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客戶信任你?與其下跪發毒誓,不如學會這六大方法
讓客戶信任你?與其下跪發毒誓,不如學會這六大方法
取信任源的六個途徑:
1、權威轉嫁
2、真實的反權威
3、有細節才可信
4、統計數據:人性尺度原則
5、西納特拉測試
6、可檢驗認證:交給顧客自己判斷
跟某床墊品牌開咨詢會,客戶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的銷售員在做產品推介的時候,顧客不信任我們:
我們說我們是純正的澳大利亞進口,客戶不相信;我們拿出來證書,顧客說看不懂,不相信;我們說我們是百年品牌,不會騙人的,客戶說都沒聽過你們,不相信。
銷售員開玩笑說,為了讓顧客相信,就差下跪發毒誓了。
這還真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在消費者的頭腦里:
在企業的營銷推廣中,必須明確的三大必要條件是:
理解問題:你是誰(你是做什么的,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動機問題:消費者為什么選你(在眾多的備選解決方案中,你有什么獨特的優勢(比較優勢)讓顧客選擇你)
信任問題:消費者為什么愿意相信你說的(你說你流弊就流弊啊,消費者為啥要相信?)
在這三個問題中,信任問題是基礎中的基礎,畢竟選擇購買哪家的產品或服務時,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進行的。
那么,與賭咒發誓相比,有哪些好的辦法讓客戶信服呢?統計發現,品牌獲取顧客信任的來源,大部分來自這6個方法:
一、借助外來的力量創造信任
1、權威轉嫁
“這本書講英語語法講得特別好,推薦你讀。” 懷疑“這本書是俞敏洪在語法方面,唯一推薦的一本書。” 相信
“這種空氣凈化器很好用,功能強大,推薦你用。” 懷疑
“這種空氣凈化器很好用,給我們做PM2.5‘科普’的美國大使館就是用的這款凈化器。” 相信
為什么第一句懷疑,第二句開始相信?因為消費者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深入研究一個產品、品牌、企業背后的所有信息,所以一條簡化決策的捷徑出現了:跟隨權威。
權威人士和專業機構那么厲害,他們推薦的肯定不會錯啊!
農夫山泉廣告中出現的權威專家
通常存在的權威有三類:
但是,當企業找不到或者沒有資源讓權威替自己發聲的話,又該怎么辦呢?我們還可以利用反權威可信。
2、真實的反權威
所謂反權威,就是平凡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感情”。由于普通并且真實,更加貼近你我,因此也更加可信。
在農夫山泉二十周年的TVC中,并沒有知名人士或者明星大腕,而是講述了一名普通送水工的故事。
《最后一公里》
“我也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同樣深諳“反權威可信”的,還有螞蟻金服。
反權威的利用,在于故事的挖掘。一個好故事,可以成就一個企業(參見此前的推送,賈里德的故事如何成就了賽百味)
但是,當企業沒有權威也沒有反權威這些外來可信源時,又該怎么辦呢?答案是利用企業的內在可信源。
二、借助內在的信任源
3、有細節才可信
大塊的信息和框架的信息,往往不如細節信息更令人信服。
比如法官在審理證人所說的證詞是否真實時,會依靠他描述的細節來裁定,是否采信。
比如決定死忠球迷地位的,往往不是誰知道球隊的主體信息,而是誰掌握了球隊的細節信息。
比如某餐廳說自己人性化,可以證明的往往都是這樣的細節信息
把香腸切成這樣,方便筷子夾取
餐廳紙巾前面折得比較短,既方便抽取,
又可以防止手將其他紙巾弄臟。
在電梯設立可以用腳踢的按鈕
恰當好處的生動細節,往往令人信服和贊嘆,能夠很好的支撐企業的核心觀念。當你需要體現差異化、專業性或核心價值時,可以尋找優秀的細節,然后放大宣傳。
借助內在信任源的另一辦法,是利用統計數據。
4、統計數據:符合人性尺度原則
每一個人都知道用數據說明觀點,但單純的拿數據做輸出并不能說明什么。
比如我們說:
爆米花等休閑食品不健康
這句話很抽象。如果稍微具體一點,我們可以列出數據:
爆米花中含有過多的脂肪酸,統計數據表明,一小份爆米花中,含有37克的飽和脂肪酸。
但是第二句就更可信了嗎?并不。因為大多數人對于“37克的飽和脂肪酸”完全沒有概念。因此,需要把數據放到人們的日常語境中:
爆米花中含有過多的脂肪酸,統計數據表明一小份爆米花中,含有37克的飽和脂肪酸,相當于吃掉6個漢堡包+一杯可樂(數據是虛擬的)。
一份爆米花=6個漢堡 + 一杯可樂
不管你干什么行業,隨便拋出一個數據,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人們完全不知道這個數字代表什么。所以,要把數據放在更人性、更日常的語境中,讓數字符合人性尺度原理,才能讓人信服(可以參考上一篇推送:跟錘子學盤活數據)。
5、西納特拉測試
西納特拉并不是科學家。西納特拉,是上世紀美國的著名的歌手。他在經典名曲《紐約,紐約》中唱到:“如果我在這兒能成功,到哪兒都能成功”。
因此,人們用他的名字定義了一大信任原則——西納特拉測試:如果你在某一領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那么到其他領域也都能讓人信服。也就是我們營銷行業中常說的頭部資源,和極端案例。
(1)頭部資源,就是遴選品牌最為嚴苛的那些機構和個人。比如你要是能拿下美聯儲的安保合約,全世界其他銀行的安保要求你就都能達到;比如你的產品要是能被某些大領導臨幸,那你的產品品質多半沒人會質疑。
當年服務魯花,就是憑借“人民大會堂國宴用油”
這一頭部資源,迅速由一個地方品牌紅遍全國。
(2)極端案例,在營銷行業中多以公關事件出現。比如當年某些品牌為了證明自己的環保漆安全、無害,因此操作了公關事件
他們的領導在媒體面前,把自家的油漆給喝了……
這個事件的副作用,就是業內企業為了證明產品安全,一言不合就喝油漆的傳統蔚然成風……
一旦企業取得頭部資源的信任,或者通過了某些極端案例,我們就說他們通過了西納特拉測試。這也是令人信服的第五種辦法,最后一種,也是消費者互動最多的,叫做可檢驗認證。
6、可檢驗認證:交給消費者自己判斷
當企業對自己的某個決定性屬性非常有信心,或者找到對手軟肋的情況下,會采用可檢驗認證的方式,讓顧客自己去驗證。
里根當年在競選總統時,卡特尋求連任。里根找到卡特的軟肋是經濟問題,他本可以把重點放在數據上:高通脹、高失業率、高利率等。但他卻沒有,他把問題丟給了大眾,他在很多場合問選民:
你有沒有覺得,現在是比4年前更好呢?
選民們在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后,覺得自己并沒有比4年前更好。因此投票給了里根。可檢驗認證在“信服”上的威力不容小覷。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當年羅永浩VS西門子冰箱。在羅永浩反復宣傳西門子冰箱順手關門會反彈、關不上門的情況下,當時的國美、蘇寧的畫風是這樣的。
每一個經過西門子展區的消費者,都會去打開冰箱、順手帶門,然后觀察門會不會反彈
——盡管他們壓根就沒想買……
希望下一次有客戶咨詢“該如何建立信任”時,每個人都知道該從何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