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總結:績效溝通的3個關鍵
所有的發生都剛剛好!無論事件本身會怎樣,我們每天、每周、每月、每個季度都會經歷不同的事情,很多事情被遺忘,而有些事情卻刻骨銘心。
無論遺忘還是深刻,我們所必須有的態度就是感謝每一次經歷——個人價值觀選擇的結果。
所有能夠讓我們反思的事情,都是從我們的預期開始的。可以說,沒有預期目標,就沒有真正的反思。唯有根據過去對現在的預期,才能夠借助總結反思對我們的未來有實質性的幫助。
要順利完成一件工作,正確的次序應該是先確認工作任務,然后取得所有信息,最后通過必要的人際關系來完成這項任務。
知識工作者并不直接生產“實物”,他生產的是構想、信息和觀念。只有別人利用他的產出,他才能真正作出貢獻。
為了更好地培養下屬,每周都應該跟他們對話,討論具體的工作。
可以用問題開場: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在崗位上作出貢獻,讓你們有成就感,你需要我或者公司為你們做些什么?”
“你需要在什么時候,以哪種形式,用什么方式提供這些幫助?”
“我或者公司做的哪些事情有助你開展工作,并取得成果?”
“我或者公司做的哪些事情阻礙你開展工作?”
針對具體工作的實時對話,可以有效反饋工作過程的信息,及時發現讓下屬為公司做出貢獻、個人有成就的事項,尊重其自主權,并讓其承擔工作的責任;
還能發現阻礙工作取得成果的流程、制度或者其他干擾因素,讓管理者能夠為了取得公司成果及時做出必要的調整。
管理者還可以針對同事/合作伙伴進行溝通:
“為了便于你的工作開展并取得成果,你需要我的哪些支持?”
“希望我用什么形式、什么時候給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
“為了我更好地開展工作取得成果,我需要你提供的支持是……”
管理者還可以針對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反思:
“我能做哪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而如果做得好,能使本公司有所改變呢?”
“我需要怎樣的自我發展,我應該學習什么知識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對組織作出貢獻?”
“我應該將我的哪些優點用在我的工作上?我應該為自己設定怎樣的標準?”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在財年(有的公司是從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開始以及半年度的時候,使用周六下午的時間跟下屬討論過去六個月的工作:
“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你們的哪些行為可以解釋你們的成功?成功經驗是什么?”
“努力想要做好但又沒有做好的事情是什么?”
“努力不夠的事情是什么?”有計劃,沒行動;或者有行動,無成果;
嚴厲批評:“做的很糟糕或者本該做卻又沒有做的事情?”
“為了實現公司目標,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東西是什么?”
下屬越是能干,就越愿意承擔責任。每個人都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么,并且安排優先順序。
下屬的所見所聞,所看到的客觀事實、機會和需要也許跟我們會不同,但正是因為此,出現分歧時,主管和下屬究竟誰對不是最主要考慮的,畢竟雙方已經建立了有效的溝通。
高層管理者可以每季度召開一次基層人員座談會——這是一次非正式會議,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和準備。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不是演講或者宣布什么事情,而是要聽聽你們的想法:
“我想知道你們的目標期許是什么,想要什么?最關注什么?”
“但更重要的是,你們看到公司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受到哪些挑戰?”
“在嘗試新事物、研發新產品、拓展新的銷售渠道方面你們有哪些想法?”
“你們對公司、公司的政策、公司的發展方向……以及公司在行業內、在技術領域以及市場中的地位有什么關心要問的問題嗎?”
對這種座談會的后期跟進動作,任何人新建議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無論是有關產品或流程,還是有關市場和服務的,哪怕是建議改變正在進行的某件事情的方法,建議者都應當親自“去實施”(仍由任務負責人負責)。
他們應在合理的期限內,向主持會議的高層管理者和同事遞交實施其建議的可行性報告:
● 如果將它變為現實會是什么?
● 怎樣實施才能使該建議有意義?
● 對顧客和市場等的假設是什么?有哪些設想?
● 有多少工作需要做……需要多少資金、人力和時間?
● 預期的結果是什么?
“誠之者,人之道也。”真誠溝通才是最好的總結反思工具。
從當下開始,每周、每季度、半年度等不同時間段,都可以針對工作預期目標和下屬、同事和上級進行溝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