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小杠桿”撬動鄉村治理“大事業” ——蒲縣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蒲縣被公示擬退出省定貧困縣!”初夏5月,這樣一則消息不脛而走,山城為之欣喜雀躍。
黨員干部笑了,那是無數個日夜的心血付出之后發自內心的微笑。
鄉民們也笑了,那是告別物質貧匱、精神愈加富足,日子更有奔頭兒的爽朗一笑。
這笑聲背后,是蒲縣以“道德銀行”建設為依托,以“十星農戶”評選活動為載體,破解脫貧攻堅痛點難點問題,加快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探索出的一條“黨建引領、全民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激發內生動力 破解群眾“等靠要”難題
脫貧之難,難在哪里?
縣情不同,答案往往也不盡相同。
對于呂梁山南端西麓的省定貧困縣——蒲縣而言,精神之貧曾比物質之貧更加頑固和棘手。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縣政協副主席賀振英這樣形容一些貧困群眾的依賴性。2018年是蒲縣脫貧攻堅之年,縣委、縣政府定方向、選項目、投資金、聚合力、謀出路,大力實施“六個全覆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幫扶干部也感到壓力重重,除了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外,各級幫扶隊伍雖然傾心傾力付出,仍有一些村民心存抵觸。對貧困戶的政策傾斜,也使得一些非貧困戶多有怨言,矛盾越積越多,直接影響了群眾對脫貧工作的滿意度、認可度。”
駐山中鄉山口村工作隊隊長毛文斌對此深有感觸。2016年12月,來自蒲縣政務大廳的他駐村伊始曾信心滿滿,然而一段時間后就感到了迷茫,“老百姓態度不冷不熱,走村入戶深入不進去。給貧困戶送錢送物,貧困戶不買賬,非貧困戶有意見,這工作真不知道咋開展。”
毛文斌的一腔熱忱被潑冷水,道出了彼時脫貧攻堅的窘境和干群關系的僵化。
快人快語的東莊村村民劉鳳山并不回避這些:“我這人有啥說啥,以前我對他們就很排斥,來了都不讓他們進門。”
一邊是貧困戶越給越懶,產生政策依賴;一邊是非貧困戶覺得不公平,容易引發沖突……面對包聯幫扶和督導檢查中發現的一系列問題,賀振英和其他幫扶領導在思考: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變群眾的消極情緒為積極、變干部的被動幫扶為主動?
蒲縣決定引入“道德銀行”模式,并在民風淳樸、脫貧壓力小的山中鄉先行試點。
山中鄉,位于蒲縣西南塬面,下轄7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79個自然村,共1021戶、47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5戶、603人。
2018年年中,山中鄉從縣級撥付給鄉村的資金、村集體經濟收入和社會捐助資金中統籌10萬元作為資本金,在所轄7個行政村均設立了“道德銀行”和“同心圓夢超市”,并建立了一整套支撐“道德銀行”運行的機制,先后制訂出臺《山中鄉建立“道德銀行” 開展“十星農戶”評選活動的方案》《山中鄉“道德銀行”積分管理辦法》《“十星農戶”評選細則》等一系列制度、辦法。
提及具體運營,參與制度設計的山中鄉副鄉長張敏熟稔于心。作為“道德銀行”的配套措施,山中鄉村村成立道德積分管理小組、星級農戶評議小組和超市管理委員會,設置“道德銀行”辦公室;建立農戶評分標準、積分發放辦法和物分兌換制度,確保“道德銀行”事情有人管、管理有制度、運行有平臺。同時,堅持公開方案、公開標準、公開發分、公開評議、公開表彰、公開兌換物品的“六公開”原則,為每個農戶設立一個“道德銀行存折”和“積分卡”,通過“十星農戶”的評選,把農戶的文明善行量化成積分存進存折。根據村民需求,每月向“同心圓夢超市”提供價值2000多元的商品,明晰“物、分”等值兌換制度,1積分等價于1元人民幣。每月25日,獲得積分的村民持積分卡可以在超市換取等價物品。
“道德銀行”將精神與物質獎勵有機結合,引導群眾零存整取“精神財富”,共享“文明紅利”,在山中鄉收到了“奇效”:廣大貧困戶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一般農戶由“要我努力”轉變為“我要進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向上向好的新風尚逐漸形成,黨群、干群關系得到進一步融洽,鄉村面貌也大為改觀……
賀振英所形容的“脫貧之難”難覓蹤影了。即便倔強的劉鳳山,也和幫扶干部結成了“親戚”,殷勤地發煙、熱情地倒水,幫扶干部不禁感慨他“都不像以前那個人了”。而毛文斌的言語里更是多了一絲輕松,“自從有了‘道德銀行’,我們的幫扶工作有了抓手,老百姓也有了標桿。”
“‘道德銀行’的杠桿作用,撬動了鄉村治理的大力量。”山中鄉黨委書記連全蘭如此評價。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寧紅則說:“‘道德銀行’的建立,不僅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而且弘揚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傳統美德,成為做好‘三基建設’的有效抓手。”
鑒于先行試點的成功,2018年9月,蒲縣縣委、縣政府在創辦全省首家“道德銀行”的山中村召開推進會,著手在縣域內9個鄉鎮、93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推廣,以此普惠全縣農戶和農村外來常住人口。
縣長楊曉舟對此表示,改革開放40年,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解決好農民問題,而解決人的內心世界問題又是其中的關鍵。扶貧,需要扶志扶智扶德結合,道德是切入點,這是蒲縣之所以設立“道德銀行”的初心。
縣委書記薛鳳奎認為,脫貧攻堅重點要解決好“入口”和“出口”兩個問題。通過“道德銀行”這個“入口”,激發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自主發展增收;通過“愛心驛站”這個“出口”,以消費扶貧的形式凝聚黨員干部、社會各界的強大合力,幫助銷售農產品。實踐證明,其中的“道德銀行”是一種鞏固脫貧成果、創新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也必將成為建設“心靈圣境·厚德蒲縣”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
積“分”爭“星” 讓有德者有所得
“積分雖小,積出了你的價值;物品雖小,換出了我的激勵。”山中村“圓夢愛心超市”墻壁上的標語,為“道德銀行”讓有德者有所得的初衷作了注解。
如同全縣93個行政村的“圓夢愛心超市”,這家超市的貨架上擺放著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和香皂、洗衣粉、洗發水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件物品下方都貼著對應的積分標簽。“每月25號,村民可以拿著手中的積分來兌換相應的物品。”山中村“第一書記”曹曉峰介紹,如果說有錢存銀行可以生息,那么,道德“存銀行”獲得的則不只是實物獎勵,它在提升個人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增強了群眾了解政策、勤勞創業、孝老愛親、熱心公益等方面的主動意識,助長了鄉風文明。
山口村柳樹坪村組,在山口垣稱得上是村民邋遢、衛生臟亂差的典型。村組常住的7戶人家對公共衛生漠不關心,甚至連個人衛生、庭院衛生都搞不好。“十星農戶”評選活動開展以來,通過支部書記、工作隊隊長及“第一書記”的廣泛宣傳及督促引導,柳樹坪村組的村容村貌、戶容戶貌有了改天換地的變化。
說起變化,最明顯的還要數貧困戶王香保家。在幫扶干部印象中,過去王香保家院里院外、屋里屋外亂堆亂放,“連站腳都難”。“第一書記”王甲科回憶,“我們每次說,王香保總是老調子:能吃飽睡好就不賴了,要那么干凈咋呢,要幫就說點實際的。”
2018年11月份,村組以“戶容整潔”為主題評星,“三支隊伍”自我挑戰,專抓王香保兩口子的典型。
按照工作隊示范的標準,兩口子照模照樣跟著學整理給5分,能保持再給5分。幫扶干部連續幾天到王香保家復查整治成果,發現維持的還不錯。王香保說:“為了評星,我倆天天都不亂放家里東西了,生怕前功盡棄把星丟了,小孫子回來還說他奶奶‘亂了你就得不上星了’。”
自那以后,王香保兩口子不僅每天早晨起床打掃屋里屋外的衛生,還積極參加村里的義務活動,因此獲得了“思想進步之星”。王香保拿著積攢的300多分,去“圓夢愛心超市”兌換了衛生紙、洗衣粉、食用油等,眼見的實惠使他勁頭兒愈發足了,“還想得星哩!”憨厚的王香保笑著說。
今年58歲的黑龍關鎮黎掌村村民祁記云,自打十幾年前患上心臟病,也就有了“心病”——平時連家門都不出,家里好賴不問,更奢談勞動,“要是有精神了就坐到村里抬杠生個氣。”祁記云描述自己那些年的生活。
“道德銀行”讓他有了心勁兒,現在只要身體狀況允許,祁記云總會主動參加村里的義務勞動,思想和行動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被他自己形容為“重新活了一次。”人比人,祁記云的轉變也觸動了他的兒媳婦,“我老伴得了腦梗,現在兒媳婦主動承擔起了家庭重任。”
“‘道德銀行’帶動了人的思想轉變。”5月10日,在黎掌村一月一次的“道德講堂”上,祁記云的老伴賀靈花這樣感嘆家人的變化。他們的“第一書記”郭偉則說,“‘道德銀行’和積分彌補了農村缺少獎勵的短板,在增強村民榮譽感的同時也是一種約束,它創新了鄉村工作方法,弘揚了社會正氣。”
一張小小的道德積分卡,帶來了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面貌的轉變,也點燃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熱情。
“我不愿意當貧困戶,人和人都一樣,為什么人家都過得好,自己就過不好,我一定要干出個樣來。”山口村貧困戶戶振發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透著一股子堅毅。
戶振發是多重原因致貧的典型貧困戶。一家6口人,前些年將口糧地都退了耕,成了失地農民。趕巧年逾八旬的父親年邁多病,妻子張麗霞患了心臟病、糖尿病等“富貴病”,三個子女還在上學,一家老小的生計全靠戶振發一人硬扛著。生活的種種困境給他戴上了一頂“貧困帽”,過去幾年想摘卻又找不到增收致富的門道。
自從扶貧工作隊進駐山口村,戶振發就不停地念叨:“快給咱想想掙錢的法,要不我這一家老小真活不出頭兒了。”幫扶干部多次入戶走訪、交流探討,戶振發就像開了竅一樣,決定貸款發展肉牛養殖,“一是生產周期短、見效快,二是能兼顧照料老父親。”2017年初,他貸款5萬元購買了4頭牛,開啟了養殖之路。一年下來,4頭牛變成了7頭。
2018年“道德銀行”運行以來,幫扶干部多次入戶宣傳“十星農戶”評選標準,引導戶振發爭當“增收致富之星”。在大家的幫助支持下,他又搭建了雞棚,購買了200只雞苗,夫妻倆嘗試起了家庭多元養殖模式。同時,戶振發還主動申請加入護林隊,巡山護林、放牛兩不誤、雙增收。他家的年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2000余元一躍達到了8000余元,當年年底順利實現了脫貧。
戶振發的經歷,登上了《山中鄉“道德銀行”小故事》的冊子,成了其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爭相學習的榜樣。
“存進去的是道德,取出來的是實惠。”蒲縣在全縣大力推行“道德銀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同時,也逐步摸索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根據方案設計,在“十星農戶”評選中,推行“村級一月一評、鄉級一季一評、縣級一年一評”,村級每月評選既突出主題,也兼顧其他星級農戶評選。“十星”細化為“政策明白之星”“勤勞創業之星”“孝老愛親之星”“團結互助之星”“衛生整潔之星”“文化活躍之星”“熱心公益之星”“誠信正義之星”“移風易俗之星”“綠色生態之星”。評選方式也更加科學嚴謹,主要分為個人自薦、干部推薦、老星引薦和集體舉薦。同時,對“十星農戶”實行跟蹤管理、動態考評,被摘星摘牌的將列入“黑名單”,半年內不得參加星級農戶評選。
在積分發放和兌換方面,方案明確積分發放實行“個人掙分、分散記分、集中發分”。記分工作,由評分員對照標準,進村入戶,評定記分;發分工作,由評分小組說明評分事由,村民群眾現場監督。積分兌換實行“集中兌換+隨時兌換”,農戶持積分卡和存折到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物品。集中兌換日可與“十星農戶”表彰日、黨日活動、國家重大節日等相結合。
在表彰獎勵方面,“十星農戶”按照“明顯進步占70%、帶動性強占30%”的比例進行評選。對村級和鄉級“十星農戶”,分別獎勵50積分和500積分;對縣級“十星農戶”,發放“道德銀行綠卡”,提名“蒲子好人”候選人,享受貸款、體檢、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在表彰獎勵時還專門設置了宣讀事跡、表態發言、升國旗奏國歌等流程,以此增強儀式感、提高榮譽感。
蒲縣“道德銀行”的積分獎勵和“十星農戶”評選表彰,以一種儀式感很強的方式滲透到日常,對于“鄉風文明”將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它是“精神貧困”向“精神富裕”轉變的一個支點,撬動、激勵、引導著村民們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一把利器。
最新數據顯示,蒲縣自2018年9月(山中鄉7月開始)以來評出“星級農戶”1674戶,累計發放積分1145813分,累計兌換1129866分。這每一顆“星”、每一分的背后,是一個個求德向善的生動實例,也是蒲縣以黨建為引領,全民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探索出的脫貧攻堅新路子的日臻完善。中組部2019年第19期《組工通訊》,即對這種做法進行了宣傳推介。
接續脫貧攻堅 助力鄉村振興
5月5日至11日,山西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包括蒲縣在內的9個省定貧困縣擬退出公示。
面對即將脫貧摘帽,人們不禁要問:“道德銀行”這一脫貧攻堅的“應時之舉”,是否意味著就此結束了它的使命?
對此,薛鳳奎明確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下一步,蒲縣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四不摘”精神,不斷完善“道德銀行”運行機制,為鄉村振興營造向上向善向好的濃厚氛圍。
實際上,蒲縣縣委、縣政府本月上旬印發《關于在農村深入開展“道德銀行”建設的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就表明了這種態度。在這份紅頭文件中,總結了該縣設立“道德銀行”近一年來的經驗做法,以頂層設計的形式對運行管理作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使之形成一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據了解,蒲縣目前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政府縣長為第一副組長的蒲縣“道德銀行”領導組,下設“綜合協調小組”(“道德銀行”辦公室)、督導推進小組、宣傳報道小組、監督問責小組,其中道德銀行辦公室設在縣委組織部。同時,組建“道德銀行”研究會,總結經驗做法,提出對策建議。各鄉鎮也將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從高標準配置組織機構、選優配強工作人員之舉,人們已可以窺見縣里高效推進“道德銀行”建設的希冀。
在壓實責任、規范管理方面,按照實施方案,“道德銀行”建設將被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考核排名靠前的鄉鎮和村,屆時將給予獎勵;對排名靠后的鄉鎮和村,將壓縮下年度“道德銀行”專項經費。方案同時要求,要全程跟蹤“道德銀行”建設,將專項經費納入村級財務管理,加強業務培訓,確保“道德銀行”規范有序運行。每個鄉鎮要選取1個村,試點推行信息化管理。
由鄉村治理推廣開來,“道德銀行”堪當大任。縣委、縣政府要求,各鄉鎮、各部門要及時總結“道德銀行”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并明確縣教育科技局、衛生健康和體育局、文化和旅游局、社區管理委員會等單位深入調研,結合工作實際,適時在本行業本系統開展“道德銀行”建設,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在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方面,該縣正著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通過征集“道德銀行”標識、設立微信公眾號、開辟電視專欄、創作小品戲劇等措施,大力宣傳推廣“道德銀行”建設,將其納入智慧黨建工程,開設專題版塊。設立“道德銀行”文化墻和光榮榜,實行廣播電視、板報、喇叭“三公示”,宣揚先進,鞭策后進,大力營造積“分”爭“星”、崇德向上的良好氛圍。
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辦)副主任張冬,曾在對蒲縣山中鄉探索開展“鄉村道德銀行”建設調研的基礎上,撰寫《建“鄉村道德銀行” 為脫貧攻堅聚力》一文。他認為,“道德銀行”雖然是“小工程”,但是凝聚的卻是“大民生”。蒲縣“鄉村道德銀行”建設,正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獲得感”系列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隨著“鄉村道德銀行”在全縣的推廣實施,將大大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成色,并為蒲縣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既是實現穩定脫貧,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蒲縣緊緊圍繞“463”思路目標,以“道德銀行”建設為依托,以“十星農戶”評選活動為載體,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加快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