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融五新”改革 蹚出文旅融合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運城市認真學習貫徹這一指示精神,依托全國文物第一大市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順應市場導向和游客需求,深化文旅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放大文旅資源優勢,高標準完成了全國二青會取火、全國第三屆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國際關公文化節等重大文旅盛事,蹚出了一條文旅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路。
一、與空間規劃融合,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文旅融合發展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緊扣把運城打造成華夏文明全域文化旅游核心區的目標定位,搶抓“十四五”規劃編制重大機遇,以“關公、鹽池、古中國、黃河風情”四大核心品牌為牽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新格局。一是深度對接“十四五”規劃。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與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相銜接,同步開啟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編制前期工作,重點對建設關圣文化傳習景區、鹽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等5A級景區和增創多個4A級景區,對發展全域游、四季游、全景游作了全方位設計。二是深度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轉型發展。堅持以項目化的方式抓文旅融合,貫徹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轉型發展戰略,實施了沿黃旅游公路提質、文旅集散中心、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康養產業集群等86個文旅項目。三是深度融入市域空間發展格局。堅持多規合一,強化頂層設計,制訂了《運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方案》,永濟市、芮城縣率先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對接省際旅游“三大板塊”,積極整合黃河金三角以及市縣鄉三級文旅資源,形成了“一核兩心三帶四片區”的全域旅游總體布局。
二、與公共服務融合,滿足景區旅游新需求
突出體驗式、沉浸式等文旅新需求,深化機構改革后業務整合,及時對文旅公共服務導向、配套政策等進行系統集成,在高標準推進旅游集散地建設、廁所革命等設施的基礎上,創建了“四個進景區”文旅服務模式。一是都市元素進景區。提質“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建設,實現了13個縣(市、區)A級景區標準化全覆蓋,咨詢中心、道路標識、電子警察、垃圾分類、救援保障景區全覆蓋,景區綠化、亮化、都市化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二是圖書分館進景區。
(上接第一版)按照“文旅部門設計、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將全市統一命名的“河東書房”向景區延伸,在永濟市神潭大峽谷等10個景區建立了圖書分館,年借閱量達11萬人次,借閱書籍20余萬冊,打造了一批書香景區。三是志愿服務進景區。以黨員干部為主體,開展節假日景區志愿者服務,全方位提供問詢、疏導、救護、找尋、看管、保潔等便民服務,讓游客享受賓客待遇,獲得廣泛點贊。四是旅游公交進景區。加強旅游與交通融合,開通了市內旅游4條直通車線路,串起了關帝廟、五老峰、普救寺等主要景點,使旅客交通費用減少了三分之二。主動融入“西安旅游+”,開通了運城至華山旅游直通車,把運城旅游做成西安東線游的增值產品,使西安旅游存量變為了運城旅游增量。
三、與智慧生活融合,打造文旅產業新業態
利用信息化、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構建智慧文旅云平臺,推出“景區+健康碼”運用場景,推進文旅資源管理、服務和文創產品營銷智慧化,實現“云游運城”。一是突出智慧打造。編制《運城市A級景區標準化、智慧化建設實施方案》,對全市A級以上景區進行了“一個中心匯聚信息、一個平臺綜合管理、一部手機暢游運城、一套體系智能營銷”的智慧旅游打造。自舉辦第三屆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和第31屆關公文化節開始,“智游運城”二維碼全面進駐各酒店、景區,一部手機游運城實現再升級。二是堅持時尚引領。運用微平臺、抖音直播等網絡新媒體,打造“云端”文旅業態。積極參加中國旅游報“點亮家鄉·百城千縣”媒體扶持計劃,舉辦“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為主題的抖音比拼、小視頻大賽,市縣領導、網紅大V帶貨推介等活動,吸引1200多萬名網友互動,評論量超過100萬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上推送《祝你幸福》《山村母親》等名劇名戲名曲,每部點擊量超過百萬次。三是注重產業主導。著力在文旅體驗上建鏈、補鏈、延鏈、強鏈,重點打造“六類”文旅新產業,即以關帝、池鹽等豐富的文化為底色,開發情景再現、黑泥養生等現代文旅產業;以司馬溫公祠、堆云洞、后土祠、鸛雀樓等歷史古跡為引領,打造國學研游產業;以探究黃河大拐灣、舜耕歷山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為線路,推出了徒步觀光體驗、探秘神奇傳說等生態旅游產業;以西侯度、圣天湖等地成功舉辦國家級體育賽事為內容,開啟了中條山自駕游、環鹽湖馬拉松等為主要內容的體育賽事旅游產業;以芮城縣國家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大運汽車和山西建龍集團等為主體,打造了“創意觀光+科普研學+生態休閑”工業化文旅產業;以運城康養城、印象風陵等項目,延伸集養生休閑度假、民俗名吃文化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產業生態鏈,形成了“醫—藥—健—養—游”五位一體的康養新業態。
四、與非遺文創融合,拓展文旅傳承新內涵
深入挖掘26項國家級和153項省級非遺項目蘊含的核心價值,強化“三化”舉措,將非遺活化,讓文物說話,使游客看非遺、聽非遺、樂非遺、品非遺、享受非遺帶來的樂趣。一是景區傳承非遺戲曲常態化。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旅游景區融合,稷山高臺花鼓、蒲州梆子等享譽國內外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在解州關帝廟、神潭大峽谷、運城印象等景區常年駐場演出,近3年達8000場次。與央視總臺《跟著書本云旅行》欄目組聯合攝播的關帝廟、絳州鼓樂等十余個非遺項目,通過央視科教頻道宣傳非遺傳承,講述河東故事,弘揚運城文化。二是非遺文創產品市場化。建立非遺文創產品研發基地,與北京、西安等地的創意設計公司合作,研發出“關公”信俗、絳州剔犀、稷山螺鈿漆器等九大系列文創產品40余種,創收2000萬余元。三是文化研學實景化。打造了澄泥硯、絳州鼓樂、墾畦澆曬產鹽工藝、花饃、剪紙等制作生產為重點的5個非遺傳習展示基地,在芮城永樂宮、萬榮晉漢子農莊創建了“非遺傳承研學基地”。同時,推出了“黃河岸邊非遺游”“一場硯(絳州澄泥硯)遇邂逅絳州”的非遺研學游等,讓廣大游客在賞遺研遺中增強對歷史存遺的認同感和傳承保護意識。2020年前10個月接待研學30余萬人。
五、與鄉村振興融合,助力全面小康新活力
堅持以發展鄉村旅游助力決勝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旅游扶貧“三大工程”。一是舉辦節慶旅游升級工程。著眼“華夏文明全域旅游核心區”目標定位,樹立國際化理念,聯盟國內外團體,突出新時代主題,連續舉辦“民俗文化旅游年”“美麗鄉村百化節”“年度關公文化節”和“果博會”“工博會”“醫博會”等重大文旅盛事,運城果品出口69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9月22日,成功舉辦全國第三屆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帶動國慶期間旅游收入26.7億元。二是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工程。深入挖掘農村面塑、剪紙、木雕、戲曲臉譜、名小吃等非遺文化,保護歷史名鎮名村,打造了4家山西省4A級旅游鄉村示范村、20家3A級旅游鄉村示范村,命名了一批“黃河人家”,大力建設沿黃鄉村旅游帶。實施嵐山根·運城印象旅游區和夏縣西村休閑度假村提升,使運城特色文化元素和現代時尚文化元素相融合,助力鄉村旅游提質。三是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在文化資源富集、地方特色鮮明的鄉村建設50個鄉村文化記憶展館,以“鄉愁、鄉風、鄉韻”為主題,打造了一座座“文旅驛站”,有效保護和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推動了文旅融合新發展,全面開啟了全市鄉村振興新局面。(中共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