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鹽湖區雷家坡:黨員干部把頭帶 文明新風撲面來
在運城市鹽湖區,稍微年長的人都知道,雷家坡以前是個有名的貧窮落后村,生活水平低下,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就像一面“荒坡”,滿目蕭瑟,毫無生氣。近年來,雷家坡窮則思變,奮起直追,舊貌換新顏,一下變成遠近聞名的黨建先進村、富裕小康村、德孝文化村。
近日,記者走進雷家坡,看到這里干凈整潔,綠樹成蔭,街道兩旁的一排排路燈,就像一個個站崗的士兵;廣場中央,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們穿著干凈、統一的服裝,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采訪那天,村里剛好迎來一批外地來參觀的客人。村黨支部副書記姚永計聲情并茂地講起他們村的發展史。
“我們雷家坡人有點‘雷’。大伙過日子不愛比錢多錢少、房大房小,就愛比家和不和、娃孝不孝、老人身體好不好;娶媳婦嫁閨女不愛比彩禮多少、業大業小,就愛比家風正不正、口碑好不好;過紅白事從不比車多車少、飯瞎飯好,就愛比守不守規矩、亂不亂風氣;當干部不比向上面要了多少錢、干了多少“政績”工程,就愛比大家認可不認可、群眾中威望高不高……”
雷家坡是一個純農業村,位于龍居鎮東南,全村6個村民小組,1512口人,耕地2286畝,現有32名黨員。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該村黨支部一班人勇于擔當,真抓實干,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先后引進資金7000萬余元,吸引13家企業入駐,解決了村里近300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全村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村黨支部連年被評為鹽湖區先進黨支部、紅旗黨組織。該村先后被評為“運城市文明村”“山西省文明村”。2015年3月,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文明村鎮”。2016年7月,雷家坡村黨支部榮獲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姚永計說:“黨的建設,實際上就是人心建設。”2006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初期,村子里人心渙散,村民之間矛盾不 斷,各項工作很難開展。支部書記楊啟剛意識到,要想村民致富,首先要把黨員隊伍建設抓起來。然而,當時村里窮困潦倒,連個開會的地方都沒有。姚永計清楚地記得,2006年第一次的全體黨員大會,是在村里一家小賣鋪里召開的。當時來的黨員并不多,楊啟剛在會上說,一定要把雷家坡的風氣變變,把倒下的人心扶起來。他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爭當興村富民排頭兵。
姚永計接著說:“第二步,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大力改變村容村貌,給村民創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發展環境。當時,村里垃圾遍地都是,我們租了一輛垃圾車,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干了七八天,將多年積攢的垃圾全部清除掉了。第三步,組織黨員學習,提高黨員素質。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定下每月“三會一課”制度,決定村里的重大決策。我們要求村民做到的,黨員要帶頭做到;要求黨員做到的,支部成員首先要做到;要求支部成員要做到的,支部書記要率先做到,加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2006年,我們的目標是要辦實事、辦好事,帶領群眾致富。于是,村黨支部趁過年搞了一場慰問活動,并將其延續至今。由于集體經濟沒有流動資金,楊啟剛書記就從自己家里拿出3000元錢買慰問品,送給村里70歲以上老人。正是因為這個舉動,感動了人心,改變了村民對新一任領導班子的看法。”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雷家坡離龍居鎮和解州鎮較遠,自古以來各種集市貿易交流活動,村民們都要起早摸黑,跑很遠的地方。為方便群眾、發展經濟,村委會決定在村里舉辦第一次物資交流會。姚永計帶領黨員到十里八鄉散發傳單,利用廣播車等進行大量宣傳,并邀請戲班來村里唱戲。第一次交流會如期成功舉辦。從此,村里每月農歷初一、初七舉辦集市就固定了下來。
在一次集市上,一位老人的舉動讓姚永計心酸了很久。這位老人在水果攤位前徘徊了許久,想吃香蕉,但卻身無分文。賣水果的小伙子得知原因后,便主動給了老人一把香蕉。
姚永計得知此事后,對村里所有家庭進行了明察暗訪,心生一計,要求村里的子女和爸媽簽訂贍養協議。
2012年重陽節這一天,雷家坡村組織開展簽訂贍養協議活動。內容包括文明家庭的方方面面:給父母“洗一次腳,來一個擁抱,喊一聲爸媽”。全村共有67個家庭報名參加。
首先,兒子、媳婦面對父母、公婆大聲叫三次“爸”“媽”。在大庭廣眾之下聽到這個久違的稱呼,不少老人眼里噙滿淚花。接著,子女和老人緊緊擁抱三分鐘,體味小時候父母怎樣日日夜夜把自己抱在懷里的親情。最后,兒女、媳婦、女婿給父母洗一次腳,回憶一下小時候父母是怎樣把自己拉扯大的。洗著洗著,場上場下哭成一片。
洗腳、擁抱、喊聲爸媽、簽贍養協議,讓看似普通的親情如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涌進心田。在公開場合做這些事,確實怪“雷”的,但收獲的卻是理解、親情和感恩。
“日間照料傾真情,老人休閑樂無窮”。這是龍居鎮雷家坡村老年協會副會長李天鎖為贊美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吟出的一句順口溜。
雷家坡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日常起居成了“老大難”。姚永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2年8月,姚永計主動請纓,牽頭籌辦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他每天天剛亮就開始工作,既要組織干活,又要到城里買材料,晚上十二點前從未睡過覺。一個多月的奔波和忙碌,姚永計累倒了,住了一個多月院。出院后,照料中心已投入運行,他又肩負重任,當上了中心主任。
姚永計守在照料中心,每天買日常用品,并做好登記。看生活標準定為多少,老人能否滿意;看花銷多大,村里和個人能否負擔得起。兩個月后,他摸索制定出個人交100元,集體每人補貼100元,廚師工資、水電等其它費用100元,每人月平均300元的伙食標準。
姚永計介紹說,照料中心的飯菜,要比老人們在家里吃得好一大截,飯菜每周不重樣;吃過飯,老人們還可以一起看看電視、寫寫畫畫、打打牌、嘮嘮家常;累了,每人有一張床鋪,可以休息。村里人還自發組建了一支幾十人的志愿者服務隊,輪流到照料中心給老人們梳頭、洗頭、理發、剪指甲、洗腳、洗衣服、洗床單被罩、打掃衛生,還陪他們聊天、談心、唱歌,使老人們的心情更加愉悅舒暢。
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訴記者:“我住在這里一點都不孤單。我們這些老人們沒事曬曬太陽,聚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吃得好、住得好,一年還發幾身新衣服呢。”
人心齊,泰山移。姚永計告訴記者:“讓每個村民都過上美好生活,就是我們黨支部的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