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凡到卓越,需要具備這3點品質
稻盛和夫是商界的一個傳奇,他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一直以來都倍受人們的推崇,像任正非、馬云、俞敏洪等企業家都曾親自登門拜訪,向他請教。
然而與其他許多商界大佬不一樣的是,他的成功,并非是因為他有一個很高的起點。相反,他的起點很低,甚至比許多同齡人都要低。
稻盛和夫年輕的時候,曾遭遇不少磨難與困境,他出生在日本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讀小學時,他得了肺結核幾乎快要病死,初中、高中、大學考試常常不及格,高考時沒能考進心儀的大學,最后沒辦法去了本地一所大學。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卻面臨戰后蕭條的經濟,根本就沒工作可做,最后在老師的介紹下,才進入一家公司實習,可沒想到的是,那時公司已經瀕臨破產,和他同去的4個同學沒過多長時間就都辭職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那里,他因為沒地方可去,只好繼續待著......
稻盛和夫年輕時的遭遇,和當下許多年輕人是一樣的,上了普通的大學,進了普通的公司,做著普通的工作,普普通通,碌碌庸庸,前途一片迷茫。
但不同的是,稻盛和夫沒有讓自己沉淪下去,他憑借自己的毅力和忍耐,潛心研究技術,鉆研發明創新,最后他研發出了世界領先的陶瓷技術,給快要倒閉的公司帶來生機,后來在他27歲的時候,人生開始爆發,甚至是走上了人生的快車道,從此一路高歌。
那到底是什么影響并改變了他?讓他的人生突然就開始逆襲了呢?
一個人的狀態,是思維方式呈現的結果,我們今天的狀態,是過去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我們未來的狀態,是今天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其實很多關于人生運勢的問題,無論是倒霉、災禍、貧窮,還是幸運、樂觀、發財,都是思維方式決定的。一個人想要走出困境、化解災禍、改變命運,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思維。
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頗有趣味。
上帝看到一個乞丐非??蓱z,就化作一個老人去點化他。
上帝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錢,你將如何用它?
乞丐馬上回答說:拿到錢,馬上買個手機。
上帝很納悶,有些不解,也有些期待。
乞丐說: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討。
聽到乞丐的回答,上帝很失望,但還是繼續問道:那如果我給你10萬元錢,你想做什么?
乞丐喜出望外,說道:我要去買一輛車,這樣我以后出去乞討就方便多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沒有死心,再次加大金額,說道:給你1000萬元錢呢?
這次乞丐眼里直接閃著亮光,說道: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來。
上帝聽完很高興,以為乞丐突然間開竅了,卻沒想到乞丐說了一句話,差點讓他吐血:到那時,我就把我領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捧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最后,上帝只好無奈地走了。
故事很簡單,道理卻深刻,故事中的乞丐,面對機遇,始終改變不了一個乞丐的思維,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更好地行乞,卻沒有想過抓住這個機遇,改變不再行乞的命運,更想不到有了錢還用行乞嗎?
這種思維定式,注定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是故事,但以小見大,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被這樣的思維所限制了。
人,千萬不要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也不要被思維限制了人生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想進入一家心儀的公司,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然而現實的真相是,80%以上的人都不能如愿以償,常常事與愿違。
即使你幸運地進入了自己心儀的企業,但是要能被分配到自己所期待的崗位、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種機會幾乎不存在。所以說,大部分初出茅廬的新人,必須從“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開始。
但是,大多數人都抱著勉強接受、不得不去做的消極態度,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對自己當前的工作總是感到不稱心,于是滿腹怨言、怪話連篇。日復一日,本來潛藏著無窮潛力、前程似錦的人生只會變得越來越暗淡。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各行各業那些頗有成就的人,有許多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多喜歡那份工作,也是從排斥到接納的過程,也是由不喜歡到逐步熱愛的過程。
這時,與其愁眉苦臉、抱怨不斷,不如調整心態、坦然接受,因為你“愁”也改變不了什么,除非你不干了,所以接受是最好的選擇。
稻盛和夫講到一個案例:在京瓷發展的這些年當中,公司的許多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并不是那些能力出眾,聰明過人的人才,而是那些看起來資質一般,能力一般的普通人。
因為聰明的人往往想法多,選擇也多,沉不下心來做一件事情,除非這件事情成效快、利益大。
而那些資質一般的普通人,或是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或是因為沒想那么多,只是想著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全部的熱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當下的工作當中,最后慢慢地成了專家,把工作做成了自己的事業。
其實,對待工作,最重要的是態度和熱情。
態度決定成敗,每個人的命運并沒有既定的軌道,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不同方向,積極的態度能推動人們邁向成功,消極的態度只會使人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熱情就像生命的催化劑,它能讓平淡如水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每個人的工作不可能盡如人意,即便是你很喜歡的工作,時間長了,也會產生厭倦,這時保持熱情的重要性就凸顯了。
面對工作,與其扼腕哀嘆,不如挽起袖子努力干;與其抱怨時運不濟,不如打起精神、做好準備,等待機會的到來。無論何時,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即使我們一無所有,至少還能去熱情的生活。
魯迅說:如果一個人,能用十年的時間,專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我特別認同,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專業,專注可以說是普通人從平庸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一次專注于做一件事,就能夠把這件事做好。長時間專注于某一個領域,就能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里面說道: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至少1萬小時的錘煉,這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也就是說,普通人只要專注于某一件事1萬小時,也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專家,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因為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能夠處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那么我們就需要對自己要專注的東西有所選擇,有選擇地專注于某一方面,并自動忽略另一些方面。
李小龍曾說:我不怕練一萬種招式的人,怕的是把一種招式練一萬遍的人??芍^是一語中的,樣樣會不如三樣好,三樣好不如一樣絕。
稻盛和夫先生曾多次表示,他本人并不器重才子,曾經有很多優秀且聰明的人才進入京瓷公司,但正是這些優秀的人才認為公司沒有前途,紛紛跳槽。
所以迄今為止,留下來的那些都是當初平凡的、不太聰明的、無跳槽才能的,甚至是被認為愚鈍的人才。但是在10年、20年后,這些曾經被認為是愚鈍的人才都已經晉升為各部門的領導。
是什么讓愚鈍者變成了非凡的人物呢?
孜孜不倦、持續專注的力量是解開平凡魔咒的秘訣,亦即腳踏實地地走過每一天,每天堅持積累,使得平凡變成非凡。
歐陽修筆下賣油翁的故事,也說明了專注的重要性,賣油翁把油通過銅錢孔倒進油壺里面,并且銅錢上沒沾一滴油,這種技藝常人是無法做到的,當別人問他有什么訣竅時,賣油翁說:無他,唯手熟爾。
賣油翁那時雖然不懂什么一萬小時定律,但是他用自身的技藝告訴我們,簡單的事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用心做,你就是專家。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請記住,如果聰明人依仗自己的聰明而不付出努力,就會逐漸變得平庸,如果愚鈍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而刻苦努力,就會逐漸變成非凡的人。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最偉大的成就來自于最長的時間和最久的耐心。
其實每個能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要蟄伏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期間,要度過一段“潛水艇”似的生活,暫時隱形,找尋目標,耐住寂寞,積蓄能量,日后方能成功地“浮出水面”。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遭遇,都沒有稻盛和夫當年那么悲慘,可總有不少人抱怨自己的不幸,抱怨世界不公平,主要原因是他們太浮躁、太淺薄、沉不住氣,他們不懂得“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凡是做出一番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是不懈努力,歷經艱辛,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埋頭于自己的事業,最后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