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特的“精益思想”
沃麥克和瓊斯以《改造世界的機器》和《精益思想》兩本書,將世人對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工業的關注點轉向了豐田。豐田生產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精益(Lean)”,代表了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的生產方式。一時間,眾多企業紛紛向豐田學習,導入TPS或精益生產方式。 那么,精益思想由何而來?
福特的JIT思想
在豐田成功之前,還有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和一位偉大的企業家,那就是福特汽車公司和他的創始人亨利·福特一世。在《福布斯》雜志2005年公布的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20位企業家中,亨利·福特名列榜首。
福特沒有使用過“精益”這個詞匯,但是他曾經說:“我們從不將毫無用處的東西納入公司。當除去無用的部分,再把必要的部分變得簡單,我們也就消減了制造成本。” 這句話其實就是福特對“精益”這一概念的最好闡釋。
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協會(APICS,1998)曾給“精益”下了一個定義:精益就是把企業經營活動中存在的所有非增值活動識別出來并加以剔除。
《世界級制造業》一書的作者舍恩伯格指出:“豐田公司的JIT生產系統可能是20世紀以來自泰勒的科學管理之后最重要的提高生產率的管理創新。”然而,JIT(Just In Time)的概念或基本思想并非來自豐田,是豐田公司發明了JIT這一詞匯,并以其卓越的運營管理成為精益制造的標桿。
大野耐一在被問到他是怎樣想到建立TPS生產方式時說,他是從兩個美國人那里得到的啟發,一個是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另外一個就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
猶如牛頓說他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對于豐田、對于汽車業來說,這個巨人就是亨利·福特。
1919年,亨利·福特出版了第一部自傳《我的生活與工作》,書中寫道:
我們在原材料的采購中發現,如果不是立即使用,就不值得馬上購買。把當時的運輸條件考慮在內,我們只要采購生產計劃所必需的原材料就可以了。如果運輸系統十分發達、完善,原料的平穩流動能夠得到保證,那就沒有必要運輸和儲備任何庫存了。
按照計劃的訂購順序和數量,裝載原材料的車輛會按時到達,從火車車廂直接送到生產車間。這將為企業節約大量資金,因為它能促進快速周轉,并因此降低占用在原材料上的資金。如果運輸條件比較惡劣,公司就不得不儲備大量庫存。縮短生產周期
減少庫存和縮短生產周期,一個可以節約資金和降低成本,另一個可以快速交付顧客的訂單、更快地賺錢。
庫存與生產周期有關,如果能想方設法縮短生產周期,我們就不需要提前那么久或準備那么多庫存。相較而言,縮短生產周期比減少庫存對于企業來說要更為重要。因為企業越快交付顧客所需的產品,就能越早從顧客那里收到錢,即使為此而不得不犧牲一點庫存資金占用也是值得的。
亨利·福特很早就認識到縮減生產周期對節約存貨資金和提高盈利能力的貢獻。他在《我的生活與工作》一書中寫道:
為了確保不間斷的連續生產,我們曾經持有約6000萬美元的庫存。如果把生產周期縮減三分之一,一年就可以變現2000萬美元現金。如果這些資金是借貸來的話,就意味著每年可以節省120萬美元的利息。計算產成品庫存,我們節省了約80萬美元,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我們能變現2800萬美元的資金,并且因此節省了相應的利息。時間的浪費與材料的浪費是不同的,因為時間的浪費是不可挽回的,浪費的時間不會像材料那樣擺在地面上。
大野耐一也同樣意識到了時間的重要性。他在1978年出版的《豐田生產方式》中寫道:“我們要做的所有事情其實就是關注一個時間段——從客戶發給我們訂單到我們收到回款的時間;通過消除不增值的浪費來減少該時間段”。
但是,怎樣縮短生產周期呢?改變生產方式
對于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改變產品,還是改變產品的生產方式?
亨利·福特選擇了后者,而且是不遺余力地嘗試改變。他在自傳中寫道:
大多數生產者都急于改變他們的產品,而不是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而我們走的是相反的道路。我們始終在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這一點從來沒有停止過。與第一次制造這種型號的汽車時相比,我們每一個生產操作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生產出價格如此低廉的汽車。
生產方式的改變,使得福特實現了 “我要讓我的工人都買得起我的汽車” 的諾言。在福特公司之前,一輛轎車的售價約為4700美元,那是只有富人才買得起的奢侈品。到了1914年,福特公司的T型車售價已經降到了360美元。
福特生產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像河流一樣快速流動,因此稱之為流水線。今天,流水線生產依然是非常高效和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出于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的考慮,我們很少對汽車做出改變,只有當我們發現某種改變能增加動力時才會去做。……假如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產品的改變上,我們會走投無路。相反,不去改變產品,我們就能在生產上全力以赴。”
福特所建立的汽車流水線,以大批量生產方式滿足了那一時期的人們對廉價汽車的需求。
豐功偉績后的福特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顧客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人們對汽車需求已經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包括了舒適度、個性化、可靠性等特性。這就意味著,僅僅改變生產方式是不夠的,還要持續改進產品。
“你要什么顏色的車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T型車”。亨利·福特當年的這句名言和他為此而堅守多年的固執,使得福特汽車落伍了。 有點諷刺意味的是,亨利·福特在《我的生活與工作》一書的前言中寫道:
不能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懂得真正工作的涵義,也不知道完成這些工作的最好途徑和方法,這三點是農業被誤認為無利可圖的原因。沒有任何產業可以承受得了農場式的經營方式。
從精益的角度來看,在一系列環境下可以造就成功的制度、基礎設施和思想傾向,在面臨一系列新的環境時會成為急需變革的障礙。福特過去的“豐功偉績”成為公司后期變革的巨大障礙。
通用汽車在福特汽車單一產品流水線的基礎上,增加了少數幾個品種,實行混線生產。豐田汽車在福特汽車流水線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車型和配置,實行更小批量的均衡化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