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主要任務
大討論在深化拓展“大討論大實踐大學習”活動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改革創新、奮發有為”主題,重點聚焦六方面展開。
(一)堅持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破除僵化保守,著力解決改革搶先機意識不強的問題。改革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法寶”“必由之路”“關鍵一招”,運城發展的差距實質上是思想觀念和改革本領的差距。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思維固化、觀念陳舊,循規蹈矩、照搬照抄,求穩怕亂、不思變革,改革搶先機的意識不強、辦法不多,個別地方和部門改革空轉等問題,必須切實增強改革搶先機意識,用改革的思維和辦法謀劃工作、破解難題、推動發展。
①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放大省委、市委組織的赴珠三角、長三角學習考察成果,引導全市各級干部搶抓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的先機,創造性地貫徹好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改革部署。
②謀劃好2019年改革工作,明確十大關鍵性、引領性改革事項及主要領導干部親力親為抓的改革事項,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率先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運城特色、運城品牌的改革亮點。
③按照深化轉型項目建設年要求,完善促進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持續推進鋁鎂合金產業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等。
④深化黨政機構改革,抓好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職能、提高效能。
⑤持續舉辦“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講座”、農村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萬人計劃”、先進人物報告會等,切實提高各級干部抓改革的本領。
通過大討論,讓全市干部群眾的思想進一步活躍起來,把全社會改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發揮出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制度體系,確保運城改革走在全省第一方陣。
(二)堅持以創新激發動力活力,破除因循守舊,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仍然存在墨守陳規、按部就班,紙面創新、口頭創新,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思維”,創新能力不足、氛圍不濃、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必須強化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用創新思維推動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的變革。
①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振興實體經濟“三個發展計劃”,對“3515重大工程項目”進行動態調整,研究制定我市先進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一批以“龍虎榜”企業為重點的產業升級改造項目,讓先進制造業成為運城最大的特色;加快開發區改革創新,把開發區打造成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立足文化旅游“三大資源”,挖掘“六大文化”,統籌四大板塊,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②圍繞實現一季度經濟工作“開門紅”,認真分析研究宏觀經濟形勢,堅持底線思維,壓實目標任務,緊盯經濟即期運行,創造性用好各項政策,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確保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③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制定支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配套措施,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努力構建研發和銷售占主導的“啞鈴型”現代企業結構;完善運城科技大市場運行機制,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深入實施高端人才引進“百人計劃”,力爭涌現更多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考核力度,推動科技創新成為全市上下的自覺行動。
④持續實施“群星燦爛”育苗計劃,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召開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完善支持政策,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⑤大力實施“鳳還巢”計劃,激發廣大在外人員創新創業創造的激情。
通過大討論,引導干部群眾增強創新意識,激活創新潛能,使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全市經濟工作進一步熱鬧起來。
(三)堅持以開放促進改革發展,破除封閉狹隘,著力解決開放水平不高的問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仍然存在部分干部目光短淺、胸襟不寬,合作共贏意識不強,開放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等問題,必須牢固樹立內陸和沿海同處改革開放一線的觀念,樹立全球視野,增強開放思維,積極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①持續打好對外開放“七張牌”,加快推進大機場、大高鐵、大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立體式交通網絡;全力推進山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運城片區的申報工作,爭取航空口岸正式開放,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②持續辦好“三節三會”,做大做強市級“八大主流媒體”,全面展示運城“五大形象”,提高運城對外開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讓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運城最大的優勢。
④用足用活國家和省對外開放政策,因地制宜推出引資引技引智新舉措,更高水平“引進來”、更大步伐“走出去”。
⑤強化合作共贏理念,增強主動與外界打交道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與本系統本行業標桿單位的聯系合作,加大對外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力度。
通過大討論,增強對外開放的自覺和自信,塑造運城對外開放新形象,以高水平開放贏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四)堅持以市場打開發展通途,破除要素制約,著力解決市場理念不濃的問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仍然存在資源觀念陳舊、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對市場經濟規律把握不準、駕馭不好,小運城觀念根深蒂固、市帶縣能力不強等問題,必須樹立資源有限、市場無限的理念,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
搶抓全國全球市場條件下要素配置的巨大商機,放大優勢、發展自己。
①加快推進大運城建設,扭轉行署體制下行政統一、行動不統一,看似一體化、實際上不是一體化的“小運城”思維,強化“一盤棋、一股勁、一張圖、一體化、一條龍”的“大運城”理念,深入推進“一區五帶”產業發展布局和“一主三副七個大縣城71個建制鎮”城鎮化格局,加快“鹽臨夏”同城化發展步伐,實現區域內發展資源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②依托運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特色,面向全國全球招商引資,確保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加大城市規劃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展示大運城建設的美好藍圖。
③圍繞市場需求加快經濟轉型,謀劃實施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重大轉型項目,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實現發展動力深度轉換;深入落實國發〔2017〕42號文件精神,積極對接省行動計劃,制定具體落實措施,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組織開展營商環境評議,全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
⑤強化市場規則意識,推進誠信運城建設,確保各類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權益。
通過大討論,增強在市場大潮中激流勇進的闖勁,努力加快市域市場統一,促進經濟由依賴資源要素向開拓市場的轉變。
(五)堅持以一流標準創造一流業績,破除隨遇而安,著力解決工作標桿不高的問題。對標先進、爭創一流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一些干部中仍然存在甘于平庸、滿足現狀,胸無大志、小步慢走,競爭意識和趕超意識不強,踐行市委“三句話”總要求態度不堅決,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創先爭優的勇氣不足等問題,必須樹立不創一流就是落后的工作理念,自覺對表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拉高標桿、主動作為,以奮進姿態努力創造一流業績。
①建立與發達地區的信息交流機制,推廣發達地區改革創新的制度機制和先進經驗。
②瞄準本系統本行業的最高水平及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主動走出去學習借鑒、對標對接,研究提出改進提高的具體思路和方案,在強弱項、補短板上狠下功夫。
③把抓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深化“三基建設”,啟動年度“創一流、建機制”十大專項行動,深入實施組織建設“三個計劃”,切實提高各級干部綜合素質,努力推動黨的建設“兩個走在前”。
④有序推進中青年領導干部到發達地區掛職學習,選派黨政機關干部和企事業干部雙向掛職鍛煉。
通過大討論,把工作和發展的標桿立起來,形成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推動全市各項工作搶先機、站前列、創一流。
(六)堅持以過硬作風彰顯擔當作為,破除慵懶散漫,著力解決守攤子、不作為等作風腐敗問題。“事業成功的原因很多,奮發有為是主要因素”。要深刻認識到,我市一些干部仍然存在精神懈怠、得過且過,拈輕怕重、消極應付,作風松弛、紀律渙散,不敢擔當、不愿擔當、不會擔當等問題,必須樹立守攤子就是不作為、就是作風腐敗的工作評判標準,把市委激勵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要求落到實處。
①進一步完善“3+1”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嚴格考核獎懲,強化承諾兌現,堅決杜絕承諾中的避重就輕和兌諾中的避實就虛。
②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完善關心關愛機制,為干重活打硬仗的干部擔當負責,加強以李建剛不擔當不作為和河津市王淑珍誣告陷害干部等為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充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③堅持好干部標準,突出從對黨忠誠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擔當,科學運用“五看”識別選拔干部機制,牢固樹立干部選任“五個導向”,繼續實施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千人計劃”,切實把“品行好、能力強、干成事”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努力在全市涌現一批“李云龍”式的闖將、干將。
④推行“一線工作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開展“干部入企進村服務”活動,強化脫貧幫扶干部駐村蹲守的約束機制,切實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
⑤破除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照抄照轉、“一刀切”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錘煉過硬作風。
⑥大力弘揚右玉精神,組織黨員干部觀看《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接續探索、接力奮斗。
通過大討論,激發求真務實、擔當奉獻、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凝聚大運城建設的強大力量。
——摘自運城市委《關于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深化拓展“大討論大實踐大學習”活動的實施方案》
|