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產品質量異常,5個“Why”就夠了?
在處理客戶投訴或者制程異常問題時,許多人都會用到一種方法,叫作五個“為什么”,該法出自日本豐田,典型的情景如下:
Q1
為什么機器停了?
Q2
為什么會超載?
Q3
為什么會潤滑不足?
Q4
為什么潤滑泵失靈?
Q5
為什么輪軸會耗損?
最后的改進措施:在潤滑泵上加裝過濾網。
這種做法相對于只更換保險絲的動作來說,當然更高明,在質量管理行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從徹底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真的足夠了嗎?我認為不夠。
第一,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實現不貳過。
第二,是我們質量團隊能力太弱了,沒有中層,全部是基層,能獨立解決問題的人員太少了。
舉例來說。2018年12月,我空降到深圳市艾比森光電任品質總監,入職后我很快發現,品質部解決問題的能力真的很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品質工程師和主管在分析客訴和制程異常問題時,往往就事論事,不會從管理和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絲毫沒有過程思維。
我讓客訴工程師吳工,從過往多次重復發生的重大客訴案例中,找來一個報告如下:
產品型號A10
投訴問題屏體安裝好后模組不斷死燈,一個模組死燈超過20~30顆以上。
原因分析1. 面罩燈孔設計尺寸是:3.1+0.1/-0.0mm,而面罩實際燈孔尺寸普遍是3.05mm以下,尺寸都偏小。面罩設計無定位孔,加上面罩尺寸也偏小,燈珠無法保證在孔位中心,面罩受冷收縮,推擠靠在孔位邊緣燈珠,導致燈珠剝離焊盤造成死燈;2.高帽檐面罩樣品測試時末裝配到模組上進行測試,只做單個面罩的高低溫測試。不符合產品測試要求。
糾正措施1.設計部重新設計面罩圖紙,加大面罩燈孔尺寸為:3.3+0.1/-0.0mm;2.新產品導入或者新部件導入,需要做成品質量驗證測試。
預防措施1.修改面罩設計規范,將戶外面罩燈孔放大0.5mm;2.新設計面罩需增加定位孔,防止面罩移位。
我把這個案例寫入PPT中,然后召集質量部的所有骨干人員,給他們培訓。
我說:“我進公司一個多星期了,發現了品質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定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沒有用到過程方法,沒有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更沒有從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導致問題總是無法徹底解決。”
“比如A10產品上這個大面積死燈的問題,這是我們以前擬定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大家來看一看有什么問題。”我把這個問題的糾正和預防措施投影在屏上,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從技術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接下來,要從管理的角度對問題進行過程定位,找出技術問題背后的管理問題。造成死燈的技術原因是面罩設計不當,但其背后的管理問題是面罩設計和面罩驗證這兩個過程管理不到位,更進一步的原因是缺乏過程責任人機制,造成問題反復發生。
我要求品質部的所有人員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做到雙歸零,即技術歸零、管理歸零,具體要求如下。
產品型號A10
投訴問題屏體安裝好后模組不斷死燈,一個模組死燈超過20~30顆以上。
初步原因分析1. 面罩燈孔設計尺寸是:3.1+0.1/-0.0mm,而面罩實際燈孔尺寸普遍是3.05mm以下,尺寸都偏小。面罩設計無定位孔,加上面罩尺寸也偏小,燈珠無法保證在孔位中心,面罩受冷收縮,推擠靠在孔位邊緣燈珠,導致燈珠剝離焊盤造成死燈;2.高帽檐面罩樣品測試時末裝配到模組上進行測試,只做單個面罩的高低溫測試,不符合產品測試要求。
深層原因分析1.沒有LED顯示屏面罩設計規范;2.高帽檐面罩導入測試沒有裝在箱體上,只送檢了面罩做測試。
過程定位1.面罩設計2.面罩驗證
臨時對策調查前期A10已出貨的所有訂單,評估其使用環境,對有隱患的產品組織更換面罩。責任人:XXX完成時限:XXXXXX
糾正措施1.制定“LED顯示屏面罩設計規范”并培訓到位。責任人:XXX完成時限:XXXXXX2.新面罩導入應裝配到模組上進行全套可靠性測試,并優化可靠性測試規范。責任人:XXX完成時限:XXXXXX
預防措施1.匯總同類產品常見的問題點,包括前期面罩設計存在的問題點,提前制定相應對策。責任人:XXX完成時限:XXXXXX2.明確面罩設計和驗證兩個過程的責任人,不斷優化過程管理。責任人:XXX完成時限:XXXXXX
我對大家說,來公司面試時,公司領導對我說,我們質量管理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質量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弱。作為質量人員,我想大家都應該學習過ISO9000體系,我認為,該體系最核心的一個思想是過程方法。基于過程能力來定位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經過我這么多天的了解,我發現大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我強調,質量的本質是管理,如果大家不能以過程管理的角度來看待目前的問題,怎么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呢?因此,我今天介紹的,按產生問題的過程來進行定位的方法非常重要,請大家務必學會。同一類型的產品,其產品實現過程往往相同。而許多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質量問題,通過過程定位后往往可以發現,其產生于相同的業務過程。
一般來說,一個客訴的產生,至少有兩個業務過程存在管理漏洞,一是產生問題的過程,另一個是檢驗或確認過程。我要求,針對每一個批次性質量事故,要做到“七有”,具體是有原因分析、有過程定位、有臨時對策、有糾正措施、有預防措施、有責任人、有完成時限。
所謂臨時對策,就是針對不良品的處置,包括標識、隔離、返工、報廢、召回等。所謂糾正措施,就是針對不良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措施,確保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問題識別出產生問題的過程。
在我們這個案例中,面罩孔小造成死燈,我們的臨時對策,就是針對A10已發貨的產品和在庫的產品,進行處理,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救火。但在以前,我們可能做到這一步就沒有繼續往前走了,這就是我們解決問題不徹底的根源。
在A10這個案例中,我們要通過批量死燈這個現象,找到它背后產生的原因,就是至少有兩個過程存在問題,即面罩設計和面罩驗證。當然,產品立項評審等過程可能也存在問題,對產品的使用要求沒有充分識別,也可能是造成此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
要落實糾正措施,就一定要針對這兩個業務過程的管理進行優化,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管理規范,從輸出、輸入、能力、工作標準、作業程序這個要素上進行管控,確保這兩個過程的輸出滿足要求。
至于預防措施,是針對風險來說的。我們A10這款產品在研發立項時,就要搜集以前的同類產品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以及分析本產品在技術、工藝、制造、來料等各個環節存在的風險點,針對這些問題和風險點制定預防性對策,確保這些風險不會在此產品上真正發生。還有,指定過程管理的責任人,明確過程績效的衡量方式,統計過程績效數據,推動過程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這也是一種預防措施。
一定要把過程中涉及到的每個崗位的員工管好,才能徹底解決質量問題。畢竟,質量是由人產生,為人服務的。
通過我的不斷督促,所有品質工程師和主管終于學會了這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品質部解決問題的能力迅速提高,表現出來的,就是品質事故快速下降。正如我的老師,克勞士比中國學院院長楊鋼老師所說的,解決問題要分三步走,先分析物理、再追溯到事理、最后歸結為人理,這就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三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