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領導,絕不容忍這5種人!留在公司,一條臭魚壞了一鍋湯
一說起用人,大家都知道“知人善任”。“知人”為什么在“善任”之前?因為欲要善任,須先知人。如果不了解一個人,把不合適的人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那就是“所用非人”,后果可能很嚴重。
那么。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如何識人用人呢?以下五種人,是不能留在公司的,必須堅決開掉!
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tài)度決定一切。”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到,關鍵是你的態(tài)度問題。事情還沒開始做,就認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永遠也不會成功。或者做事的時候不認真,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一個人對工作的態(tài)度,決定他的事業(yè)高度。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羅杰?羅爾斯在就職演說中:“態(tài)度值多少錢?態(tài)度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良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迅速升值”。
小趙在公司負責產品證件。有一次,市場急需一個新證件,必須在一周內完成。老總讓小趙想想辦法,小趙說“這怎么可能完成呢。”老總沒辦法,就找了三包服務公司,三天就辦了下來。然后,小趙就被辭退了。
思路是什么?表象是思維的角度,本質是做事的方法。歐陽修說:“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任何事想要把它做好,離不開好的方法。特別是對于創(chuàng)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思路,帶來不同的結果。漢景帝時,為了限制諸侯王的勢力,推行“削藩令”,結果引起“七國之亂”。漢武帝時,同樣是強干弱枝,采取“推恩令”,不費一槍一彈就解決了問題。
小劉在公司負責管理體系,文件是已離職多年的一個老員工留下的,他一直是蕭規(guī)曹隨,沒有創(chuàng)新。每次三方審核倒也順利過關。一次,客戶來公司廠驗,認定公司體系存在巨大風險,不予通過。老板大罵小劉,小劉很委屈:“以前都是這么做呀”。老板說:“一點自己的思路都沒有,要你干什么!”第二天就把小劉辭退了。
什么是底線?底線就是度的下限,也是一個人最后需要堅守的規(guī)矩。做人做事,不求做到上限成為圣人、偉人,但也不可越過下限,即底線,成為小人。一個沒有信仰,又沒有底線的人是可怕的!
當年,齊桓公說沒吃過小孩的肉,一句戲言而已,易牙就殺了自己的孩子做成肉羹討好齊桓公,齊桓公認為易牙忠心耿耿,對他非常信任。管仲意識到危險,臨終之時叮囑齊桓公遠離易牙。齊桓公不聽,最后被易牙活活餓死。
這一點,張廷玉做得非常好。張廷玉為什么能夠成為康熙和雍正兩朝重臣,因為他做事有底線。康熙議舉新太子,佟國維和馬齊都成了墻頭草,上書房大臣只有張廷玉維護正統(tǒng),堅守底線。所以,深受康熙信任。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一切都靠一張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干的人,是虛偽和假仁假義的。”評價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行動,只有馬上行動,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晏子春秋》有一句話:“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事,只要去干,就有可能成功。想象的很美好,但是從來不去干,最終會一事無成。行動就是執(zhí)行力。一個缺乏執(zhí)行力的人,在團隊還有什么價值呢。
領導讓小王做一份市場策劃。兩天后,領導催問,小王說:“我忘了,最近太忙了。”又過了兩天,領導再次詢問,小王說:“這兩天家里有事,還沒來得及做。”三天以后領導又打來電話,小王剛想解釋,領導說:“你不用做了,今天辦理交接,你被解雇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可以犯錯誤,但不能重復犯錯。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我沒有經驗”是無法自圓其說的,只能說是愚蠢。第一次犯錯,可以是不小心,第二次重復犯錯,就是不用心了。
有些人犯了錯誤,總是喜歡說“我盡力了”。盡力不代表盡心!任正非曾經說:“盡心與盡力是兩回事。一個人盡心去工作與盡力去工作,有天壤之別。用心干事的人即使技術上差一點也會趕上來,因為他會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干好工作”
小張做事很粗心,有一次寫付款申請,“10萬美元”寫成了“10萬元”,引起客戶強烈不滿。領導把他批評一通。可是他沒有吸取教訓,上報文件還是不做仔細檢查。沒多久,又發(fā)生一次文字事故,把客戶的名字寫錯!老板惱羞成怒,讓你立刻從公司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