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巧合是機緣《悟而后醒》
悟而后醒
離欲上人(公元1887-1992年),四川省合川縣泥溪鄉人。俗名侯喻君,秉性剛毅,智慧過人。家世經商,年十五時,家道衰落,一貧如洗。一日在姑母家偶閱《金剛經》,頓有所悟。從此看破名利,離家訪道。
1922年在射洪東山寺,依本空、思摩二位老長禪師披剃,法名覺空,字離欲。修頭陀行,寒暑不綴,歷時三載,恍然大悟。
離欲禪師一生,刻苦修行,深入禪觀,悟佛心要,而對廣大弟子,則據根機,普遍教人念佛,求生凈土。他說:“人的自力是有限的,佛的愿力和慈悲則是無限的。人的自力好比細微的針,佛力則好比巨大無比的磁山。我們學佛修行,必須明心見性以求清除自身的一切諸緣障礙,再加以誠心勤力、老實念佛,接受無限的佛力接引,才是事半功倍之道。”
對于怎樣學佛修行,離欲禪師認為:學道之要領,必須從去妄念入手,三藏十二部,可用“去妄”二字概括。
妄心與真心本來是一體兩面,妄心附著于真心,妄心去,則真心自顯。古德云:“打得念頭(妄心)死,許汝法身(真心)活”,真實不虛。如何去妄?須發大心,用功修行,勵志了脫生死,廣度有情。
同時,應時時處處檢查身口意三業,管好六個子弟——眼、耳、鼻、舌、身、意。
古德修行時,每天身上掛一個袋子,心中起一個邪念,即撿起一粒黑豆放入袋內;起一個善念,即撿一粒白豆放入袋內,夜里總結一天善惡念頭的多少。最初黑豆多,白豆少;以后逐漸白豆增多,黑豆減少。這樣就把修行的重點放在行上了。總之一句話,要從起心動念頭處腳踏實地用工夫,別無取巧之法。
曾有幾位初學佛的居士問:“我們的妄想雜念總是很多,怎么辦?”
離欲禪師答:“你們要隨時隨地管好自己的六個徒弟!”
眾人面面相覷,“我們哪有徒弟!”
一位居士若有所悟:“眼、耳、鼻、舌、身、意。”
離欲禪師笑道:“不錯,凡夫學道,妄念太多,猶如一塊染污了的白布,想要洗凈,不容易呀!要多念佛,清凈身口意三業,同時多誦經禮佛,總有一天會有所悟的。”
悟而后醒,生活中,無非就是因這六弟子而生事,若把它們管好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清凈了,我們的生活也就清凈了,何處是煩惱?真是如夢初醒,當頭捧喝!
智慧小語:明佛之理,觀佛之行,學佛之德,成佛之智。念佛從用心開始,學佛從做人開始。老實念佛,靜心念佛,定心念佛,無念念佛。言不離正論,動不離正行,心不離彌陀。這便是離欲禪師一生的悟禪之道。
禪林百科:藏傳佛教的法器之(一)——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壇城,藏語稱作“吉廓”。曼陀羅源于古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動,那時的人們為了防止“魔眾”的入侵,修密法時就在修法場地修筑起一個圓形或者方行的土壇,在土壇上修法,邀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親臨作證,由此構成了后世壇城的基本框架,演變出多種形式和類別的曼陀羅。壇城作為象征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眷屬眾神聚居處的模型縮影。
——摘自《心靈的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