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治企哲學:“三個主義搗漿糊”
文 / 吳春波,華夏基石e洞察智庫撰稿人,著名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一、終極目標:以客戶為中心
(一)戰略目標
2005年,華為提出了四句話的戰略:
1.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
這本來是《華為人》報上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原標題為“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理由”。任總審稿的時候,他在“理由”二字前面加了個“唯一”。華為就是為客戶服務的,而很多企業卻不是。盡管它們也提出了為國家、為社會、為客戶、為利益相關者、為員工,為各種各樣的行為找到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華為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為客戶服務。
為什么要為客戶服務?常識,因為客戶給華為送錢。政府向華為要稅收(華為累計納稅額已經達到了3700億之多,據說其總部所在的龍崗地區財政收入近70%來自華為);員工問公司要工資獎金、福利保險;供應商要貨款;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要水費電費……只有一個傻傻的客戶給華為送錢,所以,華為命中注定永遠做乙方,永遠為客戶服務。客戶虐華為千萬遍,華為對客戶如初戀。華為相信一點:客戶是有良心的。客戶有選擇的余地,所以它會用自己的良心來思考。在現實中,以客戶為中心是很沉重的命題,因為外部的誘惑太多,寂寞地堅守也很痛苦。除此,在企業內部,中心也很多:上級為中心,股東為中心,員工為中心,制度為中心等等,企業必須作出痛苦的選擇。
2.質量、快速、成本和服務
為客戶服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還要思考怎樣為客戶服務?質量、快速、成本和服務就是服務好客戶的基本要素,它們彼此之間是有邏輯關系的。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其KPI的核心要素永遠不外乎四點:一是質量,消費者心中有一桿秤,偷工減料、質次價高,除非沒辦法,否則客戶是不買帳的;二是要降低成本;三是服務;四是快速。這四點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不會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就產生變化。
3.持續地管理變革
那么,如果做到質量好、既快速又低成本?就是革自己的命,就是華為所說的“深淘灘,低作堰”。這是華為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來自于秦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治水理念,引申到企業當中,就是要確保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投入,確保對未來的投入,不斷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經營成本。同時,還要節制對利潤的貪欲,持續地提高營運效率、組織效率和個人效率;懂得與客戶、與員工、與供應商等利益相關方分享,不為獲取更高利潤率而損害他們的利益,不能把自己做成孤家寡人。這三點做到了,服務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4.客戶滿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
從產品的角度,華為有三個以客戶為導向的公司級KPI指標。它強調,發展步調要永遠以客戶為導向,企業管理目標流程化,組織流程化。
(1)以客戶滿意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
這是華為任何部門(包括任正非)也要衡量的一個KPI指標。現在,很多企業還在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看員工是否滿意。但是,很多企業往往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人性的貪婪。華為為了保證客戶的滿意度,從來不會做員工滿意度調查。假如它要做,我相信絕對不會高。因為華為始終圍繞著客戶滿意度,并且委托蓋洛普公司為自己做客戶滿意度調查,任何華為人不可以參與。從選取樣本,包括數據運轉,蓋洛普每一個季度都反饋給華為一個客戶滿意度的報告。
(2)以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為各項管理進步的考核驗收依據
華為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注:任正非提出,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點名由我執筆,寫《管理為什么是核心競爭力?》的命題文章。這篇文章后來發表在2002年4月份的《華為人》報上),而把管理變革聚焦于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通過持續的管理變革和持續的管理改進,不斷地提升企業應對外部競爭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
(3)以一定利潤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作為業務發展的標準
發展是硬道理。公司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而不成長,所有人就回去爭奪一塊小蛋糕。所以,企業的發展使很多問題得到了解決。以這樣的方式來運作,也并不是一件復雜的事。但是要把它落到實處,第一要看業務模式,第二就是運用尖毛草模式,逆生長,厚積薄發。
可以說,華為的戰略樸素至極,但華為把它做到了極致。如果做到了極致,做到比競爭對手好,客戶沒有理由不買我們的產品。但問題是:我們能否做到極致?很多企業,有著紙面上的崇高使命和愿景,但是其本質是無原則地追求利潤。把企業最根本的一些原則拋棄掉了,這是它們無法做大做強的原因。
(二)戰略落地
制定戰略很簡單。我們看華為的戰略,也就用了半年的時間,經過幾次討論就確定了下來,并且可以說是土得掉渣。但這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戰略的落地環節,這才是問題的核心。那么,華為的戰略是如何落地的呢?
1.構建管理體系
華為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用尖毛草的精神,構建了無比強大的管理平臺。歷經九死一生的磨難,華為卻沒有倒下,為什么?因為平臺在,管理體系在。華為的國際化之路能夠順利趟開,管理外國員工沒有出問題,也是因為它的平臺管理體系。否則,這么快速的發展,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華為的發展得益于這套管理體系。這不是任正非有多么可怕,也不是華為員工有多么高的智商,而是通過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平臺既有助于公司的快速發展,也有助于個人的成長。
2.拿來主義
那么,這個平臺是怎么來的?拿來主義。華為很擅長拿來主義,通過借鑒國內外領先的管理經驗,不斷演進,長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所以,華為一方面抓營銷、抓市場、抓研發;另一方面抓管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從而實現了經營管理的均衡。
3.“534”理論
在華為,任正非提出了一個未來目標,就是他著名的“534”理論:5個人的活,3個人來干,拿4個人的工資。這也是任正非的夢想。如何實現?就是“減、增、漲”,即減員、增效、漲工資。
4.同一平臺、同一政策、同一文化、同一制度
當然華為現在離這個目標還比較遠,但它已經認識到,過去那種依靠大規模資源投入的時代一去不返了。企業未來的競爭是組織效率的競爭。華為永遠是一個整體。如何體現整體?就是華為公司永遠只在一個平臺上運作,用平臺實現整體優勢的展現。所以,在組織設計上,華為沒有通過事業部、分子公司等形式把公司切割成為一些小的“個體戶”。盡管華為也有三大領域,但始終是同一平臺、同一政策、同一文化、同一制度。其核心就是強調:當公司進入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基本成熟的情況下,競爭對手之間的比拼,一定是管理的比拼,而不是人和資源的比拼。
管理,就意味著對人的整合能力。華為總結了它的內部運作模型。其中,理念是永遠以客戶為中心。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也確實是難上加難。企業家不妨反思一下:我們日常的工作真的以客戶為中心了嗎?我們真的是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老板的嗎?在很多公司,都存在好多中心——上級、股東、員工等等,各自是一個中心。這么多的中心,相互消耗、相互絞殺,最終難以形成合力。看看任正非,任何時候出差,能不帶隨行人員就不帶隨行人員,就是單槍匹馬一個人。他不讓人以他為中心,不要求有人鞍前馬后地伺候他,而是要求全體干部都能夠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自己,這就是價值觀的體現。
二、營銷模式——班長的戰爭
(一)讓一線呼喚炮火
為客戶服務的流程并非華為原創,是拿來主義的成果。當年,華為聘請IBM為自己設計了基于客戶導向的研發、供應鏈和財務流程;前端的市場流程則是借鑒美軍的新軍事變革成果,自我打造讓一線呼喚炮火的“班長的戰爭”流程,并實現了與前端流程的對接。
過去是首長的戰爭,是首長看看地圖,拿起電話,指揮下面部隊行動。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班長的戰爭。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找到敵人比消滅敵人更困難,所以,在軍事行動之前,有70%的資源會投入于尋找敵人,而消滅敵人的投入僅占30%。同時,現代戰爭也并非是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而是要充分、精準地計算投入產出,要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目標。班長的戰爭的基本模式是由三個人所構成的:第一個人是信息專家,專門負責找到敵人;第二個人是炸藥專家,找到敵人以后,實行精準打擊;第三個人才是拿槍的士兵,他的任務不是沖鋒陷陣,而是保護炸藥專家和信息專家。這三個人組成團隊,然后做什么?呼喚炮火。
(二)鐵三角
讓一線呼喚炮火,就是現代戰爭的打法。華為構建起了自己的“鐵三角”營銷模式。旨在讓一線呼喚炮火,把指揮部建在聽得見炮火的地方。然后,在“上甘嶺”上培養干部,資源下沉。
為什么要構建“鐵三角”模式?因為華為的客戶經理往往是剛畢業不久的學生,盡管在華為接受了大概一年的培訓,但是初上戰場的他們,仍然可以說是什么都不懂。而他們的客戶卻都是一些CEO與CTO。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伙和這樣量級的客戶談生意,無法做到勢均力敵,甚至沒法談下去。
現在大部分企業與客戶對接的是“客戶經理”,其實無論從其擁有的資源、資歷、學識、人生經驗等各方面講,他們與客戶都處于不對稱的狀態。試想一下,在房地產業,一個剛畢業的、還住著地下室的“90后”客戶經理向其客戶推銷千萬級的住房;在私人銀行,一個月工資幾千元的客戶經理向身價過億級的客戶談投資計劃,他們只能靠一套所謂的“話術”來保證他們的推介的有效性,因為雙方關注的點根本不同。所以,盡管很多公司招聘了很多形象非常好的營銷人員,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學歷、資歷、閱歷的支撐,形象再好也難以得到客戶認可。這樣,問題就來了。在沒有任何資源也沒有任何閱歷的情況下,一個所謂的客戶經理,和一個大公司的老板談生意,也是沒有辦法談下去的。
所以,華為所構建的營銷“鐵三角”,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鐵三角”是由圍繞著客戶的三個人——客戶經理、解決方案經理、交付經理所構成的。客戶經理負責維持客戶關系,解決方案經理負責談技術,交付經理負責交付。這個“鐵三角”就是三只“狼”,整天盯在客戶身邊,靠敏銳的嗅覺和恒久的毅力,一旦發現機會,就開始呼喚“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戰隊”在代表處撕開一個口子,引導客戶,發現客戶的內在需求。一旦有了單子,在系統部派遣“重裝旅”。在這里,代表處是“正規軍”,用于日常作戰。系統部是產品線,是一種橫向的組織,相當于“航母”“核導彈”或者是“核潛艇”。“重裝旅”是戰略預備隊,或者說是特種部隊,主要負責助攻。
(三)片區聯席會議
華為的戰場有很多,都在呼喚炮火。那么,資源怎么配置?華為又設立了一個最高權力機構:片聯。這是模仿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而建立的。美國軍事權力最高機構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不在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而華為也把所有的機構都變成了后勤,包括研發、生產、設計、人力等等,一切為了前線,就是這樣的流程。當然,這個流程盡管已經基本實現了,但還存在很多問題,也處于不斷地自我修正和完善過程中。但其目的始終不會改變,就是華為的三個“一切”——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客戶,一切為了勝利,這是華為流程的特征。有了這三個“一切”,沒有攻不下來的山頭。
反過來看,如果公司仍然沿用傳統的直線職能制,層層匯報,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一線會處于什么狀態?前方打勝仗,后方打前方。很多企業就是這樣,設置了大量的紙上流程,增關設卡,到處都是收費站,到處都是絆馬索。部門內部情況還好一些,事情一出部門,馬上寸步難行。古代劫匪打劫的時候怎么說?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對部門來說,這塊自留地是我的,從我地里過,就要絆你一下。為什么這么做?刷一下存在感。這樣的流程不是端到端的,而是段到段的。所以,停留在紙面上的所謂流程,最終要靠老板發火、拍桌子、罵娘,靠開會、告狀,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流程是靠人來連接的,所以,盡管人人都知道,要追求快速,但是流程不暢,影響效率的事情就會不斷發生。
(四)賦能
為了保證前線的戰斗力,還要不停地為他們賦能。所謂賦能,就是人才的再培養過程,讓那些遠離總部、欠缺知識和經驗的一線員工,經過一段時間歷練以后,還要回來再上華為大學,重新學習。經過了戰場的實踐歷練,又經過了強化培養,這些員工重新回到戰場的時候,就有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華為,這種賦能是長期進行的。一批人走了,再讓另外一批人回來,接著賦能,這是戰略與對接的含義,也是華為現在的打法。
三、組織結構:矩陣式與扁平化
公司的戰略實施要以客戶為中心,就要有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結構。華為的組織結構有這樣四個特點:
第一,矩陣式組織結構。很多人寫文章說,華為的事業部制如何如何。事實上,華為從來都沒有什么事業部制,而是典型的矩陣式結構。矩陣式結構是怎樣的?每一個點上都有兩個上級,比如,就采購認證這個“點”而言,它的上級既有運作交付總裁,也有解決方案總裁,一個人有兩個上級。在這種情況下,盯著上級有用嗎?同時要盯兩個人,聽甲的,乙不舒服;聽乙的,甲不舒服。所以,員工不用看領導,只能看流程,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扁平化管理。在華為實行矩陣式結構之前,一共有七個層級。在實行了矩陣式結構以后,壓縮到了五層。
第三,減少管理層級。比如,華為的北京研究所有一萬名研發人員,但只有一位所長,沒有副所長,也沒有助理。上海研究所也一樣。杭州和蘇州兩個研究所,一萬五千人“共享”一個所長。
第四,資源共享。公司的所有資源都是在同一個平臺上,沒有通過事業部,沒有通過區域公司把資源切割得七零八碎。只要能夠共享,就在整個公司范圍內進行共享。比如,華為的上海代表處就是虹橋機場,公司的所有產品,像各個航空公司一樣,都可以在這里降落,而不是這個產品建一個中心,那個產品再建一個中心,一個客戶一天要見七八個華為人,這是資源的浪費。
這些都是矩陣式結構的特點。這一結構有兩條線:一條是直線制,另一條是產品線,因為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當然,未來,華為還會涉及到一些組織的調整,所以,組織結構還會有怎樣的變化?比如,集團控股、集團公司和區域公司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既要保證狼性擴張,還要保證資源的共享和監控,這是組織設計的兩個難題。但最終要避免一統就死,一放就亂。
四、決策機制:民主與權威
那么,資源共享和平臺是什么關系呢?類似于過去,我們的最高權力歸農會一樣。在華為的職能結構中,最高權力屬于三大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財經委員會、戰略發展委員會。華為的三位輪值CEO分別兼任三大委員會主任,任正非只是委員會成員,有投票權,但也只有一票。所以,任正非不是一個一言九鼎的獨裁者,而是由委員會制來最終決策的。委員會是負責戰略的,任正非有一句話,叫重要的事情不著急。有關戰略的問題,一定在委員會上先進行理念的碰撞,吵夠了,最后達成共識。這里面,存在兩個核心:民主決策、權威管理,這是華為的兩大特點。
(一)民主決策
民主決策,就意味著責任和權力不在少數人手中,這一點與美國大選有些類似。我們知道,美國每次的總統大選,大概要歷時一年半的時間。要經過一系列的復雜流程,而且要消耗掉巨額的費用。比如奧巴馬在第一次選舉中獲勝,背后是高達26億美元的支出。但是這個費用花得很值得,因為這樣的決策機制盡最大可能保障了選舉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在一個科學的決策機制中,要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華為就是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允許異見,是因為意識到,只要是人就會犯錯誤。不要寄希望于企業家會永遠正確,所以要在決策過程中進行充分的討論。
在華為的決策機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叫“藍軍”機制。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部門叫“藍軍”參謀部,人數不多,現在有四五十人,都是一些思維縝密、智商極高的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就是像啄木鳥一樣,專門攻擊“紅軍”的方案。幾大委員會做出的方案,首先要交給“藍軍”參謀部,由他們來挑毛病,幫助“紅軍”進行思考。有時候,他們會把“紅軍”的方案批得體無完膚,逼得委員會不得不反復進行修改。在所有的問題、所有的漏洞都得到修正以后,最后達成共識。所以,華為決策的過程是很慢的,這是重要的事情不著急。
(二)權威管理
決議一旦形成,就要進行權威管理。什么是管理的權威?就是不要問為什么,對已經形成決策的事情,是不需要討論的,沒有任何商榷的余地,下面只能堅決執行。西點軍校的下級回答上級,永遠只有幾句話:是,長官!明白,長官!沒有問題,長官!保證完成任務,長官!執行層不需要動腦子,方案一旦出臺,唯有堅決往前沖,甚至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拱個洞,從而形成了華為可怕的執行力。這是兩個維度,決策上的慢和執行上的快。
五、“端到端”的流程化建設
回顧華為走過的路,似乎只有一條。這條路,是以IBM為代表來修建的“端到端”的流程化管理體系,即從客戶需求端來,到客戶需求端去。要想走好這條路,首先要知道,客戶要什么,客戶有什么需求。比如,客戶想要一部好手機,但他不是專業人士,在體驗之前,他不知道一部好手機需要哪些要素。所以,理解客戶,要從了解他的挑戰和壓力開始。客戶有哪些挑戰和壓力?他有哪些不便之處?可以說,“不方便”與“懶惰”是客戶的內在苦惱與需求,也是企業持續創新與改進的動力。所以,我們看到,華為兩千多名研發員工跑到客戶身邊,通過了解客戶的挑戰和壓力,來理解它、實現它、承諾它、交付它、保護它,最后,使客戶由一張囧臉變成了一張笑臉。
而保證企業了解客戶、理解客戶、真正為客戶解決問題的是流程,流程真正保證了快速。華為只有這樣一條路,但是道路兩邊就是禁區,往邊上靠一點就是違規。所以,沒有陽關大道,沒有胡志明小道,任何人,包括任正非也只能走在這條路上。
在如今這個巨變的時代,發現機會很容易,但實現機會卻很難,因為你發現了機會,別人也同時發現了機會。并且,發現機會要靠少數人,實現機會卻要靠組織。這就如同一個房地產項目,當人們生活富裕起來以后,公寓式住宅不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后,一些房地產公司就開始搞小鎮建設。那么,客戶需要的小鎮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與城市中的鋼筋林立、車水馬龍不同,一個理想的鄉村小鎮,一定是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的樣子,而不是在窮鄉僻壤中圈一塊地,蓋棟像模像樣的小樓,然后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的偽小鎮。
我們一定要理解客戶的要求、客戶的壓力,盡管他可能并不清楚他需要什么,但是他有挑戰和壓力。了解了這些壓力,我們就可以了解他的真實的需求。而企業一定要比競爭對手更了解這些,比客戶自己更理解,然后,才是設計、研發,并最終使客戶達到滿意。華為早就看清楚了這一切,所以能始終沿著這條路、這套流程往前走。
六、搗漿糊哲學
管理是科學,管理也是手藝;管理是實踐,也是藝術。但是,僅僅有科學的方法論,而沒有管理的哲學思想的話,就如同沒有血肉的骨骼,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在一次EMT會議上,主持會議的輪值CEO臨時插入了一個議程,做了一個調查。當時他為大家出了一個問卷,上面有四個問題:1、任正非懂技術嗎?2、任正非懂財務嗎?3、任正非懂營銷嗎?4、任正非懂管理嗎?這四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句話:任正非懂什么?
問卷收回以后,我們看了看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第一題,零票,沒有一個人認為任正非懂技術;第二題,零票,沒有人認為任正非懂財務。甚至還有人補充說,他連自己的錢都管不好,所以他不懂財務;第三題,零票,也有人補刀說,老板談單子,談一個砸一個;最后一個問題,一票。也就是說,全體高管中,只有一個人認為老板懂管理。(“路邊社”消息:事后有人根據這個問卷中的筆跡判斷,高度懷疑寫“懂”的那位是任正非自己。)
英國記者在采訪任正非的時候,提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據說你不懂技術,不懂財務,不懂營銷,也不懂管理,那華為為什么需要你?你對華為的價值是什么?老任聽完以后笑了,回答了兩個字:“漿糊”。譯員翻譯為“膠水”。任總加以糾正:漿糊是漿糊,膠水是膠水。然后花了一段時間給記者講漿糊是如何搗成的,最后終于把記者給講成“漿糊”了。記者問:您講的是經營管理的哲學嗎?任正非說:Yes,你太聰明了,這就是我的經營管理哲學。
為什么說任正非的經營管理哲學是漿糊哲學?用上海話講,他就是在“搗漿糊”。那么,他是怎么“搗漿糊”的呢?為此,他給出了“三個主義搗漿糊”的說法:理想主義搗漿糊、實用主義搗漿糊、拿來主義搗漿糊。任正非的“漿糊”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文化是紐帶、制度是核心、利益是基礎。
任總說:我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就懂一桶“漿糊”,倒在華為身上,把十幾萬人粘在一塊兒,朝著一個方向拼命地努力。這就是任正非的“漿糊”哲學。“漿糊”哲學把任正非的華為變成了華為的任正非,讓制度和規則守望華為,而不是讓一個老人來守望華為。這就是任正非的為人,他做了好多事兒。但我覺得,其核心就是這個“漿糊”。
通過華為的成長和它組織建設、組織管理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機會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可以說,中國企業并不缺少機會,但是,如何形成一個強大的組織力量,如何打造一支鐵軍,并把這支鐵軍團隊起來,為它保持血性、注入夢想,可能是華為到目前為止最為重要的成功之道。
任總曾自嘲:“我在達沃斯講話,說我自己‘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也不懂財務’,有人就說我裝萌。但是后面我說‘提了桶漿糊,把十五萬人粘在一起,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才有今天華為這么強大’,他不看后面這句話,看不懂,因為他不懂儒家哲學,也不懂妥協、灰度這種文化。”
在10月16日的最新講話中,任總再次提出:“我這個人啥都不懂,不懂技術,不懂管理,不懂財務,不就是用‘一桶膠水’把你們組合在一起,又組合了18萬員工,為我所用不就行了嘛。”
這次他把“漿糊”改成了“膠水”,竊認為,比起“膠水”來,“漿糊”更貼切,更達意,更傳神。
從管理的層次講,做膠水,是手藝,是科學;而搗漿糊,則屬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