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渭南|活著就要較真
邵明明也沒想到自己一個初中還沒畢業的人竟然能創業成功,甚至還帶動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每每有人問起創業心得,他都靦腆一笑:“也沒有啥,大概就是我這個人比較較真,干事情能堅持。”
較真,在別人的字典里也許頗有貶義,但邵明明卻篤定地認為這是個好詞。“較真代表著一股努力向上的勁兒,要沒有這股子勁兒,別說創業,就連基本的生存都有問題,我經歷的苦難多,每一個都能把人打趴下。”腿腳不便的邵明明頓了頓,慢慢走出辦公室,來到鵝場的池塘邊。
正是盛夏時節,鄉間草木蔥郁,華陰市鴻豐養鵝專業合作社內千余只大白鵝在池塘中游玩嬉鬧,時而引頸高歌,時而把頭埋進水中吞吃泥皮,眼前生機勃勃的一切令他的臉上又浮現笑意。
“現在我們合作社有1萬多苗種,帶動了全村14戶貧困戶41人加入,去年每戶從鵝廠保底分紅就有3000元。今年,我們新引進了一批苗種,還在不斷開拓買方市場,我們宋峪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邵明明笑著。
想起2016年初剛剛回來給村里提出想要發展養鵝產業的時候,除了鐵哥們村主任武磊支持他之外,村民們多半都抱有懷疑的態度,人們都說:“雞鴨都不好養,那鵝能養好嗎?就算養好了,賣到哪去,有人買嗎?能掙錢不?”人們篤定,這就是年輕人瞎折騰。
也有關系好的人來勸他,不要干這個,到時候賠了可咋辦?這要擱別人,估計也就聽人勸放棄了。可邵明明偏不,自小經歷過的人生打擊,歷練了他的堅韌性格。
7歲時摔落深溝導致右腿受傷,家境貧困無錢醫治,父親為給他籌錢治傷去潼關賣棉花卻意外身亡。迫于生計,母親帶著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改嫁,邵明明便交由年邁的爺爺照顧。
彼時,爺孫倆連飯都吃不上,靠著鄉親們的接濟維持生活,更別提治病了,邵明明因此落下殘疾。因為生活太過拮據,初中還沒畢業他就輟學了。然而,邵明明深知,在社會上生存,需要一技傍身,尤其對于窮苦的孩子。躲在村里只能受窮,14歲那年,他離開了家鄉,靠撿破爛給自己掙學費,來到渭南學烹飪,學成后在飯店打工。
“打了3年工,聽人說南方能掙到錢,我又去廣州,結果卻被一個黑中介騙了。”如今憶起那段經歷,邵明明還是不免落淚:“當時我身上就剩了10多塊錢,沒錢買鋪蓋和洗漱用品,大冷天睡光床板,沒有刷牙也不敢和人說話,鞋底快掉了就用膠水粘……”為謀生,17歲的他進了一個小皮具廠打工。一個月后,他領了120元工資,這才有錢買鋪蓋。
但邵明明不滿足于那么一點工資,他邊工作邊學技術,因為勤勞肯學,工資漲了,還升任了車間主任、廠長,甚至還自己開辦了皮具廠。
那年,他26歲,生意紅紅火火,對未來充滿憧憬。然而,2012年他接到一個大單子,做好了皮具卻被毀約,直接損失了60萬元。
“當時我把廠子轉讓了28萬元,清了一部分供貨商貨款。但工人工資沒錢付,不能虧待下苦人。”邵明明是這樣想的,盡管當時他也傻眼了,但仍然咬牙硬撐,在原同事的介紹下只身前往菲律賓打工,并憑借過硬的技術站穩了腳跟。在國外打工掙來的錢,他先給工人們付工資。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邵明明從一名河南籍同事那里了解到了白鵝養殖,便生了創業的想法。“在國外的時間越長,就越想回家。高工資或能一時留住人,但是留不住心。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但我很清楚自己還是要回來,經歷了這么多事情,我不怕自己干不好什么。”邵明明說。
2016年春節,邵明明回到了家鄉——華陰市孟塬鎮宋峪村,這兒早不似他離開時的模樣,平整的水泥路不再塵土飛揚,鄉親們的瓦房變成小平房,以前心心念念的自來水如今通到了各家各戶。聊天時他才知道,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人們都改種了能賣上價錢的核桃。方方面面的變化,給了邵明明一個又一個驚喜,他暗暗慶幸,自己回來對了!
迫不及待找到兒時的友伴武磊,他已經是村主任,聽說明明要回鄉創業,武磊很高興,兩人竟聊了個通宵。后來,在村兩委和華陰市文物旅游局駐村書記的支持下,購進了2000只鵝苗開始養殖。經過兩個多月的咬牙堅持、跑銷路,8月下旬,1800多只鵝順利出欄,他們掙到了回鄉創業的第一桶金。
看到養鵝能掙錢,鄉親們紛紛想要加入。“小時候吃過百家飯,今天就不能只顧自己發展。”只要村民想養鵝,邵明明得知后便無償提供技術和銷路支持。他還成立了鴻豐養鵝專業合作社,專門吸納村民入社,就在大家都盼著賺錢的時候,那年卻爆發了禽流感,鵝也賣不上價,不但沒有賺錢還賠了4萬元,但邵明明自己擔了這些損失,沒短下村里養殖戶一分錢。
如今,邵明明的鴻豐養鵝專業合作社有27戶加入,其中還包括14戶貧困戶,養殖場忙的時候,他就聯系貧困戶前來務工,付給勞動報酬。
“我們合作社還將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從鵝的產業化角度經營,建立完整產業鏈,帶動更多鄉親發展白鵝養殖,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致富。”邵明明對未來充滿憧憬:“現在黨和政府有這么好的扶貧政策,只要我不松勁,較真地干事業,我們一定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