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隨著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應用,人類社會已經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不同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資本、技術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全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推動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度調整,驅動企業成為數字化企業,通過數字化推動業務轉型與創新。
企業數字化轉型
需要三個根本性轉變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其在數據驅動下的業務轉型,即在數據驅動下以效能提升為導向,對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能力等方面進行重新定義,從而獲得與企業戰略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企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三大顯著態勢。
第一,數字化與企業全面融合。數字化不僅在傳統的人力、財務、辦公等職能管理領域與企業更為緊密地融合,而且深入到了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物流與倉儲、生產過程與設備維護、銷售與售后服務等業務發展的各方面和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
第二,數據全面匯集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企業內部的部門與人員、機器設備、零部件與產品、生產與作業現場,以及企業外部的供應商、客戶與橫向合作者,都在生產、協作與交易中源源不斷地產生多種形式的信息,經數據采集、傳輸和匯聚成為企業的生產要素,甚至成為支撐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資源。
第三,智能化決策全面顯現。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廣為應用,帶來了企業對消費者更為精準的畫像與預判,企業決策更多地依賴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
推進數字化轉型,需要實現三個根本性轉變:
一是從“技術應用”向“數字重構”轉變。信息化主要是解決“管理”問題,是對既定的生產方式、業務流程、管理架構進行替代應用和優化;而數字化轉型則是解決“業務”問題,是利用數字對傳統業務、管理、運營和服務模式進行“重構”。
二是從“提升效率”向“提升價值”轉變。信息化是流程驅動,主要解決的是傳統管理的效率不足,而數字化轉型則是數據驅動,利用數據發現價值、提升認知能力、拓展對產業變革洞見能力。
三是從“系統思維”向“數據思維”轉變。信息化專注于現有體系、制度和流程的建設與應用,需要的數據是根據預先設定要求生成的,而數字化轉型則聚焦于業務模式和平臺運營,需要的數據是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具有原生態、自然流動的屬性。
中核集團數字化轉型現狀
“十三五”期間,借助數字技術發展,中核集團在數字鈾礦山、核燃料智能生產與元件智能制造、數字核電以及核特色醫療、水電、數字信息等領域不斷形成新的動能和業態,推進數字核工業的發展,助力核工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2018年集團公司發布了新時代發展戰略綱要,指出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2019年集團公司完成了對同方股份的收購,在科技創新、信創產業生態建設等方面不斷深入并持續發力。
01、建設基礎數據技術平臺,發揮信息技術的創新驅動潛能
信息技術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量。數字化轉型本質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的系統性變革,信息技術為組織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全局創新、整體提升提供了方法、手段和途徑,是加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是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平臺,為業務數字化創新提供數據及一體化的服務支撐。中核集團統籌部署推動網絡互聯互通建設,大力推進集團商業應用網等建設,目前初步實現主要成員單位網絡的互聯互通,為高效、便捷的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核電已完成辦公網絡全聯通,并實現工控網和管理網的互通,正在積極探索無線網絡在核島區域的部署和應用;中國核建、中核匯能等單位正在積極探索互聯網模式下的應用網絡建設;四川紅華等單位積極推進互聯互通。核動力院、原子能院先后建成擁有強大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的超算中心,為科研設計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撐。集團按照數據決策中心、數據大規模運算中心、協同應用中心、數據災備中心、基礎資源共享服務中心五大中心定位,正式啟動大數據中心項目,年內實現工程土建開工。
02、建立系統化管理體系,發揮管理體系的持續保障功能
系統化管理體系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保障。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獲得與企業戰略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建立數字化轉型閉環管理機制,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促進企業形成并完善數字化轉型戰略架構,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體系保障。
集團大部分單位均設立信息化和數字化相關工作領導機構以及專職或兼職的首席信息官(CIO),設立了專職的信息化或數字化崗位和管理部門,為數字化轉型奠定了組織基礎。
集團各成員單位按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要求,推進兩化融合體系貫標工作,目前新華發電公司本部、中核運行、江蘇核電、海南核電、中核五公司、中核建中等單位已通過了兩化融合體系貫標認證,福清核電、中核二三、中核二四、中核四〇四等成員單位正在開展兩化融合體系貫標認證。兩化融合貫標工作為集團各成員單位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管理體系保障,其中中核運行通過兩化融合貫標,建立了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方針政策和運作體系,梳理了核電在兩化融合中的新能力,即市場競爭能力,全面提升了核電廠管理水平和智能水平;新華水電通過兩化融合貫標,幫助公司識別和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為公司的轉型升級尤其是數字化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法。
03、構建數據治理體系,發揮數據要素的核心價值
數據治理體系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其管理能力已成為現代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構建數據治理體系,建立覆蓋全業務鏈條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匯聚體系,創新數據融合分析與共享交換機制,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所在。
集團依托各業務領域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建立了集團人力主數據標準規范、物料主數據標準規范、會計科目主數據標準規范等,并持續優化完善以支撐業務的發展需求。中國核電通過統建ERP實現了經營管理業務的規范化、標準化、一體化,有效輔助經營管理決策,同時依托統建ERP實現財務共享平臺的建設,有效支撐財務業務轉型,為支撐業務全面轉型變革奠定了基礎。
集團各產業板塊結合產業實際開展生產現場、服務過程等數據動態采集監控,強化業務場景數據建模,深入挖掘數據價值。中國鈾業積極探索數字鈾礦山建設,基本實現數字化勘查,實現鈾礦勘查野外數據采集、數據加工、數據綜合分析,并通過場景化建模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實現礦山三維地質建模與可視化、多方法儲量估算及三維可視化等,提升了地質勘查工作的數字化、自動化程度。新華發電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依托智能傳感器、遠程數據采集裝置等智能硬件,配合嵌入式系統技術和相應的管理系統,實現對電力生產,電網供電、售電,在建工程建設中產生數據的實時采集,并將其與各個管理系統融合互通,提升業務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核動力院研發的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反應堆遠程智能診斷平臺(核反應堆“私人醫生”)是國內首個針對核電關鍵設備的智能運維平臺,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核電站關鍵設備的故障診斷與預測,實現群堆狀態下的反應堆關鍵設備的遠程可視化智能診斷。
04、提升安全防護水平,發揮安全體系的基石保障作用
安全防護能力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網絡安全防護的本質是對數據的保護,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中,網絡安全防護作為數據安全的基礎保護手段,同樣發揮著基石作用。企業須強化網絡安全意識、建立數據安全意識、完善網絡安全制度體系、提升系統維護管理能力,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集團公司總部目前已成立網絡安全管理及執行機構,推進落實網絡安全管理及體系建設工作;建成網絡安全管理平臺,全面統計分析集團商網、互聯網過路流量,及時發現全集團網絡安全風險隱患;初步形成完整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全面加強集團公司總部及各成員單位的網絡安全規范化管理;組織開展網絡安全風險評估、監控、預警,完成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認定;積極推進信創工作,落實國家要求。
成員單位方面,中國核電加快互聯網統一出口建設及網絡安全管理平臺試點建設,加強平臺、系統、數據等安全管理;中國核建根據自身業務特點,積極探索網絡安全新技術應用,在全公司范圍內推廣新型組網方式,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加強安全體系管控。
中核集團數字化轉型展望
集團數字化轉型應找準著力點,走出核工業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推動技術創新,保障安全生產。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注入科研生產過程,加速核科技創新,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強化集團運作,支撐全球布局。統籌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做好數字化轉型藍圖與推進路線圖的頂層設計與過程把控,建立先進的系統化管理體系,構建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確保戰略、業務、技術等的一致性和協調聯動,促進整體協同效應的發揮。
實現產業協同,促進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優勢,推動產業鏈數據貫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和動態協同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