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 抱團發展
盛夏時節,臨猗縣臨晉鎮西關村村南,一片綠油油的“五色紅薯”秧苗生長正旺;在村西南角,一座集速凍、冷鮮、恒溫于一體的冷蔬保鮮庫已建成投用;保鮮庫正前方,一個具有現代感的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正在建設……
這是西關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鏡頭。
支部引領強改革
西關村位于臨晉鎮西部,轄5個自然村3021口人5580畝耕地,主要以種植蘋果和鮮桃為主。2018年,該村立足城郊結合處的實際,解放思想,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該村“兩委”班子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民主決策機制,凡是涉及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策略、新上項目、新辦實體和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都嚴格按照市場調查、科學評估、民主決策的程序組織實施。該村還多次召集村組干部、群眾代表和黨員集中討論研究,確定發展方向,選準發展路子,增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2018年,西關村“兩委”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思路,扎實開展清產核資、認定成員、量化股權、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社等。該村分清政社事權,村委會和經聯社明確各自職責,村委會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實行分賬管理,做到“政社分開,政資分離”;規范會計核算,堅持“民主、公開、公平”;強化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法人治理機制,并制定相關議事制度,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支撐激活力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錢從哪來?”這是擺在西關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難題。西關村集體機動地存量較大,但分散零碎,難以產生效益。村“兩委”班子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置換整合的方法可行。方向已定,馬上行動!村組干部進巷入戶,耐心講解,大力宣傳,最終置換整合土地230畝,出讓130畝用于招商引資項目用地,產生收益100萬余元。
“集體有了錢,怎樣才能讓‘錢生錢’?”這是西關村“兩委”班子一直思考的問題。“錢不流動花幾年就沒有了,只有擴大生產,才能產生效益。”這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林給出的答案。
為了讓“錢生錢”,村“兩委”發動村組干部、黨員和廣大群眾,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將整合土地收益的100萬元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原始資金,實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一座集速凍、冷鮮、恒溫于一體的多功能冷蔬保鮮庫。該項目由集體出資86萬元(其中,向上爭取資金70萬元,集體出資16萬元)、合作社社員入股214萬元、貧困戶投入人力,目前新型千噸冷蔬保鮮庫已完工投運。
建設股份經濟聯合社農產品展廳,是今年3月西關村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多樣性特色產業實施的又一項目。經過多次研究討論,村集體投資150萬余元,恒治果園種植合作社投資50萬余元,在保鮮庫正前方,修建一座股份經濟聯合社農產品展廳。目前,項目主體已完工,預計8月中旬試運行。
紅利反哺惠村民
管好“錢袋子”,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制度,才能有效提升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讓集體經濟發展的果實反哺給廣大村民,才能激發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的主動性。
在紅利分配上,西關村按照“3331”的比例進行分配,即集體留存30%,用于擴大再生產;公益事業30%,用于基礎設施提升再改造;社員分紅30%,用于集體經濟組織社員年底分紅;扶貧基金10%,用于扶貧項目,助力貧困戶早日脫貧。
去年,西關村對1700米田間路進行硬化,實現各地塊田間路全貫通;新建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對自然村斷頭路和主巷道進行綠化硬化亮化,并鋪設污水管網,村里道路更加平坦和寬敞了。“住在西關,我很幸福!”村民李明德情不自禁地說。
“以前開村民大會,村民都是稀稀拉拉的,現在積極性很高,我們村干部干事也有了底氣。下一步,我們要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生活舒心、腰包更鼓!”村黨支部書記王林信心滿滿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