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崤函強音
“天鵝之城”全力守護好藍天碧水好空氣
滔滔黃河,奔騰不息。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沿黃地區做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黃河入豫第一座城市,三門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黃河流經三門峽206公里,形成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85萬公頃,分別占河南省的28.9%、25.9%和42%。在黃河流域和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三門峽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年多來,三門峽牢記習總書記殷殷囑托,按照黨中央謀劃部署,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按照將三門峽打造成“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試驗區、文旅融合創新區、省際一體化引領區”的目標,主動踐行新發展理念,下好生態保護先手棋,做好高質量發展必答題,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在河南沿黃城市中謀劃早、行動快、效果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成效逐步顯現。
從重新煥發生機的小秦嶺到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從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建設到支流修復保黃河安瀾……三門峽步履鏗鏘、一路高歌,奏響了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崤函強音。
保護優先,
建設綠意盎然的生態河
三面環水一面山,半城綠樹半城煙。
黃河進入三門峽境內,流勢漸緩,由奔騰變平靜,造就了“高峽出平湖”的勝景,將平靜與安寧給了這座城市,也描繪出“黃河明珠”最美的一筆。
“小雪”之后,今冬初雪如約而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大王鎮后地天鵝灣黃河濕地里,一群群白天鵝如精靈般在雪中飛舞,在水中“滑翔”。游客在新修的沿黃生態廊道賞雪看天鵝,拍照片、拍視頻,這里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這是三門峽強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有力證明。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三門峽審時度勢,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建設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完善千里城市交通道路沿線綠化美化、完成萬畝礦山修復。其中,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工程總投資40億元,總長度190公里,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道路施工和景觀綠化已基本完成。
湖濱區沿黃生態廊道綠化工程亮點紛呈,吸引了許多網紅前來直播打卡;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好陽河濕地公園和明清古棗林交相輝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飄帶”已然形成;靈寶市函谷關沿澗河修建的“秦人碼頭”成為吸睛地,“夜生活”迅速燃起來……三門峽大壩至函谷關108公里道路已經全面連通,三門峽主城區沿河景觀群的王官黃河濕地、黃河公園、陜州公園、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已經串聯并向市民開放。
流水無聲,時間見證一切。這兩年,游客在春夏季進入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會感嘆這里綠意蕩漾、青山嫵媚。經過4年多的生態修復綠化,小秦嶺人誓讓“石頭縫里長出草開出花”,這個黃河中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源于這里的沙河、棗香河、十二里河、雙橋河、陽平河5條一級支流再次汩汩流淌清水,滋養著崤函大地。
陜州區王家后鄉緊靠黃河,是重要的鋁土礦開采區。近年,陜州區全面扎實推進礦山復墾復綠工作,對歷史遺留的無主礦區、廢棄礦區,挖高填低、平整土地、削整邊坡、覆土撒籽、恢復植被。礦山已基本恢復原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沿黃生態廊道從無到有,再到高標準建設,沿黃礦山從千瘡百孔到綠意蔥蘢,這都是三門峽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為建設綠意盎然的生態河,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轉型創新,
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
一條大河波浪寬,萬里寫入胸懷間。
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三門峽規劃儲備了859個高質量發展項目,總投資6271億元,僅今年開工項目就有136個。項目建設在崤函大地快速推進,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三門峽樂章”。
傳統產業穩步升級。一期投資70多億元、今年年底將建成投產的寶武鋁業鋁合金汽車板材制造項目,目前正在加緊施工,9月28日已冷軋出第一卷鋁板帶;被譽為“中國銅箔谷”的靈寶市,今年年底將擁有年產電解銅箔6萬噸、壓延銅箔1萬噸的產能,國內市場占有率接近半壁江山;義馬市建成開祥精細化工等一批骨干煤化工企業,產品從初級的甲醇、煤制氣到二甲醚,再到更高端的1,4-丁二醇,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行;黃金產業通過提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研發改進環保設施,實現了由全國黃金采選生產基地向冶煉生產基地的轉變。
新興產業加快集聚。速達純電動汽車公司規模宏大、智能調控的自動化流水作業生產線,讓人嘆為觀止;10月19日,易事特(三門峽)5G+科創園項目一期成功投產;總投資35億元的星能科技植物電池、總投資25億元的猛獅科技高端鋰電池、總投資5億元的中科芯時代集成電路與新材料應用產業示范園、中關村三門峽科技城、創新科技大廈等項目相繼落地建設。
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義馬市土地復墾、綠化礦區成效顯著;澠池縣持續扶持旱作農業,打造了“雙椒一藥”(辣椒、花椒和丹參)致富模式;陜州區三門峽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榮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實現全市“零的突破”;靈寶市香菇出口份額巨大,年創匯達1億元;盧氏縣、靈寶市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獲批。
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并上線運行了“兩平臺”“三中心”“三聯網”以及“12345”政務服務熱線、“線上三門峽”APP、數字城管、效能評議等各種應用;聚焦政務服務供給側改革,創新提出“數字化營商環境”新模式,形成“6+1+1”管理格局,倒逼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提升了三門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姿色”。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04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3%,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6個和1.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4位。
清水入黃,
建設歲歲安瀾的平安河
黃河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讓一泓清水入黃河,是三門峽市委、市政府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
今年以來,三門峽實施總投資42.6億元的18條黃河支流綜合治理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從靈寶函谷關弘農澗河下游向靈寶市、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陜州區境內河道補充生態用水,利用弘農澗河徑流和陜州區污水處理廠的中水補充好陽河、淄陽河、金水河、五里河、席水河生態用水,年可補充水量2580萬立方米。該工程于4月25日集中開工,目前進展順利,已有3條河流實現調水通水。
清水入黃的前提是保證流域生態環境。為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三門峽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重點排查入河排污口、工業企業、畜禽養殖場、固體(危險)廢物堆存點和其他經營性場所;全方位推進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實施6個水污染治理工程項目;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專項整治,對水源保護區進行勘界立標。
最新資料顯示,三門峽境內河流水環境質量總體優良,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總達標率穩定為10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細水長流,務必節約集約。三門峽以“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重點實施城市水系連通、灌區改造利用及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水回用及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工程,以及金盧、大石澗等11個水庫建設工程,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高質量發展。
一系列項目的實施,覆蓋了黃河全域流經三門峽及境內共118條河流。通過實施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節約利用等一系列措施,優化水資源配置,治理河道污染,改善河道環境,基本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三門峽還加快推進沿黃搶險道路提升、固堤工程建設,對全市小河流域實施修建淤地壩、護地堰等工程措施,確保防洪搶險基礎牢固,人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不流失。雨季來臨時,水利部門根據降雨和河道水情對水庫進行攔蓄調度,保證水庫、淤地壩安全及下游河道行洪安全,避免流域疊加洪水對河道堤防的危害,確保黃河安瀾。
守根護魂,
建設文旅融合創新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兒女的心靈圖騰。崤函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跡、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
11月18日,由市委宣傳部牽頭主編的“文化三門峽”叢書正式出版發行。“文化三門峽”叢書包含《仰韶文化》《老子文化》《禪宗文化》《虢國文化》《陜州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文化》,勾勒了三門峽上下五千年的恢宏歷史畫卷。這是我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的一個縮影。
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三門峽責無旁貸。從夸父逐日、黃帝鑄鼎、禹開三門的美麗傳說,到召公問政、魏野跑駕、楊震“四知”的歷史佳話;從仰韶村現代考古發端地,到廟底溝文化的華夏之花;從老子著經、達摩西歸的宗教哲學思想,到中流砥柱的中華民族精神象征,黃河孕育了三門峽璀璨奪目的歷史文明,為三門峽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財富。不僅如此,悠久的黃河文明還為三門峽留下了仰韶村遺址、崤函古道、廟底溝遺址、陜州故城、虢國博物館等眾多人文資源,沿黃225公里聚集著靈寶函谷關、陜州地坑院、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黃河公園、三門峽大壩、黃河丹峽等6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
三門峽的根脈在黃河,發展文化旅游最大優勢就是黃河文化,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黃河文化。今年10月召開的全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提出,推進文化旅游名市建設,推動宜居宜業宜游“美麗天鵝城”彰顯新風采。
為加強文旅融合發展,三門峽搶抓機遇,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謀劃項目49個,總投資471.2億元,重點打造“一帶一廊”。“一帶”即沿黃生態旅游示范帶,以沿黃生態廊道為連接,深入挖掘黃河文化、仰韶文化、虢國文化、老子文化,實施函谷關、地坑院、濕地公園、高陽山溫泉、黃河丹峽聯動提升;“一廊”是“早期中國”文明長廊,以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北陽平遺址群等為重要支撐點,以崤函古道為主線,加強文化遺產管理和系統性保護。
當前,三門峽正以建設文旅融合創新區為目標,不斷傳承保護黃河文化,加強遺跡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在延續文脈中講好黃河故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黃河風情游、特色生態游,推進陽光康養游,打造休閑鄉村游,在融合發展中彰顯地域特色,培根鑄魂,守正創新,努力讓黃河文化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以人為本,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發展,最終都是為了人民。三門峽以實際行動響應“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努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0月26日,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禹王路街道原店村重要的河流金水河斷流40多年后再次通水,當地群眾歡呼雀躍。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多種原因,金水河基本斷流。慢慢地,這里污水橫流、草木蕪雜、垃圾遍野、蚊蟲滋生,變成了一條臭氣沖天的“龍須溝”。三門峽實施黃河支流綜合治理工程以后,引來黃河水,使金水河恢復了原貌,往日臟亂差的環境徹底得到改觀,原店村人的居住環境發生了顛覆性改變。
弘農澗河自南向北流過靈寶城區。以前的澗河西岸,私搭亂建、垃圾遍地,是廢品收購集散地,多年治理未能徹底改觀,而弘農澗河則碎石裸露、荒草叢生、污水亂流。通過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弘農澗河城區至函谷關段河道治理,澗河西岸結束了“垃圾山”的歷史,弘農澗河水質逐步改善,沿河兩岸成為人們休閑、運動、娛樂、旅游的好去處。周邊群眾都說,現在環境變美了,街道干凈了,住在這里心情越來越好了!
三門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市民從身邊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深刻感受到市委、市政府讓群眾過上高質量生活的種種努力:過去人人詬病的“如廁難”問題,這兩年得以解決,一個個干凈、整潔的公廁分布在大街小巷;高鐵三門峽南站、市區六峰路轉盤半坡高高的臺階,建起了自動電梯;市區黃河路、崤山路上的過街天橋讓市民由衷點贊,六峰路過街天橋正在加緊施工;市區健身場所越來越多,市民鍛煉、休閑、娛樂更加便利,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生活在黃河岸邊,崤函兒女正享受著生態保護釋放的紅利,過上了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乘風破浪;大河澎湃、幸福綿長,在高質量發展中揚帆遠航。三門峽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擔當盡責、務實重干,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生動實踐,乘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習習東風,勠力同心,破浪前行,努力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崤函強音,為中原更加出彩貢獻強勁三門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