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制造業高手,為什么日企被淘汰,而德企卻越來越好
這兩年傳統企業都在互聯網轉型,大的像萬達,小的像加工廠,投入多的幾億,幾十億,少的幾萬幾百萬,但轉型成功的極少,相當多的企業還在掙扎中,一些在轉型中被市場淘汰了。
為什么轉型這么難,復盤德企和日企這兩年的發展,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你不知道失敗前他們做了什么』今天我們說說互聯網轉型,如何轉,轉什么?
德企和日企都是制造業在世界上立足,而且都以高品質,精細加工聞名,但近二十年,伴隨互聯網與制造業的結合,德國企業發展的更好,但日本制造企業卻落伍了。
日本人,強調工匠精神,固執、專注,日本企業用工以終身用工為主,強調等級,這保證了日本制造業技術的積累,也實現了員工命運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戰后全球物資緊缺,供不應求,導致工廠重產量輕質量,而日企卻對質量要求很高,因為高質量,很快產品銷向全球。
今天,全球市場已是供大于求,各國都很重視產品質量,日本因為人工成本的上升,產品性價比已經沒有優勢。相反發展中國家,利用自己成本優勢快速占領市場。面對互聯網,日本企業基本無動于衷,還是根據自己原來的節奏去發展。而論資排輩的用人,更是讓企業創新,人才流動變成非常困難。
德國人以嚴謹、認真著稱,以專業分工思想立足于全球。高質量的產品和高技術含量產品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對互聯網,德國人非常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如何改進生產技術,如何提高效率。德國人提出工業4.0概念國家戰略,積極引導制造業和互聯網相結合。結果就是德國人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制造業水平。
當然不管是日本企業對互聯網的漠視,還是德企業對互聯網的積極,都不是導致兩國企業現狀的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互聯網對企業家思維方式的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的發展,一方面卻是人在企業中作用的強化。以前在企業生產經營,人,技術,資金等因素中,人的作用是最弱的,人很多時候和機器一樣,被當成一種生產工具。對技術的投入,對生產設備的投入,可以帶來成倍,成百倍回報,而對人的投入卻不可能有這種回報。工業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的作用在提高生產效率中作用很小,而技術、設備才是關鍵。
到了互聯網時代,不再是生產設備的更新,而是在更高的一層面,更大的一個領域對資源的融合,而這種整合,對人能力的要求更高。技術更新不是根本,根本是人們能不能掌握這種技術,駕馭這種技術,整合這種技術。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在里面發揮作用,就算你有新技術,你有錢,如果沒有人才,也無法發揮出效力。
日本企業強調團隊,不強調個人,強調技術,不強調人力,強調持續,不強調突破,這些都導致日本企業無法在互聯網中獲得優勢。相反德企重視人才,尊重人性,德企自然就可以獲得優勢。
互聯網轉型,轉的的思維,就是企業家對資源重要的性的判斷;對組織分工,對工作流程重新思考;對價值創造,價值分配的重新思考。當你搞清楚了,互聯網時代那些資源重要,那些因素創造價值,如何讓人更高效的工作,你的互聯網轉型才真正有機會成功。如果你以為建個網站,上個APP,或者引進一個系統就是互聯網轉型,其實是南轅北轍,這種轉型只會消耗掉你不多的資源,最后被市場淘汰。
——文:事了了Ma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