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芮城:“五域模式”為全域旅游賦能
芮城位于中條山和黃河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依山臨河、綠水青山的空間格局特色鮮明。近年來,芮城縣依托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五域模式”,蹚出了一條全域旅游發展新路子。
2019年,芮城縣接待游客70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17.8%。目前,擁有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1個,各類古遺址100余處,各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5處,其中國保單位12處。
以路串景“拓展空間域”,盤活資源“優化產業域”
近年來,芮城打破旅游空間格局,打造“一核兩帶四區”,形成以旅游功能區為架構的綜合旅游目的地。與此同時,先后實施了中條山隧道、運寶黃河大橋等重點交通工程,打破芮城山河阻隔的空間格局;不斷完善“四橫二十一縱”交通網絡體系,把域內64公里國道、46公里省道、249公里縣道和325公里鄉道打造成景觀大道,實現了交通旅游化。特別是高標準建設了93.4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宜游宜購”的景觀長廊,構筑起山河聯動、文旅融合的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芮城緊緊圍繞“生態固本、業態增效”的發展思路,全力構筑“兩園四區”的產業格局。以“文化+”“旅游+”,衍生出生態旅游、康養旅游、公路旅游、工業旅游、體育休閑、農業休閑、文化節慶、民俗非遺、研學旅游等新業態。目前,將全國光伏領跑技術基地轉化為“創意觀光+科普研學+生態休閑”的場景空間,形成了中條山光伏經濟旅游帶。“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全域旅游+脫貧攻堅”新模式催生了“黃河人家”“中條山人家”等一批鄉村旅游、民宿、康養新業態示范點;尤其是“旅游+體育”壯大了體育運動休閑產業,“旅游+文創”壯大了特色文創產業,“旅游+康養”推動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崛起,從而帶動了全域旅游不斷優化產業域。
創新業態“升級服務域”,機制賦能“強化管理域”
近年來,芮城堅持將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與生態文明建設、“五城同創”、鄉村振興相結合,亮化城鄉環境,美化空間景觀,優化服務體系,完善配套設施,創造“主客共享”的城鄉空間,推動服務域的全面優化升級。同時,健全完善服務標準化體系,積極開展行業創強晉級,規范發展各類旅游主體,實施《芮城縣旅游從業人員三年提升計劃》,開通“芮城景區直通車”,建立旅游大數據中心、全域旅游監測,加強行業監管、產業數據統計分析應用和旅游項目管理等,推動全縣形成了誠信經營、公平競爭、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場環境,為當地發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強化管理域,供給新動能。芮城始終將全域旅游產業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構建“黨政統籌、部門聯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機制,形成“1+3+N”的綜合治理監管體系。在重點景區常設24小時巡視的“文旅衛士”,加大對旅游市場的監管和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依法公布旅游違法違規信息,并納入企業誠信(征信)系統,形成旅游“紅黑榜”;在各景區、各鄉村旅游點、各涉旅企業公共區域公布旅游投訴電話,形成線上線下聯動、高效便捷暢通的旅游投訴受理機制,答復滿意率達100%,為游客營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旅游環境。
以文興旅“壯大市場域”,提升芮城文旅品牌形象
以文興旅,以旅彰文。為突出芮城特色元素,融合大黃河地標,芮城縣高標準編制了《文化旅游品牌營銷推廣全案》,著力打造“大河仙境 風度芮城”文旅品牌,開展了“內外兼顧、上下聯動,新舊交融、全員營銷”多媒介、立體化傳播。對內建立政府、行業、媒體、公眾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營銷聯動機制,增強城鄉居民“在芮城,做一個有風度的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外在周邊核心客源地全方位投放形象廣告,提高芮城文旅形象品牌知名度。線上建立新舊共融的媒體傳播矩陣,開展多維度、立體化的形象和資訊推廣;線下通過舉辦永樂宮書畫藝術節、“二青會”、非遺展、傳統民俗節慶等,打造體驗現場,吸引游客參與,創造新鮮話題,形成熱點營銷,全面展示可參與、可體驗、可分享、可傳播的芮城文化旅游魅力。
目前,芮城已與“黃河金三角”城市群建立推廣聯盟,與臺灣、香港等地區建立長期的客源互送互輸渠道,不斷鞏固本地市場,擴大周邊市場,拓展遠途市場,大力提升市場覆蓋域。
可以說,隨著黃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的實施,“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暢通,必將使位居黃河大拐彎處的芮城,成為黃河旅游帶一個重要驛站和文化地標,也成為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城市。(栗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