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下,黃河邊,韓城在長大
作為陜西省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和西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韓城聚集了大大小小上千家企業。這些黃河岸邊的“鋼鐵巨人”,曾一度給韓城經濟發展帶來空前繁榮,但卻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遇到了發展困境。
為了重新煥發活力,韓城負重起跳,積極求新、求變,黃河岸邊再出發。
引“智”:“煤海”也能躍“赤驥”
在韓城的企業中,有個“特例”——陜西紅馬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化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生產車間3D模型不斷變換視角,360度無死角展示作業流程;ICP室操作臺旁,一臺臺高端儀器在科研人員操作下,為鋰電池生產提供精密數據;扣電藍電測試室內,神情嚴肅的工作人員在一排排紅綠光點的明滅閃爍中,破解電與能量的科技密碼……這是紅馬科技鋰離子動力電池多元正極材料智能工廠內日常的生產畫面。如此現代感滿滿的場景,在一線城市的高科技產品生產工廠中或許很平常,但在傳統企業林立的韓城卻引人矚目。這家擁有西北地區最大鋰電正極材料智能工廠、科技范兒十足的企業,竟然是從“煤海”中騰躍而出的一匹創新“赤驥”。
不轉型,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不創新,市場生存能力會越來越低。紅馬科技母公司——陜西中匯煤化有限公司基于對傳統能源行業市場困局的清醒認識,進軍鋰電材料行業,脫胎出了以高端技術和科技創新為“骨血”的紅馬科技。
“我們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實現智能工廠、智能倉儲和從原料到產品一碼到底。”紅馬科技董事長高彥賓滿是自豪。
“電動牙刷、掃地機器人、電動助力車……您要是不‘out’,就一定感受過我們的產品帶來的便捷和幸福!”高彥賓打趣道。據了解,紅馬科技每年生產2.5萬噸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和2萬噸前驅體,這是鋰電池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目前中國3C數碼、電動工具和航模等的鋰電池,用的都是“韓城芯”!
賦“綠”:鋼鐵和藍天有個約定
“你猜它有沒有在工作?”11月11日,站在陜鋼集團龍鋼公司450平方米燒結脫硫脫硝主控室前,企業生產指揮控制中心環保辦的徐陽斌指著對面一座脫硫排放煙囪,笑著問記者。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碧藍的天空下,一座紅白相間的“大柱子”安靜地佇立著,看不出煙囪模樣,倒像是一座鮮亮氣派的地標建筑。
“那就是處于工作狀態的脫硫排放煙囪,只不過加入新工藝,達到了近零排放,看不出來罷了!這才叫真正的‘低調’!”面對記者懷疑的目光,一旁的技術人員解釋。作為西北地區首個采用活性炭吸附一體化綜合處理工藝且實現超低排放的企業,其建設的400平方米
、450平方米燒結煙氣系統是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單脫硫反應塔和單脫硝反應器系統,工藝先進,對環境幾乎“零負擔”。據了解,龍鋼公司投資10億余元建成并投運的燒結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及煤氣綜合利用發電項目,是陜鋼集團綠色升級進程中的標志性工程。
讓天空更湛藍——這是鋼鐵和藍天的約定。為此,龍鋼公司在綠色環保發展上當起了排頭兵。近年來,龍鋼公司累計投資31.5億元,加大清潔生產技術和循環經濟模式應用力度,實現整個生產過程“出鐵不見鐵、運料不見料、行車無揚塵、空中無污染、地面更潔凈”。
龍鋼公司的綠色嬗變,只是韓城諸多能源企業逐“綠”而行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截至11月11日,韓城2020年空氣優良天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5天,增幅全省第一。
延“鏈”:讓更多“銀光”閃爍在黃河岸邊
韓城一直有一個“鋼鐵夢”。
2017年,韓城提出打造“西部鋼城”構想,聚焦“千億級鋼鐵產業基地”目標,加快鋼鐵前后端產業鏈布局。這引起了諸多鋼鐵企業的興趣,很多企業紛紛落戶韓城。
陜西友發鋼管有限公司就是在那時加入黃河岸邊“鋼鐵集群”的。
11月11日,在友發鋼管年產300萬噸鋼管項目生產區,一捆捆擺放整齊的鍍鋅鋼管,在冬日的陽光下閃著耀眼的銀光,也映襯著該公司董事長徐廣友燦爛的笑容。
“我們打通了全產業鏈條,主要依托龍鋼公司的700萬噸產能,發展鋼后產業。目前建設的項目是一次‘剛柔并濟’的嘗試,將塑料的抗腐蝕性和鋼鐵的強固支撐性完美結合,提高了鋼管的使用壽命和性能。”徐廣友介紹,友發鋼管投資1億元,建設涂塑、鋼塑復合管車間,擴建焊管車間和環保車間。建成后,不僅可以增加25億元產值,還將實現鋼管產品鏈高端化升級,拓寬鋼后產業市場。
謀定而后動。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現有產業資源依賴性強,產業發展中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不可否認,韓城目前還存在諸多發展短板,但發展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以問題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藍天下,黃河邊,韓城在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