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轉型 堆紅砌綠
申報省技改資金支持項目18個,工業技改投資累計完成55.4億元,同比增長30%,傳統產業改造大刀闊斧進行;
鋼鐵、電氣機械等重點行業產銷兩旺,黑色金屬壓延業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2%,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10.6%,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80.8%,先進制造業發展突飛猛進;
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占規上工業比重為11.5%,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
上半年,全市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實體經濟,大力實施“三大基地”建設、“三個發展計劃”、民營經濟改革“五項工程”,夯實了工業基底,推動工業新型化步伐,不斷提升全市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1月—6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2.8億元,同比增長9.5%,高于全省增速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三去一降一補”持續發力
全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破立降力度,深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升。
去降補持續顯效。在抓好落后產能出清基礎上,全市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三年專項行動,上半年,全市工業技改投資累計完成55.4億元,同比增長30%。
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有效提升。在新型產業培育上,汽車制造業、醫藥、電氣機械等制造業分別增長17.9%、75.5%、89.5%,帶動全市高新技術制造投資同比增長66.7%,高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1.3個百分點,高出二產投資增速69個百分點。同時,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逐步成長。
1月—5月,全市共減免各項稅收32.25億元。其中,支持金融資本市場減免4.6億元,促進小微企業減免3億元,節能環保減免1.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8.3億元,同比增長12.7%;實現利稅58.6億元,增長9.8%;實現利潤37.2億元,增長8.9%,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提升。
“三大基地”建設夯實基底
依托聞喜、新絳、河津3個精品鋼園區,“中西部精品鋼基地”關聯產業集聚,6家鋼鐵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261億元,占全市工業的27.7%。“國家級鋁鎂合金產業基地”技術創新中心正式申報,銀光鎂業軍民融合產品邁出新步伐,64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占到全市工業的 10.6%。以大運汽車為龍頭,“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基地”注重以企招商,涵蓋的22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億元,占全市工業的8.6%。
作為全省唯一的無煤少煤市,我市以“三大基地”為主戰場,加快鋼鐵產業改造升級和產業鏈延伸,促進產品高端化、鏈條化;
加快煤電鋁材一體化步伐,推動“一中心兩試點五園區”建設,延伸鋁鐵合金深加工產業鏈;以大運汽車為核心,打造完整產業體系,努力構筑起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新優勢。
上半年,全市鋼鐵行業快速增長,化工行業明顯回暖,工業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從產品質量看,全市監測的25種主導產品中,15種產品產量呈正增長。其中,電機增長131.3%,金屬鎂增長45.9%,鐵合金增長35.4%。從產品價格看,鋼材、焦炭、氧化鋁、水泥等比去年同期均呈增勢。其中,鋼材價格每噸上漲約250元,氧化鋁上漲約240元,電解鋁上漲約150元。從重點企業看,建龍、高義、宏達等企業產值增速均在20%以上,全市黑色金屬壓延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2%,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10.6%。
“三個發展計劃”成效顯著
94戶“龍虎榜”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60.1億元,同比增長8.8%,占全市規上工業的80%;全市孵化創辦小微企業4416戶,創造就業崗位3.7萬余個,新認定省級“雙創”基地4個,申報國家級“雙創”基地1個;各級“鳳還巢”機構關心關愛服務在外人員35.8萬人,運城籍在外人士回鄉創辦企業792家,帶動就業1.7萬人,累計吸引各類投資400億元,落地92.1億元……
上半年,我市將實施“三個發展計劃”作為推動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在“龍騰虎躍”發展計劃上,謀劃一批工業轉型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在“群星燦爛”計劃上,突出抓好“雙創”基地建設和企業“小升規”,全面激活市場活力。在“鳳還巢”計劃上,開展在外務工和創業人員座談會、懇談會和招商引資推介會,吸引更多運城籍在外人士回鄉投資創業。
實施創新驅動。全市組織開展“企業上云”云服務平臺培訓,山西建龍取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認定證書。加大高新技術領域投資力度,完成第一批12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機構,已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03家。與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24家企業與運城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努力實現技術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快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深入實施民營經濟改制、管理提升、資產證券化、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認證、品牌戰略“五項工程”,制定出臺7個方面25項具體政策,促進全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建立規范改制培育目標企業庫,3家企業已改制完成,79家民營企業進入改制程序;民營企業資產證券化進程加速,大運汽車已向證監會遞交IPO報告,寰爍股份、大禹生物積極爭取科創板上市,豪鋼鍛造開展主板上市前期工作,8家企業在“晉興板”掛牌;民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收集全市“雙公示”信用信息數據15萬條;聞喜永祥和煮餅、南耀離餅業、絳州澄泥硯等3家企業獲批“三晉老字號”,全市有效商標注冊量超過2萬件,民營經濟品牌戰略初具雛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