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熠熠耀光彩 助力建設大運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中小企業在稅收貢獻、科技創新、吸納就業等方面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如何催生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使其不斷做大做強,讓全市經濟熱鬧起來,推動實現轉型高質量發展?運城市以“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為抓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諸多創新性做法值得分享和借鑒。
實效:千帆競發,“五小企業”群星熠熠
“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的全稱是“五小企業”創新創業計劃,該計劃立足自身實際和特色優勢,旨在動員全社會力量,調動全社會資源,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以“綠色小食品、傳統小工藝、精細小制造、名優小作坊、新興小電商”等“五小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事實上,與“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相互銜接的還有“五五五”轉型發展計劃(“龍騰虎躍”計劃)和在外務工人員關心關愛計劃(“鳳還巢”計劃),它們統稱“三個發展計劃”,是運城加快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
2017年,在中部振興崛起和山西省轉型綜改積極推進及“大運城”建設新的發展形勢下,運城市委書記劉志宏在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上首次提出“三個發展計劃”。三個計劃瞄準全市各類企業,層層遞進,互為補充,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的“群星燦爛”育苗計劃實施近兩年來,持續推進全市以“五小企業”為主的中小微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在今年全省開展的“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中,運城著眼“三個戰略定位、四大戰略目標”,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系列減稅降費舉措,加快推進“群星燦爛”育苗計劃實施,使全市中小微企業形成千帆競發的嶄新局面,可謂星光熠熠,奪人眼球。
“熱騰騰”的數據振奮人心。截至目前,全市以“五小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發展到1.86萬戶,同比增長14.81%。從業人員53.83萬人,同比增長5.87%。中小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6戶,同比增長2.86%;完成工業產值169.22億元,同比增長9.44%;營業收入199.87億元,同比增長10.47%;上交稅金10.14億元,同比增長8.3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68億元,同比增長8.15%。
這組經濟數據在全省范圍內的橫向對比穩居前列,從自身時間軸上審視的縱向對比,變化也有目共睹:
2017年,運城市中小企業完成工業產值705.28億元,同比增長7.65%;營業收入812.24億元,同比增長6.96%;上繳稅金42.95億元,同比增長7.72%。
2018年,完成工業產值805.6億元,同比增長14.22%;營業收入921.24億元,同比增長13.42%;上繳稅金47.92億元,同比增長11.58%。
顯而易見,兩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增長趨勢。不可否認,“群星燦爛”育苗計劃在“三個發展計劃”中承上啟下,發展態勢強勁。它無疑成為助推大運城建設、實現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抓手:目標明確,“雙15”工程有的放矢
“群星燦爛”育苗計劃何以能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就立竿見影?讓我們首先把視線拉回到去年的“工博會”上。
2018年7月16日至30日,運城市成功舉辦首屆“五小企業”工業博覽會。一組數據能夠說明此次工博會結出的累累碩果:15天的會期,總計參展人數超過10萬人次;線上線下營銷總額3.8億元;正式簽約項目14項,投資總額94.16億元。展會期間人氣爆棚,50多家主流媒體強勢關注,多條新聞在24小時內點擊量累計突破百萬。首屆“工博會”的主角是特色中小企業,其呈現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為更多“五小企業”創辦者帶來提升的可能。
應該說,這場展會的成功舉辦得益于運城市針對“群星燦爛”育苗計劃所推出的“雙15”工程,展會上所展示的,都是這一工程培育出的精品。
“雙15”工程,即推出“10”大特色品牌,打造“10”個專業化生產基地;建設“5”個文化產業示范園,形成“5”個文化產業群體,使具有區域歷史文化特色、彰顯新經濟新模式的“五小企業”,成為專業化程度高、配套協作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的“小巨人”企業。
具體來講,“10”大特色品牌圍繞綠色小食品加工來打造,包括聞喜煮餅、稷山麻花、平陸百合、絳縣山楂、永濟蘆筍、鹽湖鍋巴、芮城麻片、垣曲核桃、夏縣柿餅和河津芝麻糖。借助“雙創”活動和“互聯網+”模式,這些品牌企業得到長足發展。其中,聞喜煮餅現有永祥和、德祥隆等品牌企業近30戶,年產量1500噸,產值近億元。絳縣山楂食品加工企業有維之王、新鑫食品、懿德諾山楂醋等30余戶,共有果脯、蜜餞、果醬等8個系列30多個品種。其中的“維之王”成為國家級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中國馳名商標,山楂蜜餞名揚海內外,遠銷美國。
立足傳統工藝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運城結合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全力打造“5”個文化產業園和“5”個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產業群體。5個文化產業園涉及“本命年”“青銅藝術”“澄泥硯”“云雕”和“玻璃器皿”5個主題,它們都已初具規模。而5個產業集群也正在形成,包括民間傳統手工藝產業、傳統制作產業、傳統歷史文化產業、民間特色產業和民間手工藝文化產業5個群體。
圍繞產業鏈配套要求,運城傾力發揚工匠精神,立足“精細小”制造潛在優勢,優化要素配置,全力打造“10”個專業化生產基地,包括鹽湖區汽車零配件配套基地、礦用潛水泵生產基地等。與此同時,該市因勢利導,努力打造100家新型家庭小作坊龍頭企業,由此帶動全市家庭式小作坊企業“跳躍式”發展。如今,臨猗晉糕,夏縣笤帚、堅果炒貨等新型名優小作坊,已經成為河東大地的一道“亮麗”風景。
運城還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產業,以鹽湖區星河“雙創”基地為中心,以河津、永濟、聞喜為支點,輻射帶動其他縣(市)、開發區創業孵化“互聯網+”企業。同時,運城傾力整合社會資源,聚集特色優勢,大力建設和發展小微型服務平臺,包括小金融、小擔保、小租賃等服務內容。
路徑:善用財力,“六大工程”全面開花
為了全力實施好“雙15”工程,通過不斷的努力,將株株幼苗培育成參天大樹,運城用足了心思。
首先,在運城看來,如何科學使用財政補貼的專項資金是重中之重。除了舉辦首屆“工博會”,該市還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資金統籌:其一是獎勵,向表現突出的“五小企業”發放數額不等的獎勵金,扶新扶小,激勵其不斷發展壯大;其二是對貸款和擔保單位提供貼息,通過風險補償消除它的后顧之憂,助力企業安心謀發展;其三是設立創新創業獎勵金,對在創新方面有突出成績的“新秀”給予資金獎勵。
多措并舉,運城科學使用市級層面的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和縣級層面20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的扶持資金,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其次,運城還傾力打造“六大工程”,持續推進“群星燦爛”育苗計劃。
其一是“小升規”企業培育工程。按照“創辦一批,成長一批,壯大一批”總體思路,深入調查摸底,精心篩選培育,逐月審核備案,滾動累計監測,動態管理考核,推進小微企業孵化創辦和“小升規”企業培育。2018年省定目標任務39戶,年底培育完成60戶,名列全省第三。今年預選“小升規”培育企業162戶,年底要完成培育任務80戶。
其二是“雙創”基地建設工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行產學研合作。與科研院所聯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人才培訓引進,鼓勵萬眾創新,提升“五小企業”創新驅動能力。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投資”原則,推進中小企業“雙創”基地建設,建成中小微企業雙創基地36個。其中,國家級“雙創”基地兩個(星河和稷山印刷包裝),省級21個,市級13個,入駐企業1353戶,創業就業人員2.52萬人。省級認定“專精特新”企業39戶,培育申報“小巨人”企業3戶。
其三是股份制企業改造工程。采取多種途徑,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掛牌上市破解融資瓶頸。2018年啟動股改試點企業23戶,全年完成改制企業12戶,晉龍養殖股份、格瑞特建筑科技兩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今年股改試點企業確定了50戶。目前,全市62家企業和中介機構簽訂了股改協議,試點工作正在穩步推進。5月29日,省股權交易中心在河津舉行“晉興板”掛牌“運城專場”,眾益康、曉坤農業等8家企業集中掛牌。
其四是新興產業提質增效工程。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開工項目263個,總投資134億元。其中,節能環保、生物產業、裝備制造和新能源項目等新興產業類項目占到77.3%。今年1至5月份開工項目達180個,完成投資55.2億元,同比增長24.89%,其中新興產業類項目占到77.63%。
其五是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工程。全市評審認定11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15個小微企業服務站。這些機構積極開展政策宣傳、融資擔保、信息咨詢、創業指導、法律維權和政務雙代理服務,有效提升了線上線下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綜合能力,受到中小企業的好評。
其六是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市縣兩級聯合國內知名院校和第三方專業機構,通過舉辦轉型升級專題講座、財會人員技能培訓、清華中小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北大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研修班等,每年為企業培訓各類人才數千名。
部署:凝心聚力,八項措施推進實施
運城針對“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是,到“十三五”末,孵化創辦“五小企業”翻一番,也就是超過兩萬戶,新創造就業崗位10萬個,培育“小升規”企業100戶左右,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省級“雙創”基地達到20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市力求通過“八大工作抓手”,全方位推進、大力度實施,確保中小微企業實現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積極推動政策落實,努力形成政策集聚效應——
嚴格落實各項政策,年內創辦孵化小微企業3300戶,創造就業崗位3萬個,培育“小升規”企業80戶,新建“雙創”基地10至15家,推動發展態勢好、成長性強的小微企業加快入駐“雙創”基地,確保完成年內新入駐500家小微企業的考核目標。
改革束縛發展藩籬,著力積蓄新的發展動能——
全力推進“放管服效”改革,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實行部門協同、市縣聯動、分級負責、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有效提升服務效能和水平,加快推進中小微企業股份制改造工程,通過“個轉企、企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年內推進50戶民營企業改制試點,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配套協作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的“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傾力破解瓶頸難題——
針對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瓶頸問題,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和高精尖人才引進力度,培育一批中小微企業技能熟練工人、科技研發人才和優秀經營管理者;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強化“政銀保企”合作,提升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能力;積極打造具有運城文化內涵的名優特色品牌,培育一批省級、國家級知名品牌;加快“五小企業”信息化改造步伐,促進中小企業提檔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
注重強化項目建設,全力增進發展后勁——
市縣兩級重點圍繞“五小企業”,狠抓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到投產一批、開工一批、立項一批、儲備一批,確保完成1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度目標。
主動適應市場規律,借力社會中介組織——
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借助律師、會計、審計事務所、資產資信評估機構、信息服務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的專業技術服務,助推中小微企業規范改制、掛牌上市、資本運作、直接融資。
積極溝通協調服務,合力推動計劃實施——
進一步加強市縣兩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隊伍建設,鞏固強化11家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調查研究和運行監測,充分發揮領導組辦公室作用,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強化媒體輿論宣傳,奮力營造發展氛圍——
圍繞運城“群星燦爛”育苗計劃精心策劃宣傳方案,加大市級、省級、國家級媒體和新媒體的宣傳力度,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加大宣傳力度,講好運城“五小企業”故事,叫響運城“群星燦爛”品牌。
舉辦各類名節展會,協力打造運城名片——
繼承和總結首屆“五小企業”工業產品博覽會的成功經驗,各部門相互配合,辦好擬定8月份召開的第二屆“運城市工業產品博覽會”,積極參加國家、省各類大型對外交流活動,努力提高運城市中小企業的對外參與度。
百舸爭流,百花齊放。運城的“星光燦爛”育苗計劃正在河東大地上孕育著生生不息的發展新動能。這來自“中小微”的動能,必將譜寫出“五小企業”群星燦爛的精彩華章,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鮮活實踐提供新的時代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