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打造“家政航母”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8年間,萬榮縣累計培訓母嬰護理、小兒推拿、產后康復等各類家政服務人員7200余人。2018年萬榮縣在外從事家政服務行業的人數在4300人左右,平均年收入在5.5萬元以上。
這些數字從絕對數值上看確實不小。然而,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目前光北京市場上的家政人員需求缺口就達到了2萬人以上”。家政行業仍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
家政行業是“朝陽產業”這一論斷,正在被無數事實不斷證明。
萬榮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尤其是家政勞務輸出大縣,如何借勢這一大好的市場機遇,發揮自身在家政行業中已經存蓄的巨大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整合培訓、就業、人才等各方“小舢板”的力量,做精做優家政服務產業鏈條,以“萬榮月嫂”為引領的“家政航母”打造,成為萬榮在新機遇下的重要戰略選擇。
規范化培訓
鄭玉蘭今年44歲,是一名萬榮月嫂,目前在北京工作,年收入可達7萬元以上。
用她自己的話說,如果沒有兩年前參加的一次月嫂培訓,她根本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待遇,人生也不會發生這么巨大的變化。
2017年8月,鄭玉蘭聽村里的鄰居們說縣城里有個學校提供技能培訓,不僅不用掏學費,還能管一頓午飯,她決心去看看。
沒想到,這一“看”就“看”了10天。
原來是萬榮縣職教中心(以下簡稱為“職教中心”)正在舉辦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的各項培訓,其中月嫂培訓引起了鄭玉蘭的注意,她認為月嫂是個“能掙錢的活”。報名后她就立即參加了這個為期10天的月嫂培訓班。
像鄭玉蘭這樣,在職教中心接受家政培訓走向專業就業崗位的人員不在少數。
“我校目前下設老人服務與管理、烹飪、幼兒教育等家政相關專業。”該縣職教中心主任王夢江說,“我校具備多年的家政辦學基礎,不僅有專業的授課教師,也有相關的實訓場地,這讓我們不僅能面向社會人士提供家政方面的社會培訓,也能提供家政相關行業的學歷教育。”
據悉,目前全市范圍內,像職教中心這樣設置家政專業的職業學校非常稀少。換句話說,能像職教中心這樣由專業教師授課并提供專業實訓場地的學校并不多。
同時,在萬榮縣齊家家政培訓學校(以下簡稱為齊家培訓)教室內,嬰兒洗澡盆、嬰兒紙尿褲、奶瓶……這些嬰兒用品一應俱全。齊家培訓是由北京齊家家政有限公司組織成立的一所專門的家政培訓機構。
李赤芳是齊家培訓的講師。她擁有新加坡南洋大學護理專業的學科背景,同時還擁有協和醫院、和睦家醫院等全國頂尖醫院的護士從業背景。
“我們的培訓中就加入了一些基本醫學理論知識。這是要讓這些學員了解一些基本的醫療知識。比如說我們的月嫂高級班,我們要教授一些基本的小兒護理知識,讓月嫂們入戶后知道寶寶現在的癥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現在是否嚴重,能做哪些緊急處理等等。”李赤芳談起高級班理論知識的作用時這樣說。
月嫂還要學醫療知識?這可能跟我們平常認知的月嫂工作范圍有些不同。
而這點“不同”,卻恰恰是齊家培訓學校的課程體系的亮點所在,即目前齊家培訓所提供培訓的最大特點除了規范化,就是更有針對性,更針對市場需求,有的放矢地培養家政專業人才。
“我們前端在承接北京家政市場需求的過程中發現,客戶對于有醫療專業背景的家政人員需求在不斷走高,可是現在的家政人力無法滿足這一市場需求。所以,我們把前端的市場需求直接作為我們培訓的大方向,以更高質量的就業為目的來進行培訓。”李赤芳說。
齊家培訓還有另外一位教師薛秀娟。她是一名有10年以上從業經歷的萬榮月嫂,在服務客戶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除了專業能力,一個金牌月嫂、一個金牌家政服務人員還需要具備職業素養,比如怎么跟入戶的客戶更好地溝通,如何跟客戶保持良好的關系讓服務開展得更順暢等等。”薛秀娟說。
“家政行業從業門檻較低、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社會對于家政人員的教育培訓非常不到位。既然我們要打響萬榮勞務輸出這塊招牌,尤其是‘萬榮月嫂’這塊招牌,我們就必須要規范培訓,而且要以就業需求推動培訓。”萬榮縣公共就業和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偉說。
從以上兩種萬榮家政培訓體系的典型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在規范化甚至是標桿性的崗前培訓方面,萬榮已經走在了全市前列。
這種培訓體系,夯實了“萬榮月嫂”這塊招牌最重要的底座,也為這艘“家政航母”貼上了標桿性、示范性和引領性的標簽。
保障性就業
免費的家政培訓之后,鄭玉蘭認為的“好事兒”依然沒有結束。
與萬榮縣人社部門合作的媽咪樂、鑫育等幾家家政服務公司,以及在本次月嫂培訓中合格的培訓學員,可進行雙向就業選擇。
鄭玉蘭就在這個雙向選擇中,與齊家萬榮簽訂了勞動合同。在前年的國慶節前夕,她和17名同期參加培訓的姐妹們一起,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車。
技術有人教,工作有人找。這已經成為萬榮家政從業人員的從業常態。
在記者采訪當日,萬榮縣齊家職業培訓學校校內,有一期家政班的學員剛剛結束培訓,她們在學校的背景板前進行合影留念,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她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與齊家萬榮簽訂了工作合同,也即將前往北京從事家政服務工作。
她們和鄭玉蘭一樣,都將前往北京海軍醫院、河北涿州301附屬醫院等進行至少一個月的見習。學員們在醫院里跟隨齊家萬榮的駐院教師進行實地操作,很多學員在醫院時就與被護理的病人達成下一步合作。
沒有與家政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的培訓學員,也有人來“兜底”。
“我們縣公共就業與人才交流中心為各位學員提供就業信息服務,除此之外,我們的萬榮商會、萬榮經濟發展促進會等在外組織,也能提供諸多家政就業崗位。”王偉說,“我們也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信息網絡,登記各位未就業學員信息,定期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
在學員就業之后,還有定期回訪,看看大家需不需要“回爐再造”。
“我們對于學員的去向都有登記,會定期電話回訪,如果需要再次學習,我們依然歡迎大家帶著從業中遇到的具體困難來再次學習。”王夢江說。
去年過年期間,萬榮縣“鳳還巢”辦公室的會議室里熱鬧非凡。正是萬榮縣人社部門組織的萬榮在外月嫂座談會的現場。
“本來以為會來30多個人,結果沒想到來了80多個人。”萬榮縣在外中心副主任周鵬彪說,“平時月嫂們都在外工作,就只有過年的時候能把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煩惱,談談困難,我們盡全力給各位萬榮月嫂排憂解難。”
在外工作,有酸有甜。在座談中,萬榮月嫂們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煩惱——兩份工作空檔時期的安置問題。
“我們干月嫂的,有時候從這家結束了,下家還沒找見,這段時間我們就只能自己找地方吃住,不僅費事還費錢,就專門成立了在外人員關心關愛組織。這樣我們在沒找下工作的空檔就能有個提供吃住的地方。”鄭玉蘭說。
了解到萬榮月嫂們的難處,萬榮縣人社部門立即聯合在外商會建立勞務基地,為在外工作的萬榮家政人員們提供短期免費吃住,做好外出后家鄉關心關愛工作,解決了“鄭玉蘭們”的最大煩惱。
聯合在外商會建立勞務基地,做好外出后家鄉關心關愛工作,定期召開在外家政人員座談會,資金獎補帶動就業的中介結構……這些就業+關愛的模式,保證了規范培訓下的家政人才良性流動,更彰顯了這艘“家政航母”集聚各方力量的強大號召力。
平臺化趨勢
從規范化的家政培訓,再到就業兜底,再到在外關心關愛,這一系列有益的探索,逐步構建起了萬榮縣家政從業人員“培訓—就業—關愛”的“閉環式”“一體化”服務體系,讓更多的家政從業人員實現了“在家出得去、在外站得住、前方能掙錢、后方有保障”,更推動了萬榮家政產業的蓬勃發展。
2019年,職教中心在參加過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的學員中選樹了10名像鄭玉蘭一樣勤勞肯干、口碑良好的優秀家政人員典型,大力表彰、廣泛報道,宣傳家政服務業這一互利共贏的“愛心工程”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營造了家政行業是技能型快速脫貧致富的就業門路這一良好的社會氛圍。
萬榮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將發展家政服務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就業、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家政人員輸出已成為萬榮富民強縣極具活力的產業之一,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探索出了新路子。
依托已有的家政產業優勢,并進一步放大輻射至黃河金三角,乃至全國范圍,以此推動高質量發展,萬榮對家政行業寄予厚望。
“下一步,萬榮將繼續專注于家政基地的建設,加速家政產業的聚集,加速萬榮家政的平臺化打造。”萬榮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丁文斌談起下一步的發展計劃時,這樣說,“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培訓來說,齊家培訓因為對接著前端的家政市場,他們對當前家政人員需求把握得相對更精準,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這種需求轉換為全部萬榮家政人才的培訓方向。”
這種平臺化的思路,一下子拓寬了萬榮家政的發展格局。
所謂平臺化,即是萬榮家政基地要以開放的心態和姿態吸納外部的專業服務能力,將這一家政基地作為各類家政行業相關的服務集聚、生長的平臺,以市場化的方式讓最合適的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萬榮縣初步規劃面積100畝,將建成高標準的家政發展基地。這一基地仍依托職教中心的師資力量及辦學基礎等,借助社會培訓的優勢,繼續建成授課、實訓、見習、生活食宿等功能齊全的體系培訓基地,在這里保證各方人員能得到最正規、最具標桿引領作用的家政培訓。
屆時,基地將聯合職教中心和社會培訓力量成立家政聯合培訓項目組,開展家政行業發展相關課題研究,探索家政人員的培訓規范,參與和組織家政人才的交流,持續探索和研究家政行業相關指標、標準和機制,專注家政行業的系統培訓方案。
同時,這個家政基地還將繼續圍繞家政產業,全產業、全鏈條、全要素精準招商,提升基地家政產業的配套服務能力,不斷推進各方資源聚集。
愿意從事家政行業的,能在這里得到最規范的培訓;希望尋找家政勞務的,將在這里對接到最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大規模的家政人才及家政勞務企業的支撐,多元化的生態結構將成為這一平臺未來的圖景。
“相信我們能聚合起各方的發展力量,筑平臺、擴產能、促發展,基于這一家政基地,我們也會創造出‘天鎮保姆’‘呂梁護工’一樣的響當當的勞務品牌——‘萬榮月嫂’。”萬榮縣副縣長宋曉英談到萬榮家政的未來,非常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