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成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十二項重點任務中的首要任務,創新的重要地位更進一步明確。這為我省聚焦“六新”重點突破、構建一流創新生態,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四個面向”、建設科技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凝聚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讓創新成為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發展大勢,立足長遠謀劃全局,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十九屆五中全會再一次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并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首要任務。從“十三五”時期到“十四五”時期,創新在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進一步明確,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顯著戰略性、引領性、支撐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從科技發展的影響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洶涌澎湃,由此帶來的新產品、形成的新產業、創造的新供給、引發的新需求、發展的新經濟、孕育的新文化、締造的新生活、構建的新格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發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關鍵變量。從時代發展的特征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與全球創新發展格局深度對接,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主戰場和焦點。從我國發展的階段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創新驅動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聚焦“六新”重點突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國中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全會通過的《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全面系統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綱領性文件。《建議》將創新放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提出“四為四高兩同步”的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創新為上”,把培育創新生態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聚焦“六新”重點突破,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堅決扛起“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歷史使命。
聚焦“六新”,重點突破。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的重大要求,為全省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六新”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驅動、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新理論成果。“六新”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帶動,各種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各類創新形式深度交互,各類創新活動相互貫通、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新基建”是強基礎、利長遠的戰略性、先導性、全局性工程,在“六新”中處于核心位置,新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事關創新發展的主動權,“新材料”和“新裝備”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新產品”和“新業態”是新經濟的重要載體。我們要深刻理解“六新”的豐富內涵和內在邏輯,圍繞實現“六新”突破,在新基建上搶先布局,在新技術上勇于突破,在新材料上穩步提升,在新裝備上提檔升級,在新產品上打造品牌,在新業態上加快培育,為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創新,構建生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創新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強化頂層設計,聚焦重點領域,集聚創新要素,一年架梁立柱,三年點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全面構建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潛力和動力的創新生態,構建產業集群創新生態,打造創新生態技術體系,拓展激活創新人才隊伍,增強財稅金融對創新的支撐,改革重塑創新制度文化,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建立“一把手”抓創新的工作機制,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十四五”創新發展規劃,以一流的創新生態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
完善制度,保駕護航。制度建設事關全局、根本和長遠,要針對創新全鏈條中各個環節的政策需求,加快構建適合創新創業規律、人才發展規律和科研管理規律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以制度創新推進科技創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要求,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潛能。加快推進山西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落地生根,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創新為重點,創新人才制度和政策,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建立和完善支持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凝聚創新發展強大合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要深刻領會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凝聚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讓創新成為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科學把握新階段,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新的廣度、深度和高度不斷延伸,創新活動日益趨于復雜、多元和不確定,應對機遇與挑戰的新變化,需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始終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實踐證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成功經驗、最根本的政治保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保創新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夯實創新發展之基,要以人民為中心選擇創新主題、營造創新氛圍、共享創新成果,力求創新發展的方向、目的和創新舉措在合乎創新發展規律的同時,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貫徹落實新理念,全力營造創新氛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一項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泛,內涵極其豐富,既包括宏觀層面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產業創新、協同創新等方面,也包括微觀層面上的產品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市場創新等,其中,科技創新在各類創新中處于關鍵和核心地位,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具有引領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科技的發展創新還需要人文、社會、教育、制度、文化、環境、經濟以及市場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協同配合。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在推進科技創新的同時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文化,鼓勵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為建設創新型省份營造人人都是創新主體、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主動融入新格局,加快集聚創新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十四五”時期,是山西轉型出雛型,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關鍵時期。山西面臨重塑性改革、結構性轉化、戰略性機遇和顛覆性創新的發展態勢,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要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在雙循環中找準山西位置,主動融入新格局,以開放創新合作吸納和集聚更多創新要素。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不斷深化與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面向全球集聚技術、人才和資本等高端創新要素,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拓展更高水平的創新。加快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持續深化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區的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合作,善于借梯登高、借助外腦外力,引導更多國內外一流創新資源入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