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支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為產業轉型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全省工信系統要深刻認識現代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聚焦“六新”突破,在科技創新、制造業升級、融合發展、高水平開放上下功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優先發展,傳統產業綠色化、數字化、鏈條化改造升級,加速全行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進程,加快發展有山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山西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全會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為產業轉型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牢牢把握“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鮮明特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凝聚推動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磅礴力量。
深刻認識現代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世界各國不斷加大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力度,加速推進工業現代化步伐。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正處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要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路徑,推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充分發揮產業助力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積極作用。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經濟結構、區域協調、產業布局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優化調節,可以促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因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同時現代產業體系也必須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形成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和產業暢通,核心是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方位升級產業供給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深度融入國內國際分工體系,促進供給結構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精準聚焦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所在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充分表明黨中央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創新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把握全省一流創新生態加速形成的優勢期,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以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使創新成為山西轉型發展的原動力。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在制造業升級上下功夫。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制造業是強國之基,是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的“壓艙石”。要堅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充分發揮制造業發展優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為抓手培育先進制造業,以“六新”突破為抓手搶占轉型發展制高點,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推進制造強省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在融合發展上下功夫。隨著新一輪信息產業發展和全球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加快構建產業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在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利潤率和競爭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在高水平開放上下功夫。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彰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將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的決心和定力。就山西而言,要積極融入國家大戰略,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高地,以產業國際國內合作為基礎,全面激發市場活力,以高能級交流合作融入全球化產業體系,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加快山西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步伐
“十四五”時期是山西實現“轉型出雛型”戰略目標的關鍵五年,是架梁立柱、夯基壘臺的關鍵五年,是實現追趕超越、奠定在全國發展格局中戰略地位的關鍵五年。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有山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要聚焦“六新”突破,堅持創新驅動和換道領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優先發展,搶占制高點,打造增長極;堅持優勢轉換和直道沖刺,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數字化、鏈條化”改造升級,為新興產業發展拓展空間和提供支撐;堅持數字賦能和彎道超車,加快全行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進程,努力實現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力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是著力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堅持“四個面向”要求,著力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為一體的創新體系,實施研發活動提質達標行動,推動企業創新全覆蓋由量向質轉變。實施創新主體“領跑”“強筋”“育苗”計劃,集中精銳力量推進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推進重點領域研發由弱關聯向強關聯轉變。加快多層次、多元化研發機構建設,推進創新人才隊伍引進、培養、拓面、提質、增效,推進政策再拓展、再深化,打造政策洼地和營商高地,形成有利于創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創業潛力有效激發、有利于創造動力競相迸發的一流創新生態。
二是著力發展數字經濟。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做實信創產業根基;擴大集聚效應,拓展應用領域,做厚大數據產業承載力;以碳化硅、砷化鎵材料產業化為重點,做強半導體材料競爭力;加快發展模具、光通訊、LED等主導產品,做大光電產業規模;緊抓國家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做深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推進數據資產試點,全面普及推廣DCMM標準體系,做寬數字化應用領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是著力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強頂層設計,推動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錯位發展。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實現產業趨向高端,產品趨向終端,爭取在全國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占據更高位置,全力打造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造基地。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深入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培育,在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普及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面推開智能煤礦建設,提升煤礦智能化水平。
四是著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基礎領域研究和基礎產品示范推廣,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開展線上線下產需對接和產品推廣活動,推進產需對接常態化;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產業鏈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體系化發展;加快煤炭、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特色輕工等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強化要素集聚,推動傳統產業發展鏈條化。
五是著力做優做強市場主體。加大培育幫扶力度,完善扶持獎勵政策,提升市場主體規模和質量。實施“小升規”專項行動,促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穩步增長;實施投產達效專項行動,不斷完善重點項目動態監測跟蹤機制;實施清理中小企業欠款專項行動,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實施入企服務專項行動,及時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實施在線監測專項行動,提高經濟運行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實施中小企業云服務專項行動,建立全省中小企業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六是著力推動項目建設達產達效。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傾斜要素資源配置,系統謀劃一批投資規模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的重大轉型項目。對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工業技改項目、數字經濟扶持項目、晉陽湖簽約項目、產融合作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和分類推進。持續落實重大項目領導包聯責任,做好企業項目常態化幫扶服務,按照“三個一批”工作機制,開展責任單位聯動會商,積極跟進協調項目建設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促進項目早日落地、投產、達效。
七是著力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我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礎和優勢,堅持需求導向和市場化方向,開展“小升規”專項行動,推動服務企業常態化,大力培育市場主體,著力提高供給質量,增強山西供給體系對國內國際需求的適配性,加強招商引資、引智,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吸引國內外優質企業投資、落戶。打造高能級開放交流平臺,開展高水平對接合作,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線、橫向連線”,努力形成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及周邊省份協同發展深度互動新格局。
(朱 鵬 作者系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委宣講團成員,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