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宏觀經濟回顧與展望
在新發展格局下,構建“增長-結構-循環”的宏觀調控框架,著力解決影響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一些重要的苗頭性新問題和關鍵短板,走活中國經濟“大棋局”。
2020年宏觀經濟運行特點分析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努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穩定復蘇,主要經濟指標由負轉正,供需關系逐步改善,市場活力動力增強,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使得我國成為全球真正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1、經濟穩定復蘇,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同比增長0.7%。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分產業看,三大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8123億元、274267億元和4003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0.9%和2.7%。
2、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由負轉正
調查失業率持續回落。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0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9月份下降0.1個百分點。截至三季度末,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952萬人,同比下降2.1%。7月份以來,我國高概率失業率連續5個月低于5%,就業形勢總體向好。
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67,比上年同期縮小0.08。
3、工業生產恢復常態,服務業仍處于穩步恢復中
工業生產較早恢復到常態水平,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增速比上半年上升3.1個百分點。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2.2個百分點,達到近幾年來最高景氣水平;多數產品和行業實現增長,累計增長面首次過半。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5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
服務業處在穩步恢復中。第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服務業增加值142595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二季度上升2.4個百分點。1-10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6%,降幅比1-9月收窄1個百分點。從市場預期看,10月份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2.2%,連續4個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
4、市場銷售持續回暖,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
(1)消費需求方面
1-10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901億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收窄1.3個百分點。10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環比增長0.68%。1-10月,全國網上零售額91275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1-9月份上升1.2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6.0%,增速比1-9月上升0.7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2%。目前,雖然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仍為負值,但市場銷售呈現持續回暖態勢,未來一段時間消費需求仍有較大的回升空間。
(2)投資需求方面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投資結構持續改善。1-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8%,增速比1-9月上升1.0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7%,增速比1-9月上升0.6個百分點;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10.6%(其中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4.1%和13.1%)。
(3)進出口方面 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1-10月,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59521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出口143296億元,增長2.4%;進口116224億元,下降0.5%。
貿易結構持續優化。1-10月,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8%,占出口總額的59%;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60.1%,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
5、CPI漲幅大幅回落,PPI持續負增長
CPI增幅持續回落。1-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7%,漲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分別回落0.6和1.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1.5%,漲幅分別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回落2.8和4.7個百分點。1-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因素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9%,其中9-11月連續3個月保持0.5%的較低增長水平。
PPI持續下降,四季度降幅略微收窄。1-11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降幅與前三季度相同。其中,11月份P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這與近期工業生產高位增長及投資恢復增長有關。
6、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保持較快增長
前三季度,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達49.2%;第三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5%。三季度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4%,比二季度上升12.7個百分點。雖然目前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于第三產業,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和消費需求回暖,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會超過第二產業。
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和4.7%。10月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9.8%、8.0%、7.4%和7.1,增速分別高于第三產業12.8%、1%、0.4%、0.1個百分點。
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
工業產能利用率提升。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比二季度上升2.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4.5%、81.6%、77.6%和79.0%,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2.6、2.2、1.5和1.0個百分點。
商品房待售面積有所下降。截至10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49492萬平方米,比9月末減少8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148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31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減少36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補短板力度加大。1-10月,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3.1%和22.5%。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微觀主體活力進一步增強。前三季度,全國共新設市場主體1845.0萬戶,同比增長3.3%;全國共注吊銷市場主體779.7萬戶,同比下降7.9%。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20924億元,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2021年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球能否戰勝疫情、經濟恢復常態化發展的關鍵一年。因此,科學分析研判2021年國內、國際宏觀經濟形勢至關重要。
1、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趨勢預測
(1)經濟發展將出現“非常態”高增長。2021年將是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基礎之上的經濟大恢復之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呈現前高后低趨勢,即經歷從陡然上升到下降,再到趨于平緩的波動增長軌跡。預計2021年全年GDP增速約為8%,一季度增速會超過12%,二季度增速將回落到8%~9%,三、四季度增速將穩定在5%左右。
(2)物價走勢總體穩定,但通貨緊縮的苗頭時隱時現。2020年,我國CPI增幅持續回落,核心CPI處于通貨緊縮警戒線附近,PPI保持中度負增長。從目前走勢看,隨著豬肉價格趨于回落并恢復常態,2021年CPI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而供過于求的局面將使PPI增速繼續處在負增長區間。同時,基于疫情沖擊的非對稱影響導致需求恢復緩慢的現實狀況、商家錯誤預期造成供給進一步過剩的可能性以及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2021年供過于求的矛盾會更加凸顯,宏觀經濟將再次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3)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總體變化不大,但結構性就業壓力較大。疫情沖擊帶來的就業不充分、隱性失業等問題仍需時間消化,就業敏感群體的就業狀況更需重點關注。雖然整體就業形勢趨于穩定,但重點群體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就業壓力,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壓力較大。2020年9月份,20~2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的調查失業率較上月下降2.4個百分點,但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再創歷史新高,青年人就業壓力依然偏大。農民工群體就業受疫情影響比城鎮勞動人口要嚴重得多,2020年一、二、三季度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增速同比分別為-30.6%、-2.7%和-2.1%,月均收入增速同比分別為-7.9%、-7.7%和2.1%。
(4)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民經濟恢復穩定增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也將回歸常態化。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增幅為27.7個百分點,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當前,我國宏觀杠桿率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需要盡快降低宏觀杠桿率,并警惕貨幣流動性過快增長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為10.5%,較上年年底上升1.8個百分點;貨幣乘數為7.11,位于歷史高位,要特別注重把好貨幣供應的總閥門。2021年,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要重視保持宏觀杠桿率的穩定,財政政策方面要多關注重點就業群體。
2、國際宏觀經濟預測
從整體影響因素上看,多重因素和風險將影響2021年以及中長期國際經濟走勢,消極因素的影響或將大于積極因素的作用。其中,積極因素包括經濟常態化的加速回歸、擴張的財政政策、生產與分配方式和支付手段的技術性改進、防疫治療手段升級等;消極因素包括疫情再度爆發、政策支持過早退出、金融環境收緊、企業面臨資金不足或破產的風險、社會動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經貿摩擦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以-4.4%左右的增長率收官。2021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將緩慢復蘇;隨著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和治療手段的改進,疫情在下半年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將呈現明顯的恢復態勢。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5.2%,雖然總體呈現“V”型反彈,但恢復常態化后,全球經濟仍將延續疫情暴發前的疲軟態勢。
2021年全球貿易也將明顯恢復,預計增速為8.3%左右。總體來看,2021年全球貨物進出口貿易走勢與經濟整體走勢基本同步,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形勢要好于發達國家,復蘇動力更強。但受到2019年以來的全球貿易低迷走勢以及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恢復常態化后的國際貿易仍將面臨嚴峻挑戰,區域間貿易往來或將更加密切。
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幾點建議
1、加強預期管理
經濟運行中出現一些苗頭性新問題并非意味著新趨勢的形成,只要管控得當,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因此,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要加強宏觀經濟的預期管理,以減少盲目性,化解重大風險。
一是對未來增長要有合理預期,避免進一步導致產能過剩。非常時期的“異常”數據會對未來的預期產生明顯干擾,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將會達到8%的較高水平,但這個高增長并非常態,而是上一年增速低甚至負增長造成的。如果以此為依據擴大投資和生產,將會促使供給過快增長,從而導致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在內生動力沒有真正形成、經濟下行壓力沒有完全消解的情況下,寧愿降低增長預期而不能盲目地提高預期。
二是重點加強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預期管理,防止資產市場非理性發展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干擾。當前特別要重視穩定房價預期,防止房價持續泡沫化;同時要加強對人民幣匯率預期的管理,防止人民幣升值過快。
三是加強穩定物價的預期管理。當前全球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我國的貨幣政策也處于寬松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能夠保持物價的合理增長,相反可能是通貨緊縮的一個根源,會加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脫節。因此,應急型的寬貨幣政策需加快退出,更多地采取結構性貨幣政策。
2、以深化改革全面促進消費增長
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最突出的問題,要把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擴大消費、增加就業上。既要采取有效的短期措施,更要用改革的辦法挖掘我國巨大的消費潛力,以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制定全面促進消費增長的長期規劃,目標是爭取到2035年,我國居民消費總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從而使我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應對各種國際風險挑戰中贏得主動權。
二是與全面促進消費增長的長期規劃相對應,制定兩項專項規劃,即中低收入群體的十年倍增計劃和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倍增計劃。
實現以上計劃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上用力。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特別是要加快稅制結構改革,大幅提高直接稅的比重,同步降低企業稅負;另一方面,要加快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創造更多的服務供給,促進服務消費。
三是提高促進消費的時空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改革假日制度,如適當延長春節和五一假期,設置普遍性的暑假等;全面振興“街道經濟”,大力發展具有各地特色的夜經濟,鼓勵消費業態創新。
四是轉變消費與投資觀念。一方面,要改變投機型投資致富的觀念,樹立合理消費才能創造幸福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拓展服務消費發展空間。
3、抓住有利時機,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
“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抓住經濟穩定回升的大好形勢,在促進創新發展上邁出大步伐,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培育強大的新動能。
一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要在簡化科研管理流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優化分配機制和人員流動、職稱評審等方面,大幅放寬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自主權,進一步釋放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潛能。
二是在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中,做足深度融合大文章。制定產學研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各產業深度融合,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中長期專項規劃,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引導文件。
三是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本制度,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撐。
4、預防通貨緊縮,保持物價穩定
預防通貨緊縮主要是從需求端想辦法,特別要防止消費需求不足長期化。
一是要避免物價總水平出現負增長。要防止農產品價格大漲,也要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跌。要增加糧食、畜產品尤其是豬肉的國家儲備,適當提高收儲價格,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在保證糧食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擴大耕地休耕面積。鼓勵對一些進口依存度大的農產品實行進口替代,加大轉基因等生物工程的研發投入力度。
二是要以高質量、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來保證核心通脹指標的穩定,擴大有效需求,即通過提高供給質量來增強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性和適配性。特別是要大幅減少和淘汰低效供給,抑制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再次抬頭。
三是促進服務業全面復蘇,釋放潛力巨大的服務需求,保持服務價格的穩定。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鼓勵社會資本對服務業的投資,促進服務業的充分競爭,激發社會大眾的服務需求。
5、構建“增長-結構-循環”宏觀調控框架,兼顧總量平衡和結構性改革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使新發展階段的宏觀調控有了重要抓手。落實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核心的新戰略必須兩手抓:一手抓中長期規劃的實施,另一手抓宏觀調控。要抓好新發展階段的宏觀調控,必須以新發展戰略為指引,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促進宏觀調控指標、思路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加快構建“增長-結構-循環”的宏觀調控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