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2月19日,在延安市洛川縣交口河鎮安善村,洛川縣建森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育宏看著自家的10畝矮砧蘋果園,估算著今年矮砧果園的產量:建園第3年,產量可達每畝750公斤至1000公斤。李育宏很滿意。
李育宏說,去年蘋果收獲后,鎮上就組織果農對500畝喬化果園進行挖改,合作社把160畝喬化果園改為矮砧果園。預計在兩三年內,果園的效益還會有大幅提升。
喬化果園改造,是我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個有力舉措。回顧2018年,陜西立足追趕超越,著眼鄉村振興,強產業、促融合、抓改革、保增收,糧食總產連續8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注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過萬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全省特色產業提質擴面,農村改革走向深入,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機與活力正在三秦大地蓬勃迸發。
產業興旺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月25日,在銅川市神農生態大櫻桃基地,16座日光溫室大棚里櫻桃樹郁郁蔥蔥,花朵繁盛。5000多公斤優質櫻桃,即將在清明節前后陸續成熟、上市。
“銅川大櫻桃已成為全省果業的又一后起之秀。”銅川市神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鵬告訴記者,2018年5月公司與北京一家公司簽訂300畝優質大櫻桃苗木繁育及科研中心項目,并與深圳一家公司就銅川優質大櫻桃產銷對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此推動銅川大櫻桃走向廣東,走進深圳。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2018年,我省緊盯市場需求,放大特色優勢,形成實施“3+X”工程意見,加快構建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三個千億級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的破題之作。
振興鄉村產業,要促進經濟多元化,推進三產融合發展。2018年,我省立足全產業開發,堅持園區化承載,針對三產融合發展的薄弱環節,出臺專門支持辦法,補短板、強弱項、延鏈條、提效益,推動了“3+X”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產上重點支持良繁體系和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建設,二產上突出產后整理和加工能力,三產上強化品牌培育市場營銷。
一年來,陜北山地蘋果、關中奶業黃金帶、沿黃公路設施農業、陜南設施食用菌等一批優勢產業板塊加快建設,全省新發展標準化果園35萬畝、獼猴桃5.9萬畝、設施基地11萬畝、茶園25萬畝,奶山羊擴群30萬只,羊奶價格翻了一番。
去年5月,我省還啟動了農產品“三年百市”品牌營銷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百個一二線和中心城市舉辦百場展會。目前,陜牌農產品已走進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省、市、縣三級共組織舉辦、參加展會228場次,陜西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同時,我省推動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融合,助推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農村改革 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2018年10月,閻良區關山街道長山村邱東組將全組400多畝土地流轉給村上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合作社理事長、村委會主任李明華預計:到今年年底,該組可實現分紅收入15萬元。
2017年7月,長山村被確定為市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就此拉開了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大幕。2018年,長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一家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發展櫻桃育苗訂單農業,預計每年每畝土地可產生利潤1.5萬元。李明華說,此舉可實現長山村從甜瓜種植向育苗和高端蔬菜種植的產業轉型,邱東組也將被打造為周邊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類似長山村的變化,正在陜西各地不斷上演。2018年,我省全面推進以清產核資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秦大地上,一場讓農村迸發生機與活力,讓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農村改革正在推進。通過改革,更多的農村資源被不斷盤活,更多的城鄉要素得到充分流動,實現了產業旺、鄉村美、生活富、人心聚。
“改革創新是破解‘三農’發展難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法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真正參與其中,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省農業農村廳農經處處長張旭峰說。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99.6%的村完成清產核資,58.6%的村完成股權量化,69.7%的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撬動社會資本38.5億元,實現成員分紅4.9億元,農村集體經濟活力持續釋放;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5.9萬個,家庭農場1.4萬家,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穩步提升。
精準脫貧 讓貧困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鎮巴縣長嶺鎮花園社區的周大紅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等不靠,他決定用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看好椴木食用菌項目后,周大紅就到附近村鎮的椴木食用菌發展大戶那里打工,只為學技術。2015年,他建起了自己的椴木食用菌基地。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駐村扶貧干部多次入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他聯系優質菌種,對木耳和香菇進行綠色食品認證、打造品牌。周大紅的食用菌產業規模逐漸壯大,他還帶動村上6戶貧困戶共同發展椴木食用菌。
2018年,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駐村扶貧干部通過多方協調,促使周大紅與村上的養雞大戶結對發展林下養雞,又通過上門技術服務、產業獎補措施和電商銷售指導,解決了周大紅在養殖技術、啟動資金和產品銷路上的難題。一年下來,周大紅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純收入近2萬元。
2018年年初,周大紅脫貧了,還被縣里授予“脫貧之星”稱號。他感慨地說:“只要勤勞肯干,總有一天會擺脫貧困。”
貧困戶有產業,就有了“造血”功能。去年,像周大紅一樣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的人還有許多。我省總結推廣了22種產業扶貧模式和35個成熟范例,引導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新型經營主體精準帶動44.8萬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增收。2018年全省累計落地特色產業項目4.5萬個,覆蓋貧困人口158.5萬人。
除了產業扶貧,我省還不斷完善多元就業扶貧體系,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持續推進蘇陜扶貧協作,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斷凝聚社會各方合力共同參與脫貧攻堅。
2019年1月30日,春節前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致全省廣大農民朋友的信,號召廣大農民朋友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春節戰役,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幸福安康的美麗家園。2018年,我省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省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全省89%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1%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0.7%。
2018年,我省實現104.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2%左右,23個貧困縣各項指標均達到退出標準,有望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