略性業務轉型。技術之外,還涵蓋組織變革、企業文化等更復雜的層面。換言之,業務及其戰略的數字化改造是其中一部分,思維方式的轉型、甚至、變革甚至顛覆,往往更難也更關鍵。
“我們前年就把內部的所有流程跟各個部門的分工重新梳理了一遍。面對突然的疫情,內部反應還是比較快的。疫情有點消退以后,物流一開放,我們馬上迅速搶占市場,去年取得了差不多20%的增長。”親親食品董事會主席許清流認為,對于數字化的提早布局,讓親親食品有了抵抗沖擊的底氣和實力。
“作為一家30多年的企業,我們之前用的那些軟件系統基本上沒法升級了,好比說你過去買的車現在已經找不到配件了。我想,要做數字化就要長線思維,果斷采用SAP系統后我們打通了端到端的業務,提升了運營效益和團隊管理。”許清流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數字化轉型的期望,“我的期望就是借力世界500強,然后與世界500強同行,成為世界500強!”
紀秉盟透露,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的云基礎架構支出預計將增加近兩倍,企業軟件即服務市場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中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熱度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反過來加速了SAP擴展全球最大商業網計劃的落地進程。
6月3日,SAP正式推出了匯集采購、物流和資產智能網絡的SAP商業網絡。SAP執行董事會成員、全球CEO柯睿安高調表示,SAP新的愿景是建立全球最大規模的商業社區,創造跨行業的互聯經濟。與此相呼應,SAP將中國現有團隊統一劃歸到由董事會成員領導的客戶成功部門,并將戰略定位聚焦于“成為最具合作精神的企業云”,發布了針對機械制造等五大行業的轉型套包。與此同時,SAP針對成長型企業制定了“云優先”戰略和“全云”戰略,并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個全新的全球工業4.0創新中心。這對于中國制造企業而言,顯然是一個利好消息。
構建全新的數字化產業生態
“國家能源集團從傳統的能源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過程中,數字化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國家能源集團信息管理部丁濤將數字化視為助力集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利器。
2017年由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合并重組成立的國家能源集團,堪稱“能源巨輪”。如何讓這個龐然大物高效協同并發揮規模化優勢,是個巨大挑戰。
“兩個集團的融合過程當中,信息化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通過數字化轉型,我們不但實現了業務融合,而且實現了企業文化的融合。”丁濤認為,國家能源集團本身核心的盈利模式就是供應鏈的協同,而產業鏈的有效協同是數字化產生巨大價值的領域。
2020年11月,國家能源集團與SAP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使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再進一步。“我們希望通過聯合創新,讓德國能源轉型、尤其是轉型過程中數字化、智能化所帶來的新業務增值和驅動力,和國家能源集團共同在中國迸發出價值。同時,通過雙方共同創新,讓中國能夠早一點獲得自己具有獨立完整知識產權的信息系統軟件平臺,支撐中國長遠的發展。”對于合作前景,國家能源集團有著長遠謀劃。
多方協同、強強聯手讓中國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充滿了無限可能,國家能源集團的路徑只是其中之一。可以篤定的是,在構建全新的數字化產業生態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僅能借力世界先進技術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目標,也可以藉由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將中國企業特有的商業模式和智能制造經驗輸出到世界各地,為數字化轉型奉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