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底層邏輯: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在我們的人生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悖論。其中之一是:當你不斷去尋求秩序的時候,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
而當你開始擁抱生命的變化、波動,與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反而能夠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所以,人生的底層邏輯之一就是: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為什么?讓我們先從“脆弱體質”講起。
你是具有 “脆弱”體質的人嗎?
三類人,是典型的“具有脆弱體質”的人。
第一類人:特別害怕犯錯
中國有兩句古話:“多說多錯”、“多做多錯”。
這兩句話影響了不少人。
他們常常這樣說:“我還是不說了吧,省得別人反對。”、 “我還是不做了吧,省得出錯。”
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看起來就風平浪靜了。
然而,風平浪靜往往都是表面的,實際情況卻是:因為沒機會犯錯,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了解不夠、對自己的潛力開發不足,長此以往就制約了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之后,他就長久停留在了那個級別的心智水平上。然而,外面世界卻一直在發展著、變化著,挑戰也與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殘酷的現實會將他從“停滯”中吵醒,讓他去處理不得不親自處理的事。
可是,這時他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已經停滯許久,面對極具挑戰的問題已經變得無從下手了。
畢竟,逃避不等于不存在;不犯錯不等于你就完美;你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不會。
第二類人:不愿接受變化
在我以前的工作生涯里,遇到過很多次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公司被兼并、產品被賣掉、原本單獨運作的產品忽然決定要跨公司合作推廣……而五年之內換了五個老板的事,也只算是家常便飯。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些變化,受不了變化后的工作環境和新老板的風格,內心自然十分痛苦,剩下的選擇也就只有辭職了。
我的確也這樣干過,而且不只一次。
但同時,我也發現,有那么一些人,不論公司世事如何變遷,老板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動,甚至升職加薪。
后來,我逐漸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那我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從變化中獲得持續的自我成長?”,而不是每一次都選擇逃避。
假如,你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成長機會而離職,或是清楚知道了自己的天賦愿景與當下工作不匹配而離職,那都算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假如你僅僅是因為忍受不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離職,那你就是一個脆弱的人,因為變化本來就是“家常便飯”,而當你因為變化而選擇離開,往往會失去更多的機會、浪費更多的時間。
第三類人:企圖消滅波動
還有一類人,比不愿接受變化更不靠譜,他就是企圖消滅波動的人。
回顧2007年美國的次貸經濟危機,你會發現它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企圖通過人為手段,消除經濟周期中低谷的一面。
然而,經濟周期的波動本來就是自然的本性。
于是,那些原本應隨經濟周期暴露出的風險“消失”了,整個經濟形勢看起來非常得好。
可惜,實際情況卻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風險,已經從“顯性”變成了“隱性”,藏在地下且不斷積聚,直到最終引發2007年的經濟危機。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人為壓制自然的波動性,不僅會讓系統變得極其脆弱,同時,也關閉了系統向我們傳遞信息的通道。
因為波動性的本質就是在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
所以,忽視波動性、人為制造穩定表象,都是十分危險的。
這個例子看起來距離我們生活很遠,在真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種“壓制波動性”的人呢?
大有人在。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痛苦。但是,很多父母因為過度保護子女,希望子女少吃苦,多平穩,于是便主動替孩子把煩惱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從此過上平穩如意的人生。
可誰知這卻是好心辦了壞事,這些家長做的正是一件企圖消滅孩子人生中正常波動的事。
如果在一個人已經適應了很多年的穩定而剛好放松警惕的時候,毀滅性的災難往往就會不期而至,而它帶來的損失將遠遠超過正常波動所帶來的損失。
事實上,災難爆發前的潛伏期越長,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就會越大。
所以,讓孩子們經歷些本就要有的“摔打”,經歷真實人生中的波動,不但能讓他們從傷痛中吸取教訓、持續成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避免在未來遇到更大更可怕風險的幾率。(當然,這里必須注意“度”,作為家長你要忽略那些小的危險和波動,專注于保護你的孩子免受那些嚴重的傷害,比如性侵害,或校園凌霸等)
改變你的“脆弱體質”
重塑真正的穩定
到底要怎樣做才能改變自己的“脆弱”體質,實現真正的穩定呢?
1、允許自己犯錯,甚至主動積極的犯錯。
如果你總是偏好“肯定正確”的事,或是被“完美主義”牢牢綁住,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所以,你要允許自己犯錯,甚至主動積極的犯錯,接受自己的失敗。
邁克爾喬丹,在他成為籃球之神前,也曾有過非常多的錯誤和失敗。
在他最喜歡的一則耐克廣告中,他說:“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
錯誤代表的正是一種波動,而波動會給我們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
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學到與之前不一樣的東西,對自己產生與之前不一樣的認知,從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樣一來,“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
對企業來說,也是一樣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業中創建一個可以包容失敗并不以失敗為恥的組織架構。比如:
在Facebook,他們鼓勵所有的員工都尊奉三個信條:
? 動作要快而且還要打破條條框框。
? 如果你沒什么可擔心的,那么你又會如何去做?
? 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前面兩條的設計目的是允許員工失敗,并給予員工承擔風險的自由。而第三條則是整個社交網絡的核心。
這三條合并在一起構成了Facebook的企業哲學,這一哲學也是Facebook從一個學生宿舍里的項目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具創造力的企業的背后推動力之一。
2、用“成長型思維” 替代“固定型思維”,進化你的心智水平。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每個人都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相信,在出生時,每個人都已經帶有固定的才智和能力,不會改變。
所以,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于回避調整與失敗,于是也就剝奪了自己過上富于體驗與學習的生活的機會。他們喜歡說“我不善于運動”、“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
如果你能擁有“成長型思維”,那每一次變化、挫折和混亂,都能成為你從中學習的源泉,促使你不斷進化,讓你越來越強,而不會停留在原地,這樣你就擁有了“反脆弱”的能力,并能擁有最終極的穩定性。
3、給自己增加足夠的急性壓力源,擁抱變化。
大學畢業時,同學們通常會分化為兩類:一類選擇進入父母單位,或政府體系、或高等院校。另一類則選擇進入企業,甚至是創業企業。
我們不談兩種選擇孰是孰非,因為選擇是與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人生愿景相聯系的,因此也就因人而異。
在這里,我們只談這兩類人的“反脆弱性”,誰會更多一些?
顯然是后者。
為什么?
因為,反脆弱性的產生是有條件的。
反脆弱性的產生需要壓力源的刺激,而壓力源的刺激頻率非常重要:人類在急性刺激下會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現得更加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給予較長時間的恢復期,這就使得這些壓力源成為信息的傳導渠道。
顯然,第二類人面對的急性壓力源要比第一類人多很多,因為在他們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從優勝劣汰的機制。
要知道,真實世界的優勝劣汰可是非常殘酷的。
這個道理,喜歡運動的人都知道。
在剛開始打羽毛球的時候,胳膊會酸痛,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腿會酸痛。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創傷。
于是,你的身體就會調動你的所有能量和機能去補償那個受到微創傷的部分。最終你發現,你的右手手臂會比左手更粗一點。這就是過度補償的結果。
可見,給自己增加足夠的急性壓力源,才能夠提高“反脆弱性”的能力。
4、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積極主動的制造波動。
武志紅老師曾說:“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舒適區在不斷擴大的過程。”
最初,當我們是胎兒時,子宮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嬰兒時,媽媽的懷抱是舒適區;當我們是幼兒時,家就是舒適區。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舒適區的范圍在不斷擴大。
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適區”中不出來的人,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就意味著終其一生,他可能都只想做個嬰兒。
因為,在舒適區里,一切得心應手,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著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但是,這種環境卻嚴重缺乏可變性和隨機性,與“反脆弱性”的產生前提背道而馳。
所以,如果想獲得“反脆弱性”,你就需要走到“學習區”和“恐慌區”,主動給自己創造波動和震蕩。
研究發現,在一個系統中看到的波動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
同理,你在平時生活中經歷的波動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發生的極端波動,從而獲得終極的、內在的“穩定性”。這些波動,可能來自于你犯下的錯誤,也可能來自于你一次次從“舒適區”走向“學習區”和“恐慌區”時所帶來的震蕩。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悖論:當你不斷去尋求秩序的時候,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
而當你開始擁抱生命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反而能夠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而人生的底層邏輯之一就是: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畢竟,從未經受過考驗的人,是很難強大的。
而真正的穩定,從來都只來自于內心,來自于千帆看盡后的篤定與輕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